拦车救狗,人类已无法阻止?

5小时的高速追踪,8小时的艰难对峙……一名爱狗志愿者在高速路上看见了一辆载有大量活狗的货车后,紧急联系其他志愿者。随后,在沈阳西站高速公路口,一场长达13个小时的“拦车救狗”行动展开。看来,人类已经无法阻止爱狗者在高速公路上“拦车救狗”了。

“拦车救狗”,人类已无法阻止?

“拦车救狗”好像有固定的作业流程:有爱狗者(自称或被媒体称为“爱心人士”,而网民则称其为“狗粉”)发现有运狗车,马上通过微博等发出“求救”信息,然后其它爱狗者开着私家车四面八方赶来,情绪激动,拦着司机不让走,要“救”下“狗狗”。接报后,警方和相关部门也赶来。在僵持了几个小时以上后,具有合法手续的狗被拉到动物救助站之类。

这些事件,让人产生错觉。中国没有保护私有财产和人身自由的法律吗?什么时候爱狗者变成执法者了?我注意到,沈阳的这次“拦车救狗”,有一位爱狗者激动地大喊:“我们要为这帮可怜的孩子(狗)讨回公道!”。这是一个无敌的逻辑,把别人的狗都当成自己被迫害的“孩子”了,救“孩子”有什么错呢?

偏好的冲突


精神分析学家弗兰克尔说,社会事件,不过是心理事件的社会层面,而心理事件,不过是社会事件的心理层面。这完美地解释了“拦车救狗”的心理和社会机制。一个社会不病态到极度缺乏“同类信任”的地步,裂变不出来这样的事件。这是一种“偏好的冲突”。这类冲突定会越来越多。它的一个特点是:一个人,一群人具有某种偏好,根本无法和别人的偏好共存,只要打出某种具有道德优势的名义,轻易就可以侵犯、取消后者满足自己偏好的权利。

两年以前,当中国发生第一起冲击力极强的“拦车救狗”事件时,我和著名学者、台湾“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员钱永祥先生有过一次争论或讨论。钱先生是支持“拦车救狗”的,但他的理性让我敬重。时至今日,很多东西没有得到澄清。而一个社会坏,也就坏在头脑不清楚,还很亢奋上。

爱狗没什么错,那是一种个人的情感、偏好。我们有无数的偏好,爱狗,喜欢听音乐,希望社会变得公正,都是。如果偏好只是局限在私人领域,不对他人提出什么要求,也不妨碍他人,那么,那就是一个自由的领域,偏好可以变成一种“涉己的权利”。比如,如果一个人爱狗,想怎么爱都可以,叫宝贝儿子都行,别人不能干涉。但在涉及到别人时,如果一个人的偏好的满足,需要对别人提出一个“规范性要求”,比如,因为你爱狗,所以别人不能吃狗,要求别人牺牲自己的偏好,那就必须先证明,你的这种偏好,同时也就是一个“涉他的权利”,别人有道德上的义务来成全你,为你限制、取消自己的偏好。也就是说,你必须给你的偏好以一个道德上的理由,并且,这种偏好在道德上的分量,压倒了别人的偏好的道德分量。

没有谁真的会认为,一个人喜欢纳粹的偏好应该得到尊重,甚至还可以要求别人成全。同样,我喜欢社会公正,他不喜欢,这是我们的不同偏好,但我的偏好足以压倒他的偏好,我可以要求满足我的偏好而不是他的偏好,因为他拥有这样一个偏好在道德上很难证明是正当的。

爱狗,还是吃狗,谁可以压倒谁?

爱狗,还是吃狗,这两种偏好之间,则看不到谁在道德分量上可以压倒谁。根本就不能说爱狗是正当的,而吃狗就不正当,没人性。当然,从动物伦理而言,应尽量或不吃狗,但这是“所有动物都平等”,而不是狗更“平等”,你要求别人不吃狗,自己也不要吃猪吃鸡,否则,也就变成了一种为满足自己的私人偏好而对他人的强迫。它在逻辑是自败的:如果哪一天,一群爱猪的人也强迫你不能吃猪肉,你又作何感想?

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偏好是多么伟大,这可以理解。但一个理性的人,一个理性的社会,不会认为它伟大到可以无视他人的权利。(文/石勇)

心理学与生活:宠物帮我们成就了什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养宠物是积极的。不论处于何种原因饲养,它都是你的一种排解通道。按普遍养宠物的人看,大致有一下几种类型。

□ 自恋型。就是养什么像什么,或者是他部分人性的反映。人通常都有自恋的心理,也需要有自恋的心理,养宠物,是一种很好的又不自知的自恋行为。

炫富型。现代社会生活物质的高度发达,使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正在迅速地物质化,物质给予正渐渐成为大家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通常的做法是:我对你好,就送你好东西,请你高消费。似乎给予物质的价值愈高,表达的感情就越深厚。这样的一种拜物主义观念转移到宠物身上,就成了对动物的病态宠爱,成了以宠物为道具的虚荣大表演。

□ 理想化照料者。很多理想化照料者,是一种过渡课题,比如,很多小孩都有这样的一个阶段,他把宠物看成自己了,而他自己充当一个照料者,其实,他怎么照料宠物的,就是他内心渴望别人怎么照顾他的。有一些人,则是童年时期的一个未了愿望,比如,以前家庭子女比较多,父母能够给到每个孩子的关注并不多,但孩子本身是有欲望与渴望的,在她的心里都有一个理想妈妈的原型,当她有机会时,她会充当这个理想妈妈,去照料宠物,这就是一种补偿。

表达压抑性的情感,是养宠物的另一种心理。人都有多面性,她表现出来的不一定是她最真实的一面。这个时候就产生一种压抑。压抑需要排解,养可以表达自己内心欲望的宠物,也是一种排解。所以会看到,一个斯斯文文的女孩,却养一条凶猛的大狗这种现象。

发泄不健康心理。其实这也是一种被压抑的心理的一种宣泄,可能需要收到关注,可能需要更多刺激,可能是性虐待的转移。一般的人看见小生命,都会由然生出一种怜爱之心,但为何有些人会如此残忍?饲养即虐待?这些人,现实中的一般刺激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感官需要,世俗的成功已不能刺激到他们,感觉非常麻木。他们没有更多的奔头和希望,也没有更高的境界和文化修养。在他们看来,虐待小动物的过程其实带有一种性虐待的意味,观看的时候会有一种性快感,而被虐待的小动物就是他们自己的替身。也有一种人是轻度心理障碍患者。他们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排解由社会、工作、情感等方面带来的心理压力,无法对现实中的人进行攻击,只能转移目标,向弱小动物宣泄不满,获得心理优势和成就感。

生命有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必须有一个去处,或者创造,或者毁灭。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会引领个体投注于更有益的事情。不论成功与否的人都可以将自己的能量转向其他有益的方面,成为某救助团体的志愿者,攀登高峰挑战极限。也有人会投注于艺术爱好。作为个体的人一定要帮助自我成长起来,拥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否则无所寄托,就可能偏离正常轨道。

编辑推荐:

测试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