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举周俊0分出局:她为什么得了零分?

 

北京时间7月29日19点30分,2012伦敦奥运会举重女子53公斤B组比赛进行,结果中国选手周俊在抓举中三次试举95公斤都没能成功,导致在个人成绩单上变为没成绩,这意味着周俊已经失去了在本项目中争夺奖牌的希望。

在随后的记者采访中,这位来自湖北山区的17岁小将眼擒泪水零碎地表达出她在比赛的过程中,几乎脑子一片空白。虽然在上场之前,教练及相关人员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引导,欲使其以放松的心态去应对起步95公斤级的挑战,但仍未能避免史无前例的被“剃光头”的赛场表现,也令世界观众一片哗然,甚至引起各种流言蜚语和无端猜测。这不得不说是我们奥运军团部分团队领导考量的不周,以及对比赛经验缺乏、心理素质较差的年轻队员的辅导不足。

撇清各种猜测不论,从周俊被选拔参赛到赛前准备的各个阶段,都可以看出,举重队的相关人员在队员比赛时心理疏导工作的不到位。7月30日,在周俊接受腾讯体育记者的采访中,可以看出,她的内心一直对本次比赛信心不足。在谈到被选拔后的心态时,她说道:“其实我真的胆怯过,害怕过,中间也想过退出,但是我告诉我自己必须要咬牙顶下去,既然国家把这个任务交给你,再难再苦你都要顶下去。”其实,这是一种没有信心,被动迎接挑战的典型心态。

为什么周俊的三次抓举都会失败?

——社会抑制心理是比赛失败的罪魁祸首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种心理现象,叫做社会抑制,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造成行为效率降低的现象。主要来自于个体的心理紧张。这种心理紧张主要是由于个体想从群体中得到尊重和赞许的愿望与对自身工作的信心之间的差距造成的。

由于周俊在以往的经历中,只参加过亚青赛和亚锦赛的锤炼,比赛经验不是很丰富,而且在团队中也不是出类拔萃的选手,所以参加本次奥运会会显得信心不足。其中,在赛前,“周俊当时对举重台上有摄像头很不习惯,向王明娟抱怨。后者立刻安慰她:‘这是比赛电视转播用的啊,没关系,上面是强化玻璃,你比赛时杠铃就是可劲儿砸都砸不坏!’说完两人都笑了。”加之年龄比较小,山里长大,成长经历比较单纯,所以在赛场心理适应方面也存在缺陷。

什么有的运动员能够稳操胜券?

——在实力基础上的社会促进更有利于潜能发挥


与周俊的零成绩相反,我们在比赛场上看到更多的是那些实力雄厚的运动员能够不负众望,过关斩将最终抱得奖牌归。为什么对这些人能够比较稳定的预测他们的成绩,而周俊如此的出人意料呢?因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社会促进作用更为普遍。

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造成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当个体所从事的活动本来就是自己的强势时或自我要求正常发挥时,则会强化其活动效率,也就是优势反应强化理论。参加奥运会的大多数运动员,都是经过层层选拔,身经百战、实力雄厚的顶尖高手。他们遇强则强,经过多次大的赛事与挑战,已经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而且一般都对自己充满信心。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是一种心理暗示,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正常的发挥自己的实力和水平,结果自然在预料之中。

怎样缓解心理紧张情绪?

——在旗鼓相当的水平下,心理素质决定成败


在很多比赛中,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不亚于技术含量的重要性,如流畅的心理状态、运动焦虑、表象训练等等,运动员本身要认识到适度紧张的合理性、流畅心态的重要性,迅速进入比赛状态的表象训练的必要性。

无论对于运动员还是教练,都应该了解一些缓解心理紧张情绪的方法。比如说经常进行一些冥想训练和良好的自我心理暗示等等。冥想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知识和良好状态。在冥想期间,人们也许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并调节呼吸,采取某些身体姿势,使外部刺激减至最小,产生特定的心理表象,或什么都不想。

心理暗示则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良好的自我心理暗示有利于建立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对比赛面临的挑战有缓冲压力的作用。当然,建立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像平时的日常训练一样坚持进行,久而久之,就会在面临大赛时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相关调查:

       转载请注明及本文网址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