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个在心理培训机构工作的朋友聊天时,他说感觉现在走在灵修这条路上的人越来越多,甚至一些灵修类的工作坊比心理学工作坊更受欢迎。
他的话让我想起这几年接触过的在灵修领域探索自我的朋友们,我与她们有过一些接触和沟通,甚至跟其中一个还聊得蛮深入。所以虽然我尚未进入灵修领域,但对灵修还是有一点粗浅的认识。
作为一个将传播积极的价值观作为人生使命的心理咨询师,我撰文谈论灵修和心理学的异同,是希望那些尚未接触这两个领域但是又想进入的朋友,在做选择时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免于在原地转圈。
灵修和心理学:彼岸或者此岸
灵修,在我看来就是一种精神修行,西方人叫“灵修”,中国人叫“禅坐”或“修禅”,但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即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谐、安宁、合一。
所以灵修者,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超越,他向往的是世外的喜悦,我称之为彼岸。灵修者用到达彼岸的方式静候幸福和富足的自然来临。
而心理学,在我看来是一种心理和个性圆融的修行,甚至某种程度上还是物质肉身的修行,追求心理上的满足、稳定和对生活的可控感,心理学尤其关注如何调整自身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群体的生活。
所以心理学,更多的是追求心理上的满足,他向往的是世内的淡然,我称之为此岸。心理学用安住于此岸的方式创造幸福和富足。
灵修和心理学:无形与有形
灵修有很多流派,就像心理学也有很多流派一样。但无论什么流派,灵修都是一种神圣的、静默的修行——在清晨迎着斜进窗棂的阳光安静地坐着,停止头脑里的对话,默默地与自己的心在一起,与万物在一起,与宇宙空间在一起,与心中的神在一起。
灵修探讨的是最本质的东西,它叩问“我是谁”这样的终极问题,是充满灵性的纯感性的心灵运动。
用大道无形来形容灵修,就再贴切不过。在修行的路径上,并没有可遵循的原则,由于它的纯感性,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有单属于他的个人的体验和认识,并且每个人的认识都是“对的”。
而反观心理学,比灵修就浅多了。因为心理学探讨人的行为、感知觉、社会适应性、人际交往等很现实的问题,是感性与理性交织的一门学问。在心理学的长期发展里,各路大师有非常多的学说和专著,并且为很多心理症状命名,还提出了许多很有理论依据和实证研究的观点,比如变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等等。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心理学甚至是理性大于感性,或者也可以说,心理学是教我们如何在感性和理性之间自由穿行,自然变换的学问。在近百年的进程中,一众人等一直努力地要把心理学变成一门科学(虽然我个人认为这是个徒劳的努力)。
灵修和心理学:提升与融合
由于灵修的大道无形,要真正理解它的真意就并不是那么容易。目前有很多正走在灵修这条路上的人,并没有真正领会灵修的真意,因而容易体验到由于严重脱离现实社会而带来的焦虑和虚无感。
正如我朋友所言:“灵修,要先‘悟’而后‘修’”。如果一个人还没有能悟到生命的本质,那么他的灵修之旅就极易走偏,把灵修变成逃避现实生活的工具和路径。
也就是说很可能他是由于现实生活一团糟,无力处理这个糟糕的局面,才转而去追求灵修,妄图通过灵修而使生活事务能自动变好,却不知道这样只会让他与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越修越痛苦,越修越无力。
通往灵修的最佳路径是心理学
先用实在的心理学工具处理外在的问题,更深地认识自我,完善个性中不成熟的部分,探索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使命。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开始灵修之旅,才能更好地与自己沟通、与心中的神沟通——此时的沟通才是真正的和谐,真正的合一,真正的超越。
如果要开始灵修,最好是你感觉自己的身心都已经完善到一定的程度,起码满足以下条件:
1 你很好地处理过幼年创伤,以及和父母的关系;
2 你很好地处理与自己的关系,以及与环境、他人的关系;
3 你对自己有足够深的认识,尤其是已洞悉到自己人生的使命和存在意义;
4 你有洞悉到生命的本质,同时喜悦地与世界上已存在的一切相遇。
2005年我第一次参加美国完形大师ROSE的完形工作坊时,激赏于她对人的无条件接纳,也惊讶于她对人性的相信。随着在心理学的路上越走越深,我深深地意识到西方治疗师之所以对人有那么天然的接纳和相信,那跟他们的宗教信仰是有着直接关联的(宗教与灵修一脉相承)。
用心理学理论和工具能够解决人的身心问题,但是却无法解决深层的信仰和精神超越的问题,而这才是人类智慧最渴望去探寻的部分。(文/肖雪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