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叛逆”是孩子发出的压力信号

  受访专家:河南省中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乔岩岩哈尔滨曲伟杰心理学校心理咨询师陈思

  今年16岁的小佳(化名)现辍学在家,整天泡在网吧里。从前的小佳并不是这样,他从小性格内向,但还算听话,就在初二下学期一次上课,他帮同学传了一个游戏机,恰巧被老师看到,老师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他上课玩游戏机,罚他到操场上站着,这让他觉得很没面子,由于生气加委屈,后来晕倒在了操场上。

  事后,母亲安慰他说这件事不怪他,但他情绪还是很不好,对母亲的劝慰也不回应。而脾气不好的爸爸在听到这件事后,没问清缘由就先劈头盖脸把他说了一顿,后来得知真相才又说要找老师理论。此后,小佳就不想上学了,家长给他转了学,但他却变得不爱学习,越来越散漫,初三时家长怎么说都没用,干脆就不上学了。父母为此愁坏了,开超市的母亲让小佳学着跟她一起干,可他懒得跟母亲一起去进货,连母亲脚扭伤了他也不帮忙,而是整天泡在网吧里,好在他不太跟别的坏孩子接触,只是爱玩游戏。前段时间他突然对摄影有兴趣,母亲赶快给他交了学费,可没上两天他就不学了。远在俄罗斯做生意的父亲听说此事后,特意跑回来,结果爷俩说说就吵起来了。父母觉得小佳有时好像故意跟他们作对,越让他干什么他越不干,担心他这样下去会学坏。

  对此,精神心理科主任乔岩岩认为,人在面对压力时,通常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一是讨好,认为都是自己的错、自己不重要,这种方式的本质是在乎他人、在乎社会道德规范而忽略自身;二是指责,认为都是别人的错,这种方式的本质是在乎自己、在乎社会道德规范而忽略他人;三是超理智,喜欢讲道理、做分析,这种方式的本质是忽略自己忽略他人,只在乎社会道德规范;四是逃避和打岔,什么事都不再关心,或沉溺于虚拟世界中,其本质是忽略自己、忽略他人、忽略社会道德规范。而本事例中的小佳,在与老师产生强烈冲突,又没得到家长适宜的疏导后,选择了第四种方式来摆脱压力,而不听话、叛逆,有时只是孩子面对压力时采取的一种处理方式而已。

  当小佳报了摄影班又不去学习时,父亲在他没有真正体验和认同家长所说的道理时,用权威强迫他接受。而12~17岁的孩子正处于第二反抗期,要求平等和尊重的愿望日渐强烈,不愿意家长还把自己看成孩子而受到限制。父亲的强权、母亲的大道理会使孩子更加反感,感到压力,从而更加逃避现实,也就更加忽略自己和家人。找到孩子内心压力的来源,与孩子平等、畅通地沟通,才能解开孩子的心结。必要时可以求助于心理医生。

  心理咨询师陈思建议这位家长:第一,不抛弃不放弃,对孩子的生活更加关切。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迷惑、思考、激情和选择的关键阶段,看上去他只知道玩,其实玩中的他也正承受着各种冲突的煎熬,更需要家长的关怀、恰当的距离、花样翻新却万变不离其宗的真爱,如孩子去上网,不再严厉制止,而只要求孩子告诉你他在哪里,到吃饭时间把准备好的食品给孩子送过去,相信再冷酷的孩子也会切身感到妈妈对他生命的那种呵护、那种不离不弃。母子感情通了,通向游戏的动力就会变弱,通向生活的动力就会变强。第二,感谢游戏。青春期的孩子是异常孤独的,游戏成了他孤独行走的伙伴,建议妈妈选择合适的机会,告诉儿子自己对游戏的感谢,感谢游戏在儿子脱离书本学习的日子里带给儿子的乐趣。第三,榜样就是教育。妈妈一面要辛苦经营超市,一面还积极关心儿子,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会给儿子树立对生活负责任的榜样——虽然妈妈在为我的事痛苦,但仍坚持做事。行动的力量比什么都强大,孩子低谷时,母亲的这种坚强会成为引导孩子走向希望的路标和火炬。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