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据精神病学家克莱曼(Klerman)称,人在其一生中总会有一段时间处于抑郁心境之中。抑郁心境是一种忧伤、悲哀或沮丧的情绪体验,可以说,抑郁心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情绪状态。当抑郁心境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一组带有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持续一定时间,且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职业功能时,我们就要考虑诊断为。
医学专家指出,抑郁症是危害全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据1990年的统计,仅美国就有1100万人患抑郁症,其中约800万患者正处于工作年龄段,也就是说,疾病会影响他们的工作能力或效率。抑郁症又是一种可危及生命的疾病,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中有15%因自杀而结束生命。
因抑郁症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巨大。患者要反复就诊,不仅增加医疗机构的负担,而且增加医疗支出。此外,抑郁症还会使得患者劳动能力降低,经常休病假或旷工,仅据美国资料,由此而导致的损失每年为400多亿美元。
我国的医学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抑郁症对人民身心健康的危害,并曾多次呼吁重视对抑郁症的研究。
抑郁症是一组综合征,它包括多种症状和体征,涉及躯体和心理两方面,前者包括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疲劳感、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激越;心理症状包括丧失自尊或有自罪感,注意力不能集中或犹豫不决、有自杀意念或想法等(据DSM-Ⅳ)。这些症状之间相互关联,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
必须指出的是,抑郁症不仅见于精神科临床,还常与内外科疾病或其他疾病并存,据统计,内科住院的患者中有22%~33%可诊断出患有抑郁症。一些慢性疾病如脑中风、癌症、慢性肺病、心脏病患者发生抑郁症的比例明显增高。
调查还发现,大多数抑郁症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诊断和治疗。我国的情况更是如此。他们常因种种身体上或心理上的异常而到内科、神经科或其他相关临床科室就诊,而这些医学工作者往往由于缺乏专门的训练,对抑郁症症状缺乏辨识能力而延误其诊断和治疗。很多人是在其他科医生的反复建议下,才非常不情愿地到精神科专科医院就诊。此外,生活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其情绪障碍虽未达到临床抑郁症的程度,但已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其生活,或引起不可言状的烦恼和痛苦。
抑郁症的症状多种多样,有些容易与其他疾病的症状相混淆。为方便起见,现对临床发现的抑郁症常见症状进行介绍:
(1)情绪低落:患者表现悲伤、口角耷拉,表情愁苦、眉头紧锁,即所谓的“愁眉不展”。
(2)愉快感缺乏: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事情能使他们高兴起来。
(3)疲劳(乏)感:他们常常感到精力不足、虚弱,或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工作常常不能按时完成,因而常会产生无用感。
(4)言语、思维和运动迟缓:患者说话常十分缓慢,对简单问题也需较长时间才能作答。
(5)食欲改变:多数患者进食量减少,约70%~80%表现为食欲丧失,他们即使吃饭,也往往是在完成任务或“尽义务”,因而体重减轻相当常见。但也有少数人会表现为进食量增多,因为他们把进食当成缓解焦虑的手段。
(6)睡眠障碍:据统计,约70%~80%的患者有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常见的表现是早醒,即在清晨醒来无法再入睡,也有很多人表现为入睡困难,晚上上床后翻来覆去睡不着。同时,也有少数抑郁症患者表现为睡眠增多。
(7)多种躯体不适:抑郁症患者普遍有多种躯体不适应症状,他们往往因这些躯体不适而多次到内科、神经科或其他临床科室就诊,不仅浪费精力,也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常见的躯体不适包括:头痛、颈痛、背部疼痛,肌肉痉挛,恶心、呕吐,咽喉肿胀、口酸、口干,胃肠道不适、消化不良,视物模糊以及排尿疼痛等。患者虽多次就诊,经多种检查,往往无法明确诊断,最后才被转诊到精神科。
(8)激越不安:患者常常表现极度的紧张不安,他们不停地来回走动,搓手顿足,不仅他们自己觉得不舒服,而且会影响周围人。
(9)性欲低下:无论是男性亦或是女性,患抑郁症后大多有性欲低下症状,但这一症状以往因种种因素不被人们重视。很多人同时伴有性功能的降低。
(10)工作及娱乐活动兴趣降低:患者常常感到无法从工作或娱乐中获得一丝乐趣。就连自己以前非常感兴趣的事情,现在也不能唤起他们的兴趣,如一位狂热的足球迷,在患病后无论别人怎么鼓动,他对足球也不再热心。
(11)决断能力降低:很多抑郁症患者有这样的体验,他们平时办事很有主见,不优柔寡断,可得病后,却连一点儿小事(如是先烧水还是先炒菜)都拿不定主意。
(12)自责及自罪感:很多抑郁症患者产生强烈的自我责备,或认为自己犯有不可饶恕的过错,认为自己有罪。有的则认为自己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产生强烈的羞耻感。
(13)焦虑:60%~70%的抑郁症患者有焦虑或发作性的极度不安,他们忧心忡忡,老是觉得心里不踏实,担心会发生事情。同时可有心慌、多汗等表现。
(14)自我评价过低:抑郁症患者倾向于过低地评价自己,他们相信自己是弱者,是失败者,是“窝囊废”,是“不受欢迎的人”,总之,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简直是一无是处。在此基础上,他们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15)无助感或绝望感:患者觉得自己已经“病入膏肓”,无论任何办法,也无论任何人,都不能帮助自己。严重者产生绝望感,认为自己已经丧失了任何希望,活在世上就是多余。
(16)自杀观念及自杀行为:由于受上述心理的驱使,很多抑郁症患者病中曾考虑过自杀,严重者则采取了各种各样的自杀的行为。这一点需提醒读者注意,因为有很多抑郁症患者就是因此而过早地结束了他们的生命,造成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当然,上述症状并非抑郁症所特有,其他很多疾病也同样可以有上述症状。但是,如果你本人或周围人具有上述症状中若干条,就要密切注意,最好的办法是尽早到专科医生处就诊,以免贻误治疗。
三、抑郁症的治疗与预防
抑郁症的预防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与此同时,对于已经患有抑郁症的患者,要切实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目前,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主要分为生物学治疗和心理社会治疗两大类。在生物学治疗中,大家最熟悉的方法是药物治疗,药物中最常用的是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症剂(常用的有阿密替林、多虑平、丙咪嗪等)和四环类抗抑郁症剂(代表药物是麦普替林),除此之外,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也有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来,国内外的专业工作者在抑郁症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进展,这些进展包括在病因学和发病机制方面的探索,包括新的诊断标准的制定,包括新的更好的治疗方法的出现,尤其是一大批新型抗抑郁药物的出现,给抑郁症患者带来了福音,也让临床医生获得更为有效的武器。比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就是近年备受重视的抗抑郁剂。这类药物的代表为氟西汀,现已用于临床。此外,新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玛氯贝胺也在积极研究之中。
在进行药物治疗时,重要的是设法让患者了解药物的起效特点及常见副作用,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因为临床上发现,很多患者并未严格按照医生的医嘱服药,因而疗效不满意。对于病情严重尤其是有强烈自杀观念的患者,及时使用电痉挛治疗,不仅可很快控制病情,而且有可能挽救生命。就我国国情而言,中医中药治疗也被很多人推崇,尤其是对康复期的巩固治疗而言。
心理社会治疗对抑郁症的疗效也逐渐得到人们的承认,尤其是对于症状较轻,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患者而言。但是,就我国的现状而言,这些方法大多处于摸索阶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