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需要依恋,确信对方不离不弃

在一项调查中,学者辛迪·哈赞与菲利普·谢弗在《洛基山新闻报》(Rocky Mountain News )刊登一则“感情测试”,邀请读者从3 个选项里选出最符合自己的一项,每个选项对应着一种依恋风格。这3个选项内容如下:

· 我感觉自己容易与别人亲近,也容易和别人互相依恋。我不担心遭到伴侣的抛弃,也不会因为伴侣与我关系太过亲密而感到紧张。(安全型依恋风格)

· 和别人亲近会让我感到不自在。我很难完全信任别人,也不愿依靠别人。如果别人和我太亲近,我会紧张。我的恋人经常想更接近我,这让我不耐烦。(回避型依恋风格)

· 我喜欢亲密的关系,可是别人似乎不太喜欢。我经常担心恋人不真心爱我,还担心对方会甩掉我。我渴望完全融入恋人的生活,但是这种想法让对方感到害怕。(焦虑型依恋风格)

调查结果显示,成年人表现出的不同依恋风格,分布情况与幼儿的依恋风格分布类似。大多数人属于安全型,少数人属于焦虑型或回避型。研究还发现,不同依恋风格的人,对待恋人的态度大相径庭,恋爱观、亲密观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哈赞、谢弗与其他学者对成人依恋进行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正如鲍尔比所设想的,依恋心理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成年人也有依恋心理,不过与幼儿时期的依恋心理有不同之处。成人具有高度抽象的思维能力,即使暂时看不到依恋对象,也知道对方和自己感情相通,心意相连,不会像幼儿一样容易爆发“分离焦虑症”。而成年人和婴儿依恋心理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需要亲密关系,需要在心中确信依恋对象不离不弃。

遗憾的是,亲子依恋在过去长期受到忽视,成人依恋的意义至今也未被大众所广知。尽管我们实际上需要互相依赖,主流的观点还是把依赖感看成病态心理。

恋爱就是要亲密,而不是彼此独立

依赖心理长期以来都被妖魔化了。无论是病态依赖理论,还是市面流行的心理学自助书籍,无不反映着20 世纪上半叶错误的亲子观、依赖观。当时,人们竟然认为不依恋父母的儿童才是“快乐的儿童”。直到今天,某些专家的说法与那时流行的观点如出一辙:你的幸福只能靠自己打造,不能依靠配偶或恋人;配偶或恋人与你的幸福无关,你也与他们的幸福无关。更夸张的是,这些专家说每个人都应该自己顾自己,不要让亲近的人扰乱内心的平静。还有,如果恋人的行为让你感到不安,你就应该和他保持距离,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避免受到他的影响。如果不这样做,你就是软弱,就是和他纠缠不清,对他有“病态依赖”, 你必须学习在感情方面与他划清界限,摆脱依赖感。

这种错误观点认为,完美的爱情只存在于两个独立的人之间。这两个人要心态成熟,相敬如宾,恋人之间也要划清界限。如果一方过于依赖另一方,就会给另一方带来压力。依赖别人是一种性格缺陷,应该努力克服自身的缺陷,拥有“独立自主意识”。恋爱时难舍难分,离了对方就觉得生活不完整是最糟糕的情况。这简直是一方对另一方依赖成瘾,两人的情感未来似乎危机四伏,永无宁日。

你知道吗?病态依赖理论创立之初,是为了帮助吸毒的人克服毒瘾的。它确实帮助很多沾染毒瘾的人获得了康复。然而,对亲人、爱人的依恋怎么能和毒瘾等同视之?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用于依恋情况,病态依赖理论就可能误导人们,损害人与人的关系。本节开头提到的凯伦就受到了这类理论的负面影响。生物学研究告诉我们,有依赖感并不是一件坏事。

让人吃惊的是,依恋不仅是一种心理需求,它还有着不可磨灭的生理基础。无数研究结果表明,当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建立依恋关系时,两人就成为一个生理整体。一方对另一方的血压、心跳、呼吸、荷尔蒙水平都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依恋关系中的两个人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流行心理学错误地认为两个人应该完全独立。因此,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当今流行的心理学站不住脚。恋人互相依赖是一个生理学事实,保持独立不意味着没有依赖感。

弗吉尼亚大学情感神经科学实验室主任詹姆斯·科恩(James Coan) 博士与理查德·达维森(Richard Davidson)、希拉里·谢弗(Hillary Schaefer )曾合作进行过一次实验。该实验清楚地表明,拥有亲密人际关系的人与拥有宽泛人际关系的人相比,情绪状态迥异。在实验中,科恩博士与同事一起模拟了一个压力场景。他们对参与实验的已婚妇女说,她们将受到一阵微电流刺激,同时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 MRItechnology )扫描她们的大脑活动。

当人体处于压力和刺激性环境中,下丘脑会活跃起来。这些妇女独自等待电流刺激的时候,她们的下丘脑出现了明显的活动现象。当她们握着一位陌生人的手等待电流刺激的时候,下丘脑的活动稍微减弱。实验最后,她们将握着丈夫的手等待电流刺激。结果会如何呢?扫描结果显示,下丘脑的活动状况并不明显,说明她们这一次感到的压力很小。实验结果同时显示,对婚姻满足度越高的妇女,握着丈夫的手时感觉越放松。

这项研究证明,当恋人的感情亲密时,双方身心健康都会受到积极的影响。一段亲密的感情,能帮助我们减轻心理压力,使我们更有安全感,更勇敢,并更具有创造力。既然亲密关系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恋人相处时又怎么可能像陌生人一样互不相干、彼此独立呢?

一对彼此心意相通的恋人生存几率最高。如果她感应到危险,他也能立刻感知;如果他忐忑不安,她也心情起伏;一方感到安全,另一方也会如释重负。他是她生命的一部分,她愿意付出一切去救他。亲密的恋人,彼此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两人把对方的安全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两个人的生存几率都增加了。

对于依恋的强大力量,不同依恋风格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安全型和焦虑型的人对于这种力量处之泰然,而回避型的人则尽一切可能将其压抑。他们也需要亲密关系,只是他们压抑了这种需要。

依恋需求是如此强烈,它的力量又如此强大,那我们是不是要全身心扑在伴侣身上,把生活中的其他事情都抛在一边呢?我们是不是要放弃事业、疏远朋友呢?

绝不是这样!相反,一个亲密的伴侣,能让我们更好地处理其他事情,更好地面对世界。乍听起来,这个说法有点自相矛盾。我们怎么既依靠别人,又保持独立呢?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解释清楚,那就是:要想获得独立和幸福,就必须找到一个可以依恋的人,和这个人相濡以沫,共度一生。只要能理解这句话,你就把握了依恋的精髓。为了帮助你理解成人依恋,我们再回过头来参考儿童的例子。虽然儿童依恋与成人依恋不尽相同,但是儿童依恋领域的“陌生情境实验”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我们理解成人依恋心理。

找一个对的人依赖吧

我们希望有人值得我们托付终身。可问题是,假如你全心全意地依恋他,他却躲躲闪闪,不给你支持,该怎么办?

在成人依恋关系中,我们把配偶当做情感的“安全基地”和心灵的避风港,自然而然地期待恋人的支持。遇到困难的时候,恋人的存在会减轻我们内心的压力。通过了解科恩等人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实验,我们已经知道,接触配偶的身体能够降低我们在压力状态下的焦虑水平。我们还知道,爱情体验越幸福,感受到的外界压力就越小。

其他一些实验的影响更加深远。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专家布赖恩·贝克(Brian Baker),研究心脏病、高血压的精神影响因素,尤其是婚姻和工作压力对心脏功能和血压的影响。在一项研究中,贝克博士发现,幸福的婚姻有助于治疗轻微的高血压。和伴侣在一起,能够降低血压,使病人更加健康。相反地,婚姻不幸,和配偶接触就会使血压升高。所谓眼不见心不烦,只有见不着对方,血压才能降下来!这项研究结果具有重大意义。假如恋人不能满足我们基本的依恋需要,我们就会长期处于不安和压抑中,容易患染各种疾病。恋人应该是“安全基地”,但如果对方不扮演好这个角色,我们不仅心情受到影响,郁郁寡欢,还会殃及身体健康。

各种研究结果都显示,恋人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重大影响。这一点毫无疑问。他们不仅影响我们一时的感受,还影响着我们的长期自我感觉。我们有没有勇气追求理想都受恋人的影响。恋人如果满足我们内在的依恋需求,我们就有了“安全基地”,容易保持身心健康,延长寿命。如果他们时冷时热,不支持我们,我们便心情沉郁、难以振作,甚至身体疲倦、健康受损。

如果爱,请找到真爱。美满的恋情,是一生幸福和健康的保障。

(选自《读懂恋人心》)

编辑推荐:

测试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