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说:“结婚是一场漫长的对话。”婚姻生活就是这对话的具体内容。两个出生环境和人生经历不同的男女,从此要在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同吃共住,一起面对琐碎现实的家庭生活,也许还要抚育孩子,孝敬长辈……尽管通过婚前交往相互已有了解,但到了进入婚姻真正共同生活时,还是会有一些预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时沟通交流变得尤为重要。
人生之路我们是否能不离不弃,相互配合,彼此掺扶,走过快乐与悲伤,走过阳光与风雨、走过春秋与冬夏,走出“有你与我同行,再累也心甘”的无怨无悔,走出“脚下的路越长,心中的爱越深”的笃定执著,全看我们结婚后这场漫长的对话如何进行。如果对话进行得好,就会走出幸福相伴;对话进行得不好,就会走出痛苦相随,甚至走到遍体鳞伤,分道扬镳。
婚恋问题的核心,是人际关系问题,其更深层就是心理问题。夫妻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夫妻关系不是“动于情,止于礼”的关系,而是分享对方内心感受、分担对方重负,以礼相待,以情相悦的灵魂与肉体俱结合的关系。沟通是夫妻保持良好关系的基础,信任是爱情的“保鲜剂”。
恋爱时双方感到幸福,被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牵引着,浪漫带来的喜悦无以伦比。此时,双方的生活环境相对独立,对对方的了解还不够深入。神秘、兴奋和期望交织在一起,在恋人周围营造了真实——尽管很短暂的边界,这些都加强了相互吸引。也就是说,在恋爱时的浪漫期,这种与实际成熟的夫妻交往模式不同的“模糊”个人空间,使两个原先陌生的人结合在一起,帮助男女双方建立牢固的关系。可随着婚姻生活的展开,恋爱时的美好时光仿佛一去不复返,有的伴侣开始对婚姻感到失望,对伴侣感到陌生,以至于他们差不多忘了当初曾如何相爱。
在恋爱时,大脑处于兴奋中,忙于想象我们所见的那个引人注目的人的难于置信的事情,并将共同的经历放在显而易见的地方。当人们忙于设计自己未来的伴侣时,往往会忘记“他(或她)”是一个和自己有别的个体,同时会将自己所喜欢而没有机会形成的特质投射到对方身上,而忽略一切有可能破坏自己所创造的完美形象的证据,对方成了我们没有达到的理想形象的替代者。同时,在恋爱中,会有意无意地隐瞒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以赢得对方的赞同。就像小时候孩子压抑自己的感受,是因为害怕因为这种感受会导致父母不再爱他们了。很多时候恋爱中的人会觉得:我们是如此的适合,好像天造地设一般。
但是,我们知道:所有的依恋以及亲密关系所引起的感觉,都和原生家庭与父母的关系息息相关。恋爱期,在情感生理方面,对方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想起父母兄妹等家人,和他(或她)在一起你感到熟悉、和谐,就像小时候被爱、照顾,感到安全和满足时感到的一样,这时你可能并没有到:你的伴侣只是让你感到“好像”是那些你所熟悉的人,而并不是他们,他有自己的原生家庭,独特的生活背景,自己的生活经历,他是另一个人。
恋爱时,由于强烈的依恋需要,恋人们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自恋和不守规矩的冲动在婚前可能被湮没了,然而一旦结婚,配偶就放松了自己,所有的瑕疵就会逐步暴露出来。当进入婚姻后,很奇怪的一个现象是:对于对方的缺点,夫妻双方都很敏感,但对于自身的问题却一无所知。一旦关系变得糟糕,大多数人都会怪罪对方,因为我们都是立足自身去面对世界,所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方做了什么导致彼此之间的问题,指责成为极自然的事。
更让很多夫妻觉得不可想象的是,那些曾经最吸引他们的品质,如今却成为最难以忍受的地方。过去你欣赏他的沉静,理智,现在却是沉默愚昧,不解风情。过去爱他的自信果断给你安全感,现在却成了自我中心,事事都要主宰。如果正好相反,过去女方爱上的是他的细腻温柔,那么进入磨合期中,她很可能就要抱怨他缺乏男子气概。
同理,如果过去男方被她的情感丰盈,活泼伶俐所吸引,现在就巴不得她停止“歇斯底里”,唠叨不停。当初将自己最希望拥有的品质一股脑的投射到对方身上,婚后却将自己的阴暗面投射到伴侣身上。在夫妻关系的咨询中,咨询师常发现:来访者都很困惑,最初的几次会面,他们尽力使咨询师相信他们有一个充满缺点的、坏的、糟糕的、甚至一无是处的、邪恶的配偶,而自己是多么无辜、无助,完全是个受害者。他们竭尽全力把对方的某些品质去掉,就像小时候父母试图抹杀他们的某些性格一样。他们都没有意识到批评、否认、指责、抱怨、回避、攻击对方的行为,试图塑造和改变对方的这些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就是小时候父母拒绝他们的那些行为。
当困扰产生,而双方还要相携走一生,尽管相互伤害却都不愿轻言放手。裸婚,不要轻易开始,也不要轻易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