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恋就像放风筝,有时你只能静静地看着它,或许你会笑,或许你在黯然落泪,但是你有了最美好的回忆。放得愈高离开愈远,或许在某个地方留下它的味道,但是却触摸不到,显得那么遥远。
初恋像棉花糖,纯纯的甜蜜。棉花糖会带你去另外一个美好的世界,那里有你想要的东西,有你想做的事情,不会有别人的干扰,只有你自己去享受快乐。
初恋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初恋爱的经历,通常具有新奇性、纯洁性、含蓄性等特点。一般来说,纯洁的初恋完全以情感的吸引为联系的纽带,每一个青年都十分珍视自己的初恋时光,对它寄托着全部的深情、希望和幻想。在他们的脑海里,初恋是一幅画、一首歌、一串脚印;在他们的文字里,总会用最美好的字眼将它描绘成一个童话。为了自己心爱的人,他们往往不顾一切,认为能和对方在一起,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初恋是美妙而又珍贵的,它一般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时期:
一是迷醉期。这是被倾慕对象的形象、言行、品格、才能等肉体与精神的魅力深深吸引而迷醉的阶段。此时,会出现一种被子对象所吸引的近乎幻觉性的思念情绪,对方的形象时时在脑海中萦绕,并产生综合效应。心灵战栗恐荒、幻觉、羞涩、急盼等情绪重叠着占据身心,使其陷入强烈又无理智的恍惚中,有一种难以捉摸的亲近欲与冲动。
二是怀疑期。因为被恋人迷醉,拼命地在对方面前显示自我,向他进言,以微妙的眼神和动作来示意,引起对方注意。但“他对我有意吗?看得起我吗?”对他的爱的可能性疑虑不止。一方稍有不慎重或可疑举动,都会引起另一方的不安与烦恼。这其实是过敏性思维所致,往往自寻烦恼。
三是非我期。当终于知道对方也在爱着自己的时候,就进入“非我”期。相见时,很是激动,情感体验强烈,常举止失控,声音颤抖、脸色紧张,没有以前那种“镇静自若”的形象,不像平时的“我”了,故称“非我”。这阶段时间虽短,但很重要,从中可判断出爱的深度与强烈性。
四是美化期,这时,恋者在心里总是把对方融为一体,你我不分了。无论是学习、工作、生活还是穿戴等活动,常从对方角度考虑,一举一动首先会想到:“他会喜欢吗?”以对方的苦为苦,乐为乐。对恋人的一切进行感情升华的审美效应,产生美化感:会不同程度的把对方理想化,恋人常常以对方的价值尺度来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塑造自己。
初恋为什么多以失败告终呢?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第一次恋爱时,年龄通常比较小,一方面,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独立性、与人沟通能力、自我控制力、判断力、以及自我反省还有欠缺,情感世界丰富而多变;另一方面,社会角色多为学生,经济上还不独立,出身、家庭对个体具有持续影响,未来的安排还不明确,尚未完全具备守护爱情能力。在个体主观和客观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初恋总会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难怪经历过初恋失败的人时常感叹这样的痛苦在劫难逃。
初恋令人刻骨铭心,有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真正忘怀自己的初恋。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这主要源于初恋的未完成性,人总是对未完成的恋情有更高的期待和憧憬。并且沉于初恋,不仅仅是怀念那位让你春心萌动的人,更重要的是去追寻、去回味、去那段青春年少中再也找不回来的特殊岁月……
回味初恋会有一股淡淡的或甜或涩的味道,但是对这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反复追寻,就可能导致痴迷。特别是失恋初期,暂时尚无别的朋友或兴趣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时,最容易在孤独感、寂寞感的伴随下反复去咀嚼失恋的滋味,从而加剧痛苦,达到难以自拔的程度。
因此,面对这类多思善感的少男少女,父母不能简单粗心地对待。用关爱的态度和科学的语言与孩子促膝谈心,使他们最终做到通情达理,才能真正解开心里的疙瘩,重新振作起来,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新的生活,迎接新的挑战。这样,孩子就不会在第一次失恋的痛苦中停滞不前,甚至自暴自弃,而是从初恋与失恋的经历中学习到成长的知识,心理调适的技巧,从而走向健康的成年。人总要成长,初恋便是人生路上重要的一课。多年以后,回首这第一次的甜蜜、第一次的伤痛,忘却淡淡的忧伤,学会体验初恋中飞一般的感觉,不要计较情归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