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爹游戏”与心理资本

几天前,杜丽(化名)来到我的办公室,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聊了几句才知道,她正为找工作的事情闹心。

杜丽的家在农村,是长女,弟妹好几个,父母年事已高,而家中的经济来源只有山上的一片桃园,日子过得很拮据。

在政府帮助下,杜丽还算是顺利进入了大学,凭着自己刻苦努力的劲头儿,拿到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因为这些,杜丽的自信增加了不少,她觉得父母终于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希望。考虑到家里的条件,杜丽不打算考研,一心想尽早找到工作,赚钱养家,供弟妹上学,让年迈的父母早一点儿松口气。但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遭遇“拼爹游戏”。

 

遭遇“”


有了这些想法后,杜丽暑假没有回家,而是找到一家设计院去实习。杜丽知道以自己的学历很难留在这里,但抱着积累经验的想法,她留在那里干了三个月,每天早出晚归,有时还要加班到深夜。

杜丽肯吃苦,人勤快,专业知识也比较扎实,在单位口碑不错,带她的师傅也很欣赏她,有些项目也逐渐让她上手了。接触多了,师傅问她是否想留下并答应向人事部推荐她,还先让杜丽交一份简历。这简直是意外之喜,但杜丽也有担忧,害怕自己学历低,竞争不过研究生。师傅告诉她,设计院面向好几个高校也在招聘,但现在很多毕业生学历虽然高,心气儿也高,能力和态度一时半会儿都上不来,与其那样,还不如杜丽这样踏实肯干的本科生好上手,所以师傅倾向用杜丽,安慰她先试一试,也不用抱太大希望,而杜丽满心欢喜,工作更加努力了。

一个月后,师傅请杜丽吃饭,招聘的事情没成,这一顿算是饯行,师傅说:“这里不成,外面的天地大着呢,你还年轻,机会多着哪!既然进不来,也就别留在这里浪费时间了!”杜丽心里虽然难过,好在之前有心理准备,也就没有十分失望。闲聊间,师傅问杜丽认不认识大宇,怎么会不认识呢,大宇是杜丽的同学。师傅问大宇这人怎么样?大宇不经常在课堂上出没,班级活动更是很少参加,听班上男生说大宇喜欢去刷夜,要么就是回家,杜丽凭着并不深刻的印象简单评价了几句。师傅便不再说什么,只是对杜丽说:“没有绝对的公平啊!没事,机会多着哪!”几天后,杜丽从室友那里得知,大宇是班上第一个落实工作签约的人,单位正是自己辛苦实习了几个月的那家设计院。这下,本来已经平静的内心一下子波涛汹涌,杜丽觉得精神都要崩溃了,把自己捂在被子里哭了半天,三个字不停地在心里“突突”乱撞——凭什么!

室友们劝她:“杜丽,你别犯傻,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干什么!社会不就是这样嘛,大宇他爸就是那家设计院的,你竞争不过的,认命吧!”“是啊,你成绩也不错,好单位多着哪,何必非得这家呢,再找呗!”杜丽心里认这个理,可这口气如何能顺下来!在宿舍窝了几天,杜丽无精打采,懒于面试和做毕业设计,她甚至觉得,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父母没能力也没权力,很多机会都是过眼云烟,奋斗有什么意义呢!自己还吭哧吭哧地傻干了几个月,以为付出就有回报,真是愚蠢!无“爹”可“拼”的杜丽纠结了一周,觉得这样下去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可是心里的难过一时半刻又很难消解,她很担心自己一直沉浸在这样“愤青”的心态里耽误了找工作,更加担心下一份努力付出的实习再遇到这样的事情。

无“爹”可“拼”,脚下的路依旧


熟悉网络的同学都知道,所谓“拼爹”,是一个社会流行语汇,指的是“比拼老爹”。在贫富差距日渐明显的社会,子女的贫富意识也越来越明显,这就造成了子女比拼各自父母的社会现象,例如:父母的经济能力、社会地位等等,这些人认为自己学得好,有能力,不如有个“成功”的老爸。由此衍生出一句网络流行语——“拼爹游戏”,指当今青年在上学、找工作、买房子等方面不去比拼自身能力,而是比拼各自父母的经济、社会实力。

“拼爹游戏”是对社会游戏“潜”规则的无奈概述,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人社会资源的体现。

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现象是对社会公平的一种冒犯。当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类似现象,普通民众会越来越感受到深深的“被剥夺感”。我想,当下让杜丽难受的情绪正是这种“被剥夺感”吧。

听杜丽讲她对这件事情的观感,说实话,作为一名老师,一开始很有无力感。但是随着谈话的深入,我逐渐发现,这件事情也许只是一个诱因。它激起了杜丽内心蕴藏已久的愤怒、自卑和挫败感。沉浸在对往事描述中的杜丽忧伤、委屈,觉得贫困让自己承受了很多同龄人没有品尝到的苦涩,也更让她体味到生活的艰难,活着真是太艰难了。那天我们谈了很多,杜丽几次泣不成声,她觉得哭过之后心里轻松了一些。当她觉得可以平静一点儿的时候,我尝试引导她一起探讨贫困的生活带给我们的积极力量。通过交谈可以看到,杜丽希望做个豁达、乐观的人,其实她有时也会有意识地全面审视生活带给自己的影响,只不过,这个“拼爹”事件将她的愤怒激发到了极点,那些所谓的理性审视也就都开始“失灵”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杜丽觉得愤怒的情绪得到一点儿缓解,自己的理性也开始逐渐回归。通过谈话逐渐认识到:

1.“拼爹”事件很坑人,也很令人愤怒,但这是我们依靠自身能力无力改变的事实,同样,很多现实都是无法改变的,可以尝试调整的只有自己;

2.这件事让杜丽很愤怒,甚至激起了她对过往生活中积蓄的负面事件的情绪,所以杜丽近来的心情很糟糕,感觉自己总是“走不出去”,一个事件勾起了一个事件“群落”;

3.过往的生活虽然困窘,也很艰辛,但是那些生活经历给了杜丽一些积极的正向力量,它们包括——独立、干练、吃苦、勤奋、自律以及较好的学习习惯等等,当然,还包括在校期间的优秀成绩和在设计院三个月的深度实习经历,这些都是杜丽未来发展宝贵的“资本储备”;

4.当杜丽意识到自己的资本储备后,她开始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始觉得自己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需要澄清一些问题。她认为现在比较迷茫,这种迷茫在设计院实习的时候就时不时冒出来,也会时常问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在设计院工作?”她说,也许没有大宇的事情,自己即便没有被设计院接收,也不会感觉这么挫败,因为一开始就因为学历心里没底儿。而且,在那里的实习虽然自己很认真地完成,但是杜丽觉得那是因为自己日常做事的习惯就是那样,并不是对设计有极高的热情使然——所以我们需要一些时间澄清一下方向与目标。

储备心理资本,明确未来发展


杜丽的案例让我意识到职业规划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和积累“心理资本”的重要性。心理资本是研究者Luthans等人在2004年提出的概念。其核心是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力量。Luthans等认为,心理资本是由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四种积极心理状态构成的:

第一,水平高。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

第二,。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乐观)。

第三,希望。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

第四,韧性。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韧性),以取得成功。对那些进行职业探索和求职的大学生来说,心理资本的积累与外在的成绩等条件同样重要。 

编辑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