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2-22日 来源: 作者:
三 常见心理障碍的模式:
(一)症的模式:
由贝克的理论及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治疗(Beck, Rush, Shaw, & Emery, 1979)引起了广泛的研究。虽然有关的因果假设,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和证实,而有关的描述性特征则得到大量研究的支持。基於的描述性特征的三联症假设则是被研究得最多的一个。
贝克(1976)提出的个体表现出一个的三联症状(cognitive triad),即对他们自己,对未来以及对世界的消极的观念。贝克认为三联症是所有的特征,无论是哪种临床亚型的(如内源性的或反应性的)都具有该三联症。实证研究的结果跟三联症假设高度一致,发现个体比非个体对他们自身,对未来以及世界的观念更为消极。
1.对自身的消极观念
病人比起不的精神科对照组病人具有更消极的自我概念。比起非的对照组,病人有更多的自我责备;较低的自信;自我描述的形容词中消极的比积极的更多;离理想自我的差距更大。者对自我的消极观念即使在的间歇期依旧存在。最近的研究提出个体可能具有一个自我责备的性格,面临生活中的事件时,这种倾向导致个体比对照组个体持有更多对自身的消极观念,对事件的应对也不如对照组有效。
2.对未来的消极观念
贝克(1979)将对自身未来的消极期待定义为绝望。在探究有关绝望的起源时,
贝克推测绝望的发生可能是由於激活了特定的图式,有关的图式一经激活,就能够影响个人对自我以及未来的信念。个体将自身的经历作系统性的消极解释,并认为未来充满艰难,挫折和失落。实证研究也发现,的个体比非的个体或恢复期的个体具有对未来的看法更消极。
早期的研究甚至认为绝望在症状群中非常典型,是症状群的重要特征。在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发表的文章中,“绝望是症的核心或典型特征”这一观点成为不言而喻的前提被广泛地引证。与贝克持一致意见的还有布朗(Brown), 斯里曼(Seligman)和霍仑等。譬如布朗等的社会心理学模型认为,丧失被泛化,延伸,导致绝望,绝望的泛化则导致了的核心症状,而绝望是否泛化则跟个体的自我价值体系有关。斯里曼等在症的习得性无助模式的修正工作中,也越来越强调了绝望在症中的作用。霍仑等也认为,病因学方面的核心是绝望而非无助,对未来的消极期待导致了大部分的症状。
在住院和门诊病人的实证研究还证实绝望是最终自杀的最佳预测指标。研究集中在对绝望与自杀的相关研究上。一些横截面研究发现即使在严重程度被控制时,绝望和自杀意向正性相关,而将绝望变量控制时,与自杀意向的相关消失。贝克的对门诊和住院病人的两个前瞻性研究中也支持上述的结论。贝克在对207例因自杀意念而住院者的随访研究中,90.9%后来自杀的人的贝克绝望量表得分不小于9分。贝克后来又对1958例门诊病人的随访研究中发现,在17名自杀死亡者中,16名的HS>=9分。贝克认为绝望长预示最终的自杀,而其的因素(如自卑,内疚等)则不能预测自杀。
但在成年酒精依赖者样本中,绝望并不是自杀的重要指标,在儿童及青少年样本中绝望与自杀行为的关系也尚不确定。例如:普菲德(Pffeffer)等(1988)发现在正常儿童中,绝望与自杀意念并不相关。科勒(Cole)等的研究发现,当被控制时,在高中男生中,绝望与自杀行为并不相关;在高中女生中有中等度相关。而阿斯诺(Asarnow) 和古特勒(Guthrie)(1989)发现在住院精神病儿童患者中,自杀意念与绝望不相关。海登(Helden)等(1989)提出绝望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可能有赖于样本的性质。
格林纳(Greene)等对“绝望是的典型特征”提出了质疑,同时对贝克理论的纯粹性与完备性进行了探讨,指出:
1).绝望并非为所必备。即并非所有的患者都具绝望,例如,贝克(1967)自己在50名患者的78%具有绝望,而其余22%则没有。
2).绝望亦可存在于其他精神疾病中。如绝望在慢性症病人及慢性酒精中毒病人中也极为常见。
在格林纳对80例患者的研究中发现,高高绝望与高低绝望之比为3:1,也就是说该样本中大约四分之一的病人不具有绝望(BDI>20,BHS<8)。表明绝望并非一定是的组成成分。尽管该研究样本有限,但至少提示:在患者中具有绝望者与不绝望者,由于后者的存在,显然“绝望是的典型特征”,“绝望是临床形成的关键因素”等论断的可靠性令人怀疑。贝克没有在他的理论体系中为不具绝望的抑鲎b留下余地,而三联症是否可仅为二联症。
3.对世界的消极观念
对三联症的这一个组成成分的研究相对比较少。病人在形式测试的有关“世界”的分量表中,比正常对照和恢复期的患者的得分都要高。在另一个研究中,病人比起非的精神科对照病人,对世界的看法应用了更多压抑性的形容词。
4.小结
实证文献没有提供足够的理由去怀疑跟对有关自我的,世界的和未来的消极观念有关。但是对三联症假设的概念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自我,世界和未来”是三个可以互相交叉的概念。譬如对未来的消极观念,似乎仅指自身的未来。贝克的绝望量表是三联症中对未来一项的最合适的测量工具,HS的每一个项目都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预测。而三联症中的世界一项其实包括了对自我的观念。这个世界观是一个关系性的概念,是外界的对个人的要求超出了个人的资源,而不是对整个世界的判断。所以症的病人对他们自己有关的世界具有更消极的期待,而对一般意义上的外部世界病不比对照组更消极。
所以三联症似乎是指有关自我以及自我的两个方面(自我的未来以及自我相对于外部要求的资源)的观念,自我,未来,世界并非独立的单元。由於概念上的交叉,三联症三个组成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很高。
对三联症的重新定义和概念化将对理论的修正有利。但在作出任何修改和改进之前,实证研究的文献支持这样的结论:患者对自身,对他们未来的期待,以及对是否能够胜任生活加在他们身上的要求(世界)三方面的看法比非个体更消极。
(二)障碍的模式
障碍通常被看成是情感(害怕,恐惧等)的失控性表达,这种看法强调的是症的情绪组成。贝克继发展症模式的后,经修正和调整后,将模式用于解释症的心理过程,指出了障碍的部分是病人对危险及其对危险反应的过度的思虑。正是这种与危险相关的过度的思虑构成了障碍的核心特征。
贝克认为障碍的核心是脆弱性--个人认为自己所面对的内在或外在的危险的控制能力缺乏或不足,因而不能为自己提供安全感。脆弱的人通常认为自己能力不足,缺乏自信,没有信心去开始会完成任务,造成低效率。而在临床上,歪曲(如否定积极,夸大消极等)又可以增强脆弱性。
症患者的主诉通常是围绕他们的外周的感觉/体验:手掌出汗,手发抖,心悸等。虽然患者很少主动地提及他们有这些感觉/体验时,他们脑子里在想什么,当他们被问及时,发现他们的脑子里充满了具威胁性质的想法和意象。贝克在<障碍与恐惧>一书中,提出将“转到它的头上来”,就是强调了障碍中的常被忽视的或思维部分。
强调了在人类适应环境中的一个核心过程是人的,或信息加工。他们应用信息加工系统的语言,提出了症患者的一些特征:
1)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跟危险或威胁相关的主题上。患者过度警觉,不停地搜寻环境中会导致个人伤害的或灾难即临的迹象,完全忽视环境中安全的信息。
2)高估可能性(probability overestimation): 对负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过高的估计(实际上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譬如,害怕失去工作的员工,哪怕他有很好的工作业绩,过高的估计失业的可能性。
3)灾难性思考(catastrophic thinking): 将事情“灾难化”。倾向于对环境中中性信息作灾难性的解释,沉浸在对情境的最坏的结局上,夸大后果的严重性,将事情看作是“不能忍受”,“无法管理的”,无法成功应对的。急性发作时,患者会担心内部躯体方面的灾难(如:心脏病发作),或精神问题(如:要发疯了)以及社会性的灾难(如:在公众面前丢脸)。
由於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跟危险有关的主题上,注意力很难转移到别的事情上(譬如需要复习的功课上),即使注意力转移成功,也很难长时间地维持,又会回到对危险相关的主题上,从而影响做事情(如复习功课)的效率。导致患者频繁的失败经历。构成一个不愉快情感反馈(),不愉快操作反馈(如答不出考题)与不愉快的观众反馈(老师评分不及格)的恶性循环。
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在DSM-IV中,障碍分成发作(有或没有广场),没有发作史的广场,特殊,社交,症,创伤后障碍,急性障碍,一般障碍,由医学情况导致的,以及其他未确定等几类。各类中对危险/威胁的过度的思虑会具有不同的表现,譬如社交的患者通常认为自己不能被人接受,他人通常是挑剔的。障碍患者则对躯体感受作灾难性的解释(心跳加快即意味着要心脏病发作)。在美国,对障碍的心理治疗中,行为治疗被证明是最有效的治疗。一些有影响的研究和治疗中心,譬如波士顿大学的CARD(Center for Anxiety-related Disorders跟相关的治疗中心),在治疗和研究各类症的过程中,制定出诸如障碍和广场症的行为治疗手册,成为该症的标准治疗,在美国普遍通用。
(三)的模式: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受阿德勒,霍妮,萨利文,弗冉克尔等人的“自我分析”的启发,埃利斯和贝克开始从的角度来理解。埃利斯和贝克早期的治疗在很多方面类似于“领悟疗法”,他们应用内省等技术而试图改变病人外显的“人格”。他们同时也是最早在人格障的治疗中应用行为治疗的技术。他们强调了和行为技术在症状层面和图式层面的作用。治疗理论家和精神分析师都认为在的治疗中,对核心问题的识别和修正有助于治疗。但两个学派对什么是核心结构存在分歧。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核心结构存在于中,病人无法触及;而学派认为,核心结构大部分存在于意识范畴。
理论认为图式具有一些结构性性质,譬如的广度(是否狭窄,不连续或广泛),灵活或僵化(修正它们的可能性),密度(在中相对显著性),以及价值(在某时刻里它们所具有的能量水平),而的特征则是图式转向狭隘,僵化,显著和过高价值。
障碍,障碍等是在特定的图式被激活的情况下,个体表现出症状群。而患者的图式则是个体信息加工中的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譬如,在依赖性中,“我需要帮助”这样一个图式,一旦出现困难任何时候都会被激活;而的个体,只有在状态下图式才被激活。所以对,图式是平时信息加工的一个普通的过程。
表1 一些传统的信念/态度以及策略(Beck, 1990)
基本信念/态度 策略(外显行为)
-------------------------------------------------------------------------
依赖性 我很无助 依附
回避性 我可能被伤害 回避
偏执性 人是可能的敌人 小心
自恋性 我很特殊 自我夸大
演绎性 我要引人注目 戏剧化
性 出差错很糟糕;我不能出错 完美
反社会性 人是可以被捕获的 攻击
类分裂 我需要足够的空间 孤立
(一)症的模式:
由贝克的理论及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治疗(Beck, Rush, Shaw, & Emery, 1979)引起了广泛的研究。虽然有关的因果假设,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和证实,而有关的描述性特征则得到大量研究的支持。基於的描述性特征的三联症假设则是被研究得最多的一个。
贝克(1976)提出的个体表现出一个的三联症状(cognitive triad),即对他们自己,对未来以及对世界的消极的观念。贝克认为三联症是所有的特征,无论是哪种临床亚型的(如内源性的或反应性的)都具有该三联症。实证研究的结果跟三联症假设高度一致,发现个体比非个体对他们自身,对未来以及世界的观念更为消极。
1.对自身的消极观念
病人比起不的精神科对照组病人具有更消极的自我概念。比起非的对照组,病人有更多的自我责备;较低的自信;自我描述的形容词中消极的比积极的更多;离理想自我的差距更大。者对自我的消极观念即使在的间歇期依旧存在。最近的研究提出个体可能具有一个自我责备的性格,面临生活中的事件时,这种倾向导致个体比对照组个体持有更多对自身的消极观念,对事件的应对也不如对照组有效。
2.对未来的消极观念
贝克(1979)将对自身未来的消极期待定义为绝望。在探究有关绝望的起源时,
贝克推测绝望的发生可能是由於激活了特定的图式,有关的图式一经激活,就能够影响个人对自我以及未来的信念。个体将自身的经历作系统性的消极解释,并认为未来充满艰难,挫折和失落。实证研究也发现,的个体比非的个体或恢复期的个体具有对未来的看法更消极。
早期的研究甚至认为绝望在症状群中非常典型,是症状群的重要特征。在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发表的文章中,“绝望是症的核心或典型特征”这一观点成为不言而喻的前提被广泛地引证。与贝克持一致意见的还有布朗(Brown), 斯里曼(Seligman)和霍仑等。譬如布朗等的社会心理学模型认为,丧失被泛化,延伸,导致绝望,绝望的泛化则导致了的核心症状,而绝望是否泛化则跟个体的自我价值体系有关。斯里曼等在症的习得性无助模式的修正工作中,也越来越强调了绝望在症中的作用。霍仑等也认为,病因学方面的核心是绝望而非无助,对未来的消极期待导致了大部分的症状。
在住院和门诊病人的实证研究还证实绝望是最终自杀的最佳预测指标。研究集中在对绝望与自杀的相关研究上。一些横截面研究发现即使在严重程度被控制时,绝望和自杀意向正性相关,而将绝望变量控制时,与自杀意向的相关消失。贝克的对门诊和住院病人的两个前瞻性研究中也支持上述的结论。贝克在对207例因自杀意念而住院者的随访研究中,90.9%后来自杀的人的贝克绝望量表得分不小于9分。贝克后来又对1958例门诊病人的随访研究中发现,在17名自杀死亡者中,16名的HS>=9分。贝克认为绝望长预示最终的自杀,而其的因素(如自卑,内疚等)则不能预测自杀。
但在成年酒精依赖者样本中,绝望并不是自杀的重要指标,在儿童及青少年样本中绝望与自杀行为的关系也尚不确定。例如:普菲德(Pffeffer)等(1988)发现在正常儿童中,绝望与自杀意念并不相关。科勒(Cole)等的研究发现,当被控制时,在高中男生中,绝望与自杀行为并不相关;在高中女生中有中等度相关。而阿斯诺(Asarnow) 和古特勒(Guthrie)(1989)发现在住院精神病儿童患者中,自杀意念与绝望不相关。海登(Helden)等(1989)提出绝望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可能有赖于样本的性质。
格林纳(Greene)等对“绝望是的典型特征”提出了质疑,同时对贝克理论的纯粹性与完备性进行了探讨,指出:
1).绝望并非为所必备。即并非所有的患者都具绝望,例如,贝克(1967)自己在50名患者的78%具有绝望,而其余22%则没有。
2).绝望亦可存在于其他精神疾病中。如绝望在慢性症病人及慢性酒精中毒病人中也极为常见。
在格林纳对80例患者的研究中发现,高高绝望与高低绝望之比为3:1,也就是说该样本中大约四分之一的病人不具有绝望(BDI>20,BHS<8)。表明绝望并非一定是的组成成分。尽管该研究样本有限,但至少提示:在患者中具有绝望者与不绝望者,由于后者的存在,显然“绝望是的典型特征”,“绝望是临床形成的关键因素”等论断的可靠性令人怀疑。贝克没有在他的理论体系中为不具绝望的抑鲎b留下余地,而三联症是否可仅为二联症。
3.对世界的消极观念
对三联症的这一个组成成分的研究相对比较少。病人在形式测试的有关“世界”的分量表中,比正常对照和恢复期的患者的得分都要高。在另一个研究中,病人比起非的精神科对照病人,对世界的看法应用了更多压抑性的形容词。
4.小结
实证文献没有提供足够的理由去怀疑跟对有关自我的,世界的和未来的消极观念有关。但是对三联症假设的概念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自我,世界和未来”是三个可以互相交叉的概念。譬如对未来的消极观念,似乎仅指自身的未来。贝克的绝望量表是三联症中对未来一项的最合适的测量工具,HS的每一个项目都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预测。而三联症中的世界一项其实包括了对自我的观念。这个世界观是一个关系性的概念,是外界的对个人的要求超出了个人的资源,而不是对整个世界的判断。所以症的病人对他们自己有关的世界具有更消极的期待,而对一般意义上的外部世界病不比对照组更消极。
所以三联症似乎是指有关自我以及自我的两个方面(自我的未来以及自我相对于外部要求的资源)的观念,自我,未来,世界并非独立的单元。由於概念上的交叉,三联症三个组成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很高。
对三联症的重新定义和概念化将对理论的修正有利。但在作出任何修改和改进之前,实证研究的文献支持这样的结论:患者对自身,对他们未来的期待,以及对是否能够胜任生活加在他们身上的要求(世界)三方面的看法比非个体更消极。
(二)障碍的模式
障碍通常被看成是情感(害怕,恐惧等)的失控性表达,这种看法强调的是症的情绪组成。贝克继发展症模式的后,经修正和调整后,将模式用于解释症的心理过程,指出了障碍的部分是病人对危险及其对危险反应的过度的思虑。正是这种与危险相关的过度的思虑构成了障碍的核心特征。
贝克认为障碍的核心是脆弱性--个人认为自己所面对的内在或外在的危险的控制能力缺乏或不足,因而不能为自己提供安全感。脆弱的人通常认为自己能力不足,缺乏自信,没有信心去开始会完成任务,造成低效率。而在临床上,歪曲(如否定积极,夸大消极等)又可以增强脆弱性。
症患者的主诉通常是围绕他们的外周的感觉/体验:手掌出汗,手发抖,心悸等。虽然患者很少主动地提及他们有这些感觉/体验时,他们脑子里在想什么,当他们被问及时,发现他们的脑子里充满了具威胁性质的想法和意象。贝克在<障碍与恐惧>一书中,提出将“转到它的头上来”,就是强调了障碍中的常被忽视的或思维部分。
强调了在人类适应环境中的一个核心过程是人的,或信息加工。他们应用信息加工系统的语言,提出了症患者的一些特征:
1)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跟危险或威胁相关的主题上。患者过度警觉,不停地搜寻环境中会导致个人伤害的或灾难即临的迹象,完全忽视环境中安全的信息。
2)高估可能性(probability overestimation): 对负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过高的估计(实际上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譬如,害怕失去工作的员工,哪怕他有很好的工作业绩,过高的估计失业的可能性。
3)灾难性思考(catastrophic thinking): 将事情“灾难化”。倾向于对环境中中性信息作灾难性的解释,沉浸在对情境的最坏的结局上,夸大后果的严重性,将事情看作是“不能忍受”,“无法管理的”,无法成功应对的。急性发作时,患者会担心内部躯体方面的灾难(如:心脏病发作),或精神问题(如:要发疯了)以及社会性的灾难(如:在公众面前丢脸)。
由於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跟危险有关的主题上,注意力很难转移到别的事情上(譬如需要复习的功课上),即使注意力转移成功,也很难长时间地维持,又会回到对危险相关的主题上,从而影响做事情(如复习功课)的效率。导致患者频繁的失败经历。构成一个不愉快情感反馈(),不愉快操作反馈(如答不出考题)与不愉快的观众反馈(老师评分不及格)的恶性循环。
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在DSM-IV中,障碍分成发作(有或没有广场),没有发作史的广场,特殊,社交,症,创伤后障碍,急性障碍,一般障碍,由医学情况导致的,以及其他未确定等几类。各类中对危险/威胁的过度的思虑会具有不同的表现,譬如社交的患者通常认为自己不能被人接受,他人通常是挑剔的。障碍患者则对躯体感受作灾难性的解释(心跳加快即意味着要心脏病发作)。在美国,对障碍的心理治疗中,行为治疗被证明是最有效的治疗。一些有影响的研究和治疗中心,譬如波士顿大学的CARD(Center for Anxiety-related Disorders跟相关的治疗中心),在治疗和研究各类症的过程中,制定出诸如障碍和广场症的行为治疗手册,成为该症的标准治疗,在美国普遍通用。
(三)的模式: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受阿德勒,霍妮,萨利文,弗冉克尔等人的“自我分析”的启发,埃利斯和贝克开始从的角度来理解。埃利斯和贝克早期的治疗在很多方面类似于“领悟疗法”,他们应用内省等技术而试图改变病人外显的“人格”。他们同时也是最早在人格障的治疗中应用行为治疗的技术。他们强调了和行为技术在症状层面和图式层面的作用。治疗理论家和精神分析师都认为在的治疗中,对核心问题的识别和修正有助于治疗。但两个学派对什么是核心结构存在分歧。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核心结构存在于中,病人无法触及;而学派认为,核心结构大部分存在于意识范畴。
理论认为图式具有一些结构性性质,譬如的广度(是否狭窄,不连续或广泛),灵活或僵化(修正它们的可能性),密度(在中相对显著性),以及价值(在某时刻里它们所具有的能量水平),而的特征则是图式转向狭隘,僵化,显著和过高价值。
障碍,障碍等是在特定的图式被激活的情况下,个体表现出症状群。而患者的图式则是个体信息加工中的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譬如,在依赖性中,“我需要帮助”这样一个图式,一旦出现困难任何时候都会被激活;而的个体,只有在状态下图式才被激活。所以对,图式是平时信息加工的一个普通的过程。
表1 一些传统的信念/态度以及策略(Beck, 1990)
基本信念/态度 策略(外显行为)
-------------------------------------------------------------------------
依赖性 我很无助 依附
回避性 我可能被伤害 回避
偏执性 人是可能的敌人 小心
自恋性 我很特殊 自我夸大
演绎性 我要引人注目 戏剧化
性 出差错很糟糕;我不能出错 完美
反社会性 人是可以被捕获的 攻击
类分裂 我需要足够的空间 孤立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