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心理隔膜 中国人为何难处父子关系

fixed" zzz="106704">

  父亲节解读《向日葵》———

    6月18日是父亲节。

  这虽然是一个“洋”节,但对于父子关系的思考在今天的中国却正当其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心理专家尹璞在“华夏心理·全民健心周末公益课堂”上通过最新上映的影片《向日葵》,说明这虽然是发生在30年前文革期间的故事,但其中刻画的父子关系却是中国男性成长过程中的共同遭遇,通过这个电影能够为中国父子关系的隔膜找到心理原因。

  父母“冤枉”孩子会造成巨大伤害

  这是一段横跨30年历史的北京胡同里的故事。父亲对孩子很严厉,他不仅让孩子学画画,还强迫孩子跟着自己做木工活学“技术”。言传身教固然是这个父亲做的非常好的一点,但是,父亲的问题就在于,他一心想让孩子完成自己当画家的梦想,剥夺了孩子太多的东西,让他不能像小伙伴们那样玩儿,使孩子觉得画画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甚至在后面的情节中,孩子为了不再画画不惜自残。因为孩子感到自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生性调皮的儿子想出个小伎俩,骗父亲说自己“拉稀”而偷偷跑出去和小伙伴玩。事后父亲狠狠地惩罚了孩子。有一次孩子又说“肚子疼”,父亲以为孩子又在耍心眼,严厉呵斥儿子就是不让他去厕所,孩子实在憋不住了拉在了裤子上。

  今天很多孩子仍会有类似经历。小的时候不想学习或者想玩儿,都会耍些小心眼骗父母,大人也会假设孩子要做什么,但孩子一旦被冤枉是会特别伤心的。片中孩子“拉稀”在裤子上的事对孩子是非常大的伤害。因为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是保护自己的人,所以来自父母的伤害会产生更严重的心理创伤。

  但是,片中的父亲也有做的“好”的时候:孩子的猫丢了,父亲画了整整一个小册子的猫,翻起来就像动画片。孩子觉得特别好玩儿。这一段父子的感情得到了深化。父亲第一次让孩子觉得画画是有乐趣的。孩子的天性是爱玩儿的,所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应该让孩子首先觉得这件事有意思,发自内心的想去学。

  父亲对孩子的侵犯会导致关系决裂

  儿子转眼到了十七八,他和一个女孩相恋并发生了关系,两人相约去广州打拼。火车开动的前一刻,父亲冲上火车,恶狠狠将儿子揪下来。几个月后,父亲拆开了儿子的信发现女孩怀孕了。等女孩回北京后背着儿子带女孩去医院堕了胎。儿子与父亲决裂了。

  按这连续发生的两件事对儿子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父亲在公共场合羞辱儿子,尤其是在儿子喜欢的女孩面前,让孩子没脸见人。私拆儿子的信件,带女孩去堕胎,都是漠视孩子隐私权的行为。儿子已经长大了,不再是父母的附属或延伸,而是独立的个体。而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特征就是要有最底线的隐私权。父亲一再侵犯孩子,让孩子觉得唯有和父亲断绝关系,才能成为一个个体。

  儿子成年后已经日渐向父亲靠拢了,但是父亲却没有主动向孩子靠拢。父亲从儿子的画中读懂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