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关系难处的心理根源

fixed" zzz="628722">

  近来家庭婚姻关系来心理咨询、辅导的日渐增多,究其原因:婆媳关系难处占首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关系的不和谐直接影响我们社会的稳定。为什么婆媳关系难相处和谐呢?依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婆媳对儿子兼丈夫的情感占有欲及“恋母情结”等角度去解释。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去分析时, 婆媳双方常常一方强调真有之情,另一方强调应有之情,结果两方都不满意,处在婆媳之间----儿子兼丈夫角色的男人们:为了维系婚姻关系,在两个女人之间受过多少夹板气、赔了多少笑脸、编了多少瞎话......

  在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父母儿女以血脉相连,在以父子轴为核心的中国文化里,亲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而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相形之下其重要程度都会弱一些。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些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或者是由角色身份固定下来的。因此,我们对这些关系在情感表达上就形成了各自的-----“等差之爱”。意思是说,在亲子之间、夫妻之间、手足之间都有来自角色身份规定的情感。既“应有之情”。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伦理规范,也有不同的情感类型。

  当原本两个没有亲缘关系---“本不是一家人”的男女,由于相爱“走进一家门”的时候,主要是被“真有之情”推动的。婚姻不仅带来了夫妻关系,而且也带来了一大串家庭关系身份,新娘子一下掉进了一张关系网当中,需要四面应付。婆媳关系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关系。而对于媳妇来说,婚前与夫家的人一般交往比较少,所以,对丈夫是真有之情,而对公婆和夫家其他成员就只有“应有之情”。

  那么“应有之情”只是一种根据角色规定的情感,例如传统伦理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这种义务之情由于仅仅是义务,很容易让人言不由衷或敷衍了事。媳妇心里会想:我们之间没有交情,我不是你从小带大的,因为结婚,我就要对你百般照顾,我自己的父母我还没来得及孝敬呢?能做到现在这样我就很不错了。婆婆心里会想:你在我家里出出进进,就是一家人了,你应该像个儿媳妇的样子啊!所以一方强调真有之情,另一方强调应有之情,两方不满意就产生了。

  首先,当婆媳之间混淆了婆媳关系与母女关系界限,就会对--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预期而渐生不满。

  其次,双方的心理预期:婆婆看到媳妇与自己的儿子结婚,走进自己的家,就会本能地形成一种预期,那就是儿媳妇应该像女儿、儿子那样对待自己。可是往往儿媳妇因为缺乏“真有之情”恰恰无法做到这一点。儿媳婚后改口称婆婆为“妈妈”,也会本能地将婆婆的行为与自己的母亲相比,形成婆婆应该像母亲这种预期。当双方混淆了婆媳关系与母女关系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预期而渐生不满。

  第三,在传统社会里,女性嫁到夫家后,对于娘家来说,已经是一盆泼出去的水。姓名被改变,或是只保留娘家的姓氏,变成“王李氏”、“张刘氏”,或是本名前冠以夫姓,成为夫家父子轴上的一个配角。娘家已经不再是自己的家,为父母养老送终的真情表达受到了限制,而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