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2-22日 来源: 作者:
症又称性神经症,是以重复出现病人不愿意、明知不对但又无法控制的某些观念、意向和行为为其特征。病人常为这些重复出现的现象所苦恼,虽尽力克制,但都无法摆脱,因而极为痛苦。本病常见于青少年,以男性为多见,特别多见于青少年学生。本病的发病诱因常不明显,仅少数病人是在某些心理一社会因素作用下发病,绝大多数则无明显原因地逐渐起病。但病人病前的人格特征,与发病很有关系,例如表现为拘谨、古板、犹疑、过分注意细节、要求十全十美等的人,易于在身体健康不良或长期心身疲劳时引起本病。
症病人突出的表现是有症状,这种性症状可表现在两方面,即表现为性观念与性行为。
性观念包括性联想、性怀疑、性回忆、性穷思极虑等;
性行为则包括性仪式动作、性洗手、性检查、性计数等。
据我们的观察,在症中表现为性观念者远多于性行为,前者约见于75%的病例,后者仅见于25%的病例。在性观念中则尤以性联想(或称性思虑)为最多,其次是性穷思极虑、在性行为中则以性仪式动作为最多,其次为性洗手。诚然一个病人可以合并有两种以上的症状,但据我们的资料来看,其比例仅约占15%左右,而且其中还必有一种症状为主要的。
不论是观念或行为,病人都知道这是由自己思想所产生或支配的,并不是别人的或外来的某种力量所支配,这就有别于某些精神病强制性思维与动作。此外,病人对各种症状均明知不对或不必要,故常想控制,但终因控制后内心非常不适而无法摆脱,最后只好屈从,继续去思考、去做。这些症状在病人集中注意于工作、情绪高兴,或受到威胁时可减轻;而在心情不快、无所事事、疲劳时则更加明显。
如某女,13岁,中学生。二年来一见男性(不论年龄)即产生可能要与他谈恋爱、结婚的想法,虽明知不可能,但脑内反复思考不已,无法控制,以致影响生活与学习。病前个性好静,喜欢看书,在校成绩好。未咨询前在某医院经药物治疗,毫无效果。病人发病之初并无明显原因,仅因在校时有一男老师(中年)对她较为关心,一段时间后渐产生此老师是否对她有意思的想法,并渐发展到出现与他谈恋爱、结婚的想法,以后又扩大到其他男性。一般体格检查发现身躯较高大,性发育较早,状似17~18岁。确诊为症(性联想),即给以解释治疗,说明本病的性质及治愈的可能性,并给以橡圈厌恶疗法,即在左手腕上套橡圈,要求当见到男性出现观念时,即拉弹橡圈至有痛感,并计算拉弹次数,直到观念消失为止。每日并需作记录。结果第l周每天出现上述观念3~6次,每次拉弹橡圈前3天是30~50次才消失,后3天拉弹3~5次即可消失。第2周每天出现观念平均2次,拉弹橡因2~5次即消失。第3~6周,乎均每天约有一次观念出现,拉弹橡圈5~10次即消失。从第9周起观念不再出现,橡圈亦脱掉,偶有轻微关于性的想法,能很快自己控制而消失。以后追踪观察3个月,症状无复发。 再如一15岁男性中学生,5年前开始做完学习作业后总是不放心,要反复检查多遍,因为老是担心做错了。去年看到一本《代号叫蜘蛛》的书里有一句话:“我现在是一个,将来是一个,永远还是一个”,就整天回忆这句话,为什么是这样讲?意义是什么?而此时反复检查作业的情况反而轻一些。对于回忆这句话自知没有必要,也想控制,但一控制内心就非常紧张,感到气紧及心跳,最后终于放弃控制而任其不断回忆。自幼个性内向,少讲话,好思考,喜看课外书。体格检查无异常。诊断为症(有性检查及性回忆)。首先采用解释治疗,并结合橡圈厌恶疗法,配合小剂量抗药丙咪嗪。一周后症状明显减轻,性检查及回忆均明显减少,弹拉橡圈时怕痛,故拉弹1~2次后症状就消失了,观察半月症状无复发。 如果你常不由自主地鞭策自己「好,还要更好」;凡事要求尽善尽美、面面俱到,当心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性人格」。
性人格是这样产生的:性意念的发酵→引发出性行为→性人格于是产生。 此类人格特质者,会为自己及周遭的人订下特定的行事规则,遵循固定的行为模式,不容许些微的变动与妥协,严重时会演变成为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症最典型的症状就是不可理喻地“怕脏”,此种会以不断洗手的举动表现出来,患者甚至会规定要洗到一定的次数,才会觉得安心,否则会严重地焦躁不安。除了怕脏之外,患者也常会疑神疑鬼,例如凭空想象水龙头、瓦斯没关好而重复检查;甚至会有攻击他人的莫名冲动,即使自己明明知道悖离常态,但怪念头却始终挥之不去。
症可能是一种突发性引爆的精神问题,通常在遇到压力、创伤、打击时,特别容易发生;它也可能是个人体内,一种名为血清素(serotonin)的神经传导物质在作怪。现在临床治疗上,运用神经检查工具可以检验出症病患脑部的不平衡状态,藉由三环类抗郁剂与行为的治疗,能改善病情。一般人若察觉自己有逐渐养成此种性格的倾向,最好能够:
※避免为了取悦他人而过度压抑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原本性格。※肯定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求好心切的人,必须练习适度放松、放慢脚步,不要时时要求100分的表现。※学习关照自己,情绪上尽量不让周围的人事物牵着鼻子走。※适时地抒发自己的心事与想法,让别人注意到你的需求。
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简称症,以反复出现观念和动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症在精神科患者中占0.1%~0.46%,在一般人口中约占0.05%。该病多在30岁以前发病,男多于女,以脑力劳动者常见。某些强烈的精神因素作为起病诱因,强而不均衡型的人易患本病,其性格主观、任性、急躁、好胜、自制能力差,少数患者具有精神薄弱性格,自幼胆小怕事、怕犯错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遇事十分谨慎,反复思想,事后不断嘀咕并多次检查,总希望达到尽善尽美。在众人面前十分拘谨,容易发窘,对自己过分克制,要求严格,生活习惯较为呆板,墨守成规,兴趣和爱好不多,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注意不够,但对可能发生的事情特别关注,甚至早就为之担忧,工作认真负责,但主动性往往不足。
临床表现 :症的基本症状是观念和动作,患者可仅有观念或动作,或既有观念又有动作。患者能充分地认识到这种观念和动作是不必要的,但却不能以主观意志加以控制。由于症状的出现,患者可伴有明显不安和烦恼,但有强烈的求治欲望、自知力保持完整。临床上根据其表现,大体可将症划分为①观念为主无明显行为及②伴有显行为两类。观念为主者包括想法,想象和冲动;行为指重复出现的仪式动作。但是这种简单的分类方法并不适合心理治疗。
(1)观念 表现为反复而持久的观念、思想、印象或冲动念头。力图摆脱,但为摆脱不了而紧张烦恼、心烦意乱、不安和出现一些躯体症状。观念可有下面几种表现形式。
①思想:性怀疑,患者对已完成的事情总是放心不下,要反复多次检查确实无误后才能放下心来。如怀疑是否关好门窗,准备投寄的信是否已写好地址,煤气是否已关好等等,在怀疑的同时常伴有明显的;性回忆,患者对过去的经历、往事等反复回忆,虽知毫无实际意义,但总是反复回萦于脑中,无法摆脱,因而感到厌烦之极。如回忆已讲过的话用词、语气是否恰当等;联想,当患者听到、见到或想到某一事物时,就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一些令人不愉快或不祥的情景,如见到有人抽烟就想到火灾;性穷思竭虑,患者对一些毫无现实意义的问题,总是无休止地思考下去,尽管患者的逻辑推理正常,自知力也完整,也知道没有必要深究,但无法克制。如天为什么要下雨?人为什么要吃饭?地球为什么是圆的?等等。
②意向:患者在出现某种正常心理时常出现相反的违背自己的内心意愿,虽然这种相反的意愿十分强烈,但从不会付诸行动。如过马路时,想到冲向正在驶过的汽车等等。
③情绪:患者对某些事物感到厌恶或担心,明知根本无必要却不能克制。例如,担心自己会伤害别人,担心自己会说错话,担心自己受到毒物的污染或细菌的侵袭等。
(2)动作 又称行为。即重复出现一些动作,自知不必要而又不能摆脱。
①洗涤:常见有洗手、洗衣等。如有位医院挂号员,她认为接触一些肿瘤病人的门诊卡可以“传染”到肿瘤,如她的手再接触到家门把手,则认为会间接传染给自己家人。于是每次下班回家总是喊家人开门,她则高举双手进入,然后反复洗手,内、外衣服全部换洗,直到深更半夜才吃点夜餐就寝。
②检查:是患者为减轻怀疑引起的不安而采取的措施,如出门时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寄信时反复检查信中的内容,看是否写错了字等等。
③性仪式动作:患者总是做一些具有象征性福祸凶吉的固定动作,试图以此来减轻或防止观念所引起的不安,如以手拍胸部,以示可逢凶化吉等。
④计数:患者见到某些具体对象(如电杆、台阶、汽车、牌照等)时,不可克制地计数,如不计数,患者就会感到不安。 症状有时严重,有时减轻。当患者心情欠佳、傍晚、疲劳或体弱多病时较为严重。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症状可加重。而在患者心情愉快、精力旺盛或工作、学习紧张时,症状可减轻。
通常病人深感,主观上力图和思维、动作对抗,结果反而越演越烈。部分病人性格有易、自信不足而又要求完美的特点,从而容易对日常生活事件发生性质的心理反应。 形成和发展原因剖析:
症的心理模型 :1.想法和有关。 2.行为(外显的或隐匿的)是随意行为,旨在减轻和不适。但减轻导致被强化。 3.为了防止发生想法和,症人常有回避行为,但回避行为阻止了对想法和暴露。根据上述心理模型。治疗策略应当是促进症人对恐惧刺激的暴露,同时又鼓励他们会议上暴露的仪式和回避而不易发现,这就需要医生进行全面细致的检验和评估。
过去大多数人认为本病源于精神因素和人格缺陷,近些年来发现遗传因素比较明显。
(1)遗传:家系调查发现,患者的父母中有约5%~7%的人患有症,远远较普通人群高。另外由于人格特征主要受遗传的影响,而人格特征又在症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故也提示症与遗传有关。在临床上也观察到,约2/3的症患者在病前即存在有性人格。性人格的特征是,胆小怕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严肃古板,办事井井有条,力求一丝不苟,注重细节,酷爱清洁。
(2)心理社会因素: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症是性人格的进一步发展。行为学家则认为,症的产生是由于刺激——反应出现过多重复导致,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失调,从而导致异常习惯的形成,病理性认识和反射的建立,使冲动、思维和行动拘泥于固定的行为学习模式。
在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生理发育迅速,在与竞争激烈的社会交往中出现的不适应现象,可引起症状的产生。工作紧张,家庭不和睦及夫妻生活不尽人意等可使患者长期紧张不安,最后诱发症的出现,症状的内容与患者面临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意外事故、家人死亡及受到重大打击等也使患者不安、紧张、恐惧,诱发症的产生,症状的表现形式与精神创伤有直接的联系。
(3)生化:有人认为症患者5-HT能神经系统活动减弱导致症产生,用增多5-HT生化递质的药物可治疗症。
人的个性特与症的产生有一定关系。有许多学者报告,约有1/3~1/2的症患者的病前个性属型。有人将型人格分成两种类型:①多疑虑,缺乏决断力,遇事犹豫不决,类似轻微的症。②固执、倔强、易激动、脾气坏,缺乏决断力。
这两种类型都具善良、注重细节、求准确、爱整洁的共同点。第一种人做事缓慢,迟疑不决。后一种人固执求全。人格的形成除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外,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具有个性的父母对患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儿童的教育不当,如过分苛求,对生活制度的过于刻板化要求,使他们形成遇事谨小慎微、遇事忧柔寡断,过分琐碎细致。务求一丝不苟,十全十美,事前反复推敲,事后后悔自责。在与人交往中过分严肃、古板、固执。在生活上过分强求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一切均要求井井有条,甚至书橱内的书,抽屉内物品,衣柜里的衣服都要求排列整齐有净,干干净净。看上去做事认真、心细。为此经常需花费时间整理,而影响其他工作的完成和个人的休息。
患者病前个性特征与治疗效果也显著相关。凡病前人格良好,无人格特点者,治疗效果较佳。而病前具有人格特点者则治疗难度相对大。因此,从小注意个性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不要给予过多、过于刻板的要求,对于预防症的发生有很大帮助,特别是父母本人有个性不良者更应注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的会遇到一些人重复一些无意义的动作,如反复检查门是否关好,锁是否锁好,反复洗手,洗一件衣服洗多次仍嫌不干净,有些人反复考虑一些无实际意义的问题,如人为什么会有两条腿,为什么是按1、2、3、4、5……排列,而不是反过来排等等,这种行为和观念,在医学上称为症,属于神经症的范畴。正常的人是否也会出现现象呢?正常的大多数人也曾出现过观念,例如不自主地反复思考某一问题,或念某两句话,或唱一两句歌,反复如此,但不影响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所以不能看作症,可以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加以纠正,使不致于进一步发展。只要观念和行为干扰了患者本人的正常心理活动,并且影响他的能力和行为,影响到或家庭的幸福,那么便可确认症的存在。
治疗 :“现代中医疗调并济四维一体治疗”神经系统及精神障碍类疾病--目前在治疗症等神经系统衣精神障碍类疾病时,大部分专科医院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西医治疗或中医治疗上。单纯的西医治疗副作用大、时间长,且容易出现阶断症状甚至椎体外系反应,有的甚至需要终身服药,严重损伤肝肾功能;而单纯中医治疗起效缓慢,且重症患者往往很难奏效。为了寻求一种合理的治疗方案,北京天桥医院神经内科的专家们经过数十年的临床试验和研究,在总结祖国传统医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社会科学及社会心理学,逐步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利用现代医学先进的检测方法及科学的诊断理论,结合中医疏肝益肾健脾,宁心安神,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治疗与调理相结合,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人体生物节律,提高细胞活力的作用,改善脑组织的营养状态,消除神经细胞因能量消耗而产生的功能紊乱,降低大脑皮层的病态兴奋性,加强内抑制,镇静,改善睡眠作用,调节机体的功能, 中西合璧,辨证施治,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症病人突出的表现是有症状,这种性症状可表现在两方面,即表现为性观念与性行为。
性观念包括性联想、性怀疑、性回忆、性穷思极虑等;
性行为则包括性仪式动作、性洗手、性检查、性计数等。
据我们的观察,在症中表现为性观念者远多于性行为,前者约见于75%的病例,后者仅见于25%的病例。在性观念中则尤以性联想(或称性思虑)为最多,其次是性穷思极虑、在性行为中则以性仪式动作为最多,其次为性洗手。诚然一个病人可以合并有两种以上的症状,但据我们的资料来看,其比例仅约占15%左右,而且其中还必有一种症状为主要的。
不论是观念或行为,病人都知道这是由自己思想所产生或支配的,并不是别人的或外来的某种力量所支配,这就有别于某些精神病强制性思维与动作。此外,病人对各种症状均明知不对或不必要,故常想控制,但终因控制后内心非常不适而无法摆脱,最后只好屈从,继续去思考、去做。这些症状在病人集中注意于工作、情绪高兴,或受到威胁时可减轻;而在心情不快、无所事事、疲劳时则更加明显。
如某女,13岁,中学生。二年来一见男性(不论年龄)即产生可能要与他谈恋爱、结婚的想法,虽明知不可能,但脑内反复思考不已,无法控制,以致影响生活与学习。病前个性好静,喜欢看书,在校成绩好。未咨询前在某医院经药物治疗,毫无效果。病人发病之初并无明显原因,仅因在校时有一男老师(中年)对她较为关心,一段时间后渐产生此老师是否对她有意思的想法,并渐发展到出现与他谈恋爱、结婚的想法,以后又扩大到其他男性。一般体格检查发现身躯较高大,性发育较早,状似17~18岁。确诊为症(性联想),即给以解释治疗,说明本病的性质及治愈的可能性,并给以橡圈厌恶疗法,即在左手腕上套橡圈,要求当见到男性出现观念时,即拉弹橡圈至有痛感,并计算拉弹次数,直到观念消失为止。每日并需作记录。结果第l周每天出现上述观念3~6次,每次拉弹橡圈前3天是30~50次才消失,后3天拉弹3~5次即可消失。第2周每天出现观念平均2次,拉弹橡因2~5次即消失。第3~6周,乎均每天约有一次观念出现,拉弹橡圈5~10次即消失。从第9周起观念不再出现,橡圈亦脱掉,偶有轻微关于性的想法,能很快自己控制而消失。以后追踪观察3个月,症状无复发。 再如一15岁男性中学生,5年前开始做完学习作业后总是不放心,要反复检查多遍,因为老是担心做错了。去年看到一本《代号叫蜘蛛》的书里有一句话:“我现在是一个,将来是一个,永远还是一个”,就整天回忆这句话,为什么是这样讲?意义是什么?而此时反复检查作业的情况反而轻一些。对于回忆这句话自知没有必要,也想控制,但一控制内心就非常紧张,感到气紧及心跳,最后终于放弃控制而任其不断回忆。自幼个性内向,少讲话,好思考,喜看课外书。体格检查无异常。诊断为症(有性检查及性回忆)。首先采用解释治疗,并结合橡圈厌恶疗法,配合小剂量抗药丙咪嗪。一周后症状明显减轻,性检查及回忆均明显减少,弹拉橡圈时怕痛,故拉弹1~2次后症状就消失了,观察半月症状无复发。 如果你常不由自主地鞭策自己「好,还要更好」;凡事要求尽善尽美、面面俱到,当心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性人格」。
性人格是这样产生的:性意念的发酵→引发出性行为→性人格于是产生。 此类人格特质者,会为自己及周遭的人订下特定的行事规则,遵循固定的行为模式,不容许些微的变动与妥协,严重时会演变成为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症最典型的症状就是不可理喻地“怕脏”,此种会以不断洗手的举动表现出来,患者甚至会规定要洗到一定的次数,才会觉得安心,否则会严重地焦躁不安。除了怕脏之外,患者也常会疑神疑鬼,例如凭空想象水龙头、瓦斯没关好而重复检查;甚至会有攻击他人的莫名冲动,即使自己明明知道悖离常态,但怪念头却始终挥之不去。
症可能是一种突发性引爆的精神问题,通常在遇到压力、创伤、打击时,特别容易发生;它也可能是个人体内,一种名为血清素(serotonin)的神经传导物质在作怪。现在临床治疗上,运用神经检查工具可以检验出症病患脑部的不平衡状态,藉由三环类抗郁剂与行为的治疗,能改善病情。一般人若察觉自己有逐渐养成此种性格的倾向,最好能够:
※避免为了取悦他人而过度压抑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原本性格。※肯定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求好心切的人,必须练习适度放松、放慢脚步,不要时时要求100分的表现。※学习关照自己,情绪上尽量不让周围的人事物牵着鼻子走。※适时地抒发自己的心事与想法,让别人注意到你的需求。
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简称症,以反复出现观念和动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症在精神科患者中占0.1%~0.46%,在一般人口中约占0.05%。该病多在30岁以前发病,男多于女,以脑力劳动者常见。某些强烈的精神因素作为起病诱因,强而不均衡型的人易患本病,其性格主观、任性、急躁、好胜、自制能力差,少数患者具有精神薄弱性格,自幼胆小怕事、怕犯错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遇事十分谨慎,反复思想,事后不断嘀咕并多次检查,总希望达到尽善尽美。在众人面前十分拘谨,容易发窘,对自己过分克制,要求严格,生活习惯较为呆板,墨守成规,兴趣和爱好不多,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注意不够,但对可能发生的事情特别关注,甚至早就为之担忧,工作认真负责,但主动性往往不足。
临床表现 :症的基本症状是观念和动作,患者可仅有观念或动作,或既有观念又有动作。患者能充分地认识到这种观念和动作是不必要的,但却不能以主观意志加以控制。由于症状的出现,患者可伴有明显不安和烦恼,但有强烈的求治欲望、自知力保持完整。临床上根据其表现,大体可将症划分为①观念为主无明显行为及②伴有显行为两类。观念为主者包括想法,想象和冲动;行为指重复出现的仪式动作。但是这种简单的分类方法并不适合心理治疗。
(1)观念 表现为反复而持久的观念、思想、印象或冲动念头。力图摆脱,但为摆脱不了而紧张烦恼、心烦意乱、不安和出现一些躯体症状。观念可有下面几种表现形式。
①思想:性怀疑,患者对已完成的事情总是放心不下,要反复多次检查确实无误后才能放下心来。如怀疑是否关好门窗,准备投寄的信是否已写好地址,煤气是否已关好等等,在怀疑的同时常伴有明显的;性回忆,患者对过去的经历、往事等反复回忆,虽知毫无实际意义,但总是反复回萦于脑中,无法摆脱,因而感到厌烦之极。如回忆已讲过的话用词、语气是否恰当等;联想,当患者听到、见到或想到某一事物时,就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一些令人不愉快或不祥的情景,如见到有人抽烟就想到火灾;性穷思竭虑,患者对一些毫无现实意义的问题,总是无休止地思考下去,尽管患者的逻辑推理正常,自知力也完整,也知道没有必要深究,但无法克制。如天为什么要下雨?人为什么要吃饭?地球为什么是圆的?等等。
②意向:患者在出现某种正常心理时常出现相反的违背自己的内心意愿,虽然这种相反的意愿十分强烈,但从不会付诸行动。如过马路时,想到冲向正在驶过的汽车等等。
③情绪:患者对某些事物感到厌恶或担心,明知根本无必要却不能克制。例如,担心自己会伤害别人,担心自己会说错话,担心自己受到毒物的污染或细菌的侵袭等。
(2)动作 又称行为。即重复出现一些动作,自知不必要而又不能摆脱。
①洗涤:常见有洗手、洗衣等。如有位医院挂号员,她认为接触一些肿瘤病人的门诊卡可以“传染”到肿瘤,如她的手再接触到家门把手,则认为会间接传染给自己家人。于是每次下班回家总是喊家人开门,她则高举双手进入,然后反复洗手,内、外衣服全部换洗,直到深更半夜才吃点夜餐就寝。
②检查:是患者为减轻怀疑引起的不安而采取的措施,如出门时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寄信时反复检查信中的内容,看是否写错了字等等。
③性仪式动作:患者总是做一些具有象征性福祸凶吉的固定动作,试图以此来减轻或防止观念所引起的不安,如以手拍胸部,以示可逢凶化吉等。
④计数:患者见到某些具体对象(如电杆、台阶、汽车、牌照等)时,不可克制地计数,如不计数,患者就会感到不安。 症状有时严重,有时减轻。当患者心情欠佳、傍晚、疲劳或体弱多病时较为严重。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症状可加重。而在患者心情愉快、精力旺盛或工作、学习紧张时,症状可减轻。
通常病人深感,主观上力图和思维、动作对抗,结果反而越演越烈。部分病人性格有易、自信不足而又要求完美的特点,从而容易对日常生活事件发生性质的心理反应。 形成和发展原因剖析:
症的心理模型 :1.想法和有关。 2.行为(外显的或隐匿的)是随意行为,旨在减轻和不适。但减轻导致被强化。 3.为了防止发生想法和,症人常有回避行为,但回避行为阻止了对想法和暴露。根据上述心理模型。治疗策略应当是促进症人对恐惧刺激的暴露,同时又鼓励他们会议上暴露的仪式和回避而不易发现,这就需要医生进行全面细致的检验和评估。
过去大多数人认为本病源于精神因素和人格缺陷,近些年来发现遗传因素比较明显。
(1)遗传:家系调查发现,患者的父母中有约5%~7%的人患有症,远远较普通人群高。另外由于人格特征主要受遗传的影响,而人格特征又在症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故也提示症与遗传有关。在临床上也观察到,约2/3的症患者在病前即存在有性人格。性人格的特征是,胆小怕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严肃古板,办事井井有条,力求一丝不苟,注重细节,酷爱清洁。
(2)心理社会因素: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症是性人格的进一步发展。行为学家则认为,症的产生是由于刺激——反应出现过多重复导致,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失调,从而导致异常习惯的形成,病理性认识和反射的建立,使冲动、思维和行动拘泥于固定的行为学习模式。
在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生理发育迅速,在与竞争激烈的社会交往中出现的不适应现象,可引起症状的产生。工作紧张,家庭不和睦及夫妻生活不尽人意等可使患者长期紧张不安,最后诱发症的出现,症状的内容与患者面临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意外事故、家人死亡及受到重大打击等也使患者不安、紧张、恐惧,诱发症的产生,症状的表现形式与精神创伤有直接的联系。
(3)生化:有人认为症患者5-HT能神经系统活动减弱导致症产生,用增多5-HT生化递质的药物可治疗症。
人的个性特与症的产生有一定关系。有许多学者报告,约有1/3~1/2的症患者的病前个性属型。有人将型人格分成两种类型:①多疑虑,缺乏决断力,遇事犹豫不决,类似轻微的症。②固执、倔强、易激动、脾气坏,缺乏决断力。
这两种类型都具善良、注重细节、求准确、爱整洁的共同点。第一种人做事缓慢,迟疑不决。后一种人固执求全。人格的形成除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外,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具有个性的父母对患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儿童的教育不当,如过分苛求,对生活制度的过于刻板化要求,使他们形成遇事谨小慎微、遇事忧柔寡断,过分琐碎细致。务求一丝不苟,十全十美,事前反复推敲,事后后悔自责。在与人交往中过分严肃、古板、固执。在生活上过分强求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一切均要求井井有条,甚至书橱内的书,抽屉内物品,衣柜里的衣服都要求排列整齐有净,干干净净。看上去做事认真、心细。为此经常需花费时间整理,而影响其他工作的完成和个人的休息。
患者病前个性特征与治疗效果也显著相关。凡病前人格良好,无人格特点者,治疗效果较佳。而病前具有人格特点者则治疗难度相对大。因此,从小注意个性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不要给予过多、过于刻板的要求,对于预防症的发生有很大帮助,特别是父母本人有个性不良者更应注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的会遇到一些人重复一些无意义的动作,如反复检查门是否关好,锁是否锁好,反复洗手,洗一件衣服洗多次仍嫌不干净,有些人反复考虑一些无实际意义的问题,如人为什么会有两条腿,为什么是按1、2、3、4、5……排列,而不是反过来排等等,这种行为和观念,在医学上称为症,属于神经症的范畴。正常的人是否也会出现现象呢?正常的大多数人也曾出现过观念,例如不自主地反复思考某一问题,或念某两句话,或唱一两句歌,反复如此,但不影响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所以不能看作症,可以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加以纠正,使不致于进一步发展。只要观念和行为干扰了患者本人的正常心理活动,并且影响他的能力和行为,影响到或家庭的幸福,那么便可确认症的存在。
治疗 :“现代中医疗调并济四维一体治疗”神经系统及精神障碍类疾病--目前在治疗症等神经系统衣精神障碍类疾病时,大部分专科医院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西医治疗或中医治疗上。单纯的西医治疗副作用大、时间长,且容易出现阶断症状甚至椎体外系反应,有的甚至需要终身服药,严重损伤肝肾功能;而单纯中医治疗起效缓慢,且重症患者往往很难奏效。为了寻求一种合理的治疗方案,北京天桥医院神经内科的专家们经过数十年的临床试验和研究,在总结祖国传统医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社会科学及社会心理学,逐步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利用现代医学先进的检测方法及科学的诊断理论,结合中医疏肝益肾健脾,宁心安神,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治疗与调理相结合,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人体生物节律,提高细胞活力的作用,改善脑组织的营养状态,消除神经细胞因能量消耗而产生的功能紊乱,降低大脑皮层的病态兴奋性,加强内抑制,镇静,改善睡眠作用,调节机体的功能, 中西合璧,辨证施治,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