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强迫症进行心理调适

    众所周知,症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疾病,病人对其想法成年累月地进行着艰苦的“自查搏斗”,他们力图克制却无法摆脱,对自己反复出现的、明知不对的行为觉得不能控制,常误认为或怕别人认为是“精神病”,内心痛苦到了极限。由于症病人的“自相搏斗”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症状愈演愈烈,病人的信心不断降低。所以,症病人常会问医生:症是精神病吗?症能治好吗?

  症并不是精神病,病人由于觉得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不正常,往往误认为患了精神病;在人前能竭力掩饰自己的病态,甚至回避就医。但是,掩饰和回避只会拖延问题的解决,增加治疗和自救的困难。

  症的治疗当然不是易事,虽然病理生理学研究发现,症病人脑内缺乏一种称为5-羟色胺的传递信息的神经介质,药物氯米帕明(亦称“安拿芬尼”)和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都能增加脑内神经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具有抗作用,为症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武器。药物治疗的有效率大约为60%~70%,但是往往有或多或少的副作用。为了避免症状反复,即使有效的病人仍然需要长时间维持治疗。而行为治疗的研究显示,有效的行为治疗同样可使症病人脑内5-羟色胺含量增加。所以,有学者主张,采用心理治疗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帮助病人改变其人格偏差,应是症基本的治疗方法。

  采用心理治疗遇到的首要障碍,在于症病人对治疗的消极态度。他们觉得症状无法控制,对能否好转没有信心,更没有决心去自救。这种消极态度是十分有害的,必须加以改变。只要让他们认识到自救康复的可能性是确实的,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励他们下决心自救,他们的消极等待的态度就将发生改变。当然有了正确的态度,还需要症病人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采取正确的自救方法并坚持行为操练,症病人原先的“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心境,才能变成充满希望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