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2-22日 来源: 作者:
执迷不悟指的是人们在过程中无法将客观与主观、现实与假设很好地区分开来。如果将自己这种已有的经验驾驭现实之上,并过分固化的话,就产生了执迷不悟。人本身对事物是有自己的,对事件的态度是由自己的评价来决定的,而且这种评价是依赖于其自身的经验。
此外,美国学家莱昂-费斯汀格在人的执迷不悟的心理时,认为这是由失调导致的。他认为,人都会遇到信念与发生的情况,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失调,此时,人们就会难受从而想办法来恢复心理平衡。恢复平衡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承认事实,一是找到一个来维持平衡。后者就是我们所说的失调———当你做决定采取行动或者遇到跟你原先预想的不一样的信念、情感或价值观后,引起内心,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
失调可能会导致执迷不悟,但执迷不悟并不一定是由失调所引起的。导致执迷不悟的原因有许多:
●首先是思维定式,以前认识事物的习惯可能会影响后来事物的方式,而不会因时因事而进行变化,这表现为人们的固执;
●其次,有的执迷不悟是由于心里的保护,有时人们未必认识不了事物的客观,只是由于自我防御机制,会使人坚持的看法。这就是说我们在劝解别人的时候要恰当,如果不恰当的话,两人会因为言辞争论,而不是因为事情本身;
●再者,有的是由失调引起的,比如说曾经有一个女孩深陷爱情骗局,别人一眼就看得出来是在骗她,但女孩子就坚持认为那个男人是爱她的。这就是另一种的固执。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