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没用,很贵,还买了

  不管你爱不爱它,买不买它,不可否认的是,奢侈品是一好东西:在昂贵的价格背后,是传奇、工艺、个性、品质,还有独特、精致、奢华、稀缺……单单从负向性去理解奢侈品未免偏激,直视奢侈品的正向性,才能发现拥有奢侈品对于我们的真正意味。

  Tips

  2010年1月6日,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实现94亿美元,首次直逼日本,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二。

  “中国人买奢侈品是穷大方!”
  “奢侈品充满了为上流服务的铜臭味道!”
  “抵制奢侈品,抵制暴利!”
  “当校门口卖煎饼的大妈都开始憧憬LV提包的时候,本身就预示着其价值的沦陷。”

  不用再列举,单单清点上面跟奢侈品挂钩的负面词汇,你就知道,这些话都出自反奢联盟们的反奢口号。

  当中国成了全球奢侈品的消费大国,成了金融危机时期各大奢侈品牌的避难天堂,也难怪反奢联盟们急赤白脸起来。但问题是:奢侈品真的就这么洪水猛兽吗?

  奢侈品到底是什么?法国著名国际品牌权威、《奢侈品战略》作者Kapferer与获得该书中文版权的严骏讨论时说:“我无法给出奢侈品的定义,奢侈品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

  这话没错,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奢侈品,在反奢者们的定义之外,我们还能听到这些声音——

  葛优大爷说得幽默风趣:没用,很贵,还买了。名门痞女洪晃说得简单直白:就是一好东西。《穿PRADA的女魔头》里说得深入浅出:“如果一个人的外表乏善可陈,那么他/她的人生也会乏善可陈。”

  这仿佛是一个对奢侈品评价的晋级图,让它从妖魔鬼怪升级到大家闺秀,升级的决定性因素是,人们对奢侈品本身的态度和理解。

  单单从负向性去理解奢侈品未免有点偏激,更何况消灭物质并不能提高素质,破坏行为只能是破坏,去直视奢侈品的正向性,也许才有利于我们去更好地消费和生活。

  如果你愿意,就能看到有关奢侈品的这些细节:能工巧匠会为一款精品耗费数月,会为一个针脚耿耿于怀;奢侈品不仅仅是冰冷的物件,而是一个个富有个性的故事和传奇;它们并非只是小众富豪的专利,也能为崛起的大众中产阶级带来愉悦感、成就感和优越感。

  正如英国人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所言:人类的整个文明,离不开人们的欲望,和贪求过量财富的能力,同时也需要人们对其财富进行炫耀。正因如此,才会创造各种科技和艺术产品来点缀和提升他们的生活,整个世界才得以改观——这些精致工艺、文化传奇和个人体验的终极指向,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所以并不难理解,在市场研究公司数字100一项有337人参与的奢侈品调查中,近6成人在面对“你喜欢奢侈品吗?”的卷面提问时,他们毫无犹豫地勾上——我喜欢!

  LV不反对挤地铁

  28岁的报社记者王媛便是这“我喜欢”大军中的一员,甚至是会背着LV包包挤地铁中的一员。

  事实上,两年前的她对奢侈品还并不感冒。有一次去香港出差,同去的“前辈”逛的买的全都GUCCI、LV之类的大牌,每次刷卡她都替人心疼。“买一包得花小一万,我恨不能买一平米房子了。”彼时,在她看来,买奢侈品还不如攒钱买房。

  转眼二十七八,王媛开始思忖:穿得再漂亮,背一破包,总是不太对劲。加上身边老有朋友跟她叨咕,今天这大牌明天那大牌。王媛立场动摇了,“可能用起来真会不一样?又不是买不起。”她一冲动,托人在国外买了一只LV。第一次买是有点稀里糊涂,甚至有点虚荣心作祟:“十几岁背LV,一定是富二代;二十几岁背LV,那一定是假货;三十几岁背LV,才是自己买的或老公送的。可我二十几岁就靠自己买了LV。”

  此后,正式的场合,或者去见她重视的人,她会背上LV。为了搭配好包,还特意买了很淑女的裙子,出门感觉自己更漂亮更庄重了。她觉得大牌在品牌和质地上的突出,给自己加了分,这让她对大牌的钟爱一发不可收拾。

  对于像她这样一个小白领来说,偶尔买回的奢侈物件,还有一份重要的感情寄托,“我找回了丢失多年的珍惜感。”包包脏了,花钱去专业店打理;不用时,把纸包塞回去,以防它变形儿时拥有第一双耐克鞋时,也如今天这般,珍之重之。

  对于背着LV挤公车的女孩,有人尖刻:贪慕虚荣,很讽刺;有人宽容:敢于追求梦想,不得过且过。北大奢侈品管理项目总监严骏说得客观:“买LV对她们来说比较贵,是升格消费;明明有能力打车,却要挤地铁,是降格消费。两者都是很好的体验。”当然,前提是,别让大牌毁了你的生活。

  在王媛看来,奢侈品于她,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一种消费,譬如CARTIER的手表是她的一个梦想,“但短时间内我不会考虑买它,为一奢侈品,节衣缩食,没必要。”

  为什么要购买奢侈品?在我们的调查中,人们的答案按照投票高低依次为:满足虚荣心;追求生活质量;符合自己的身份;增加自信。王媛的答案是:以上几种心态都有。

  实现一种情结

  在对奢侈品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人们喜欢奢侈品最重要的原因是——身份的象征。很多时候,对奢侈品牌的认同,也是一个自我认同的过程。

  “我想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拥有奢侈品的梦想,看我自己到底能做到多好。”这是35岁的外企资深开发经理翁畅持续购买奢侈品的情感动力。

  在2006年加薪,月入过万元后,一只5000多元的BURBERRY提包,圆了她靠自己拥有奢侈品的梦想,“买一件吧,花不了多少钱,没准儿还能用一辈子呢。”

  2007年收入又往上走, 她又拥有了DIOR墨镜,GIVENCHY钱包。2008年升值加薪,月入近2万元了,14000元的OMEGA又被她收入囊中。一只好包用一辈子的想法也越发显得不切实际,“我规定自己每年可以买一个比较贵的提包。”

  实际上,如果你想象她在奢侈品面前挥金如土、不管不顾,那就大错特错了。步入中产阶层的翁畅对奢侈品的消费态度跟年轻白领一样节制:“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享受,旅游、美食。还得有些积蓄,以备家人和自己的不时之需。”因此,她的省钱宝典是:作为燕莎奥特莱斯的常客和淘宝的钻石级买家,她不逛大牌零售店;喜欢选择耐用的奢侈品,很少问津服饰类。

  不久前,年薪已过30万元的翁畅买了对她而言最昂贵的奢侈品——一辆宝马,120一系最小的一款,25万。

  “最高端系列的宝马才算得真正的奢侈品,可是对于像我一样的中国普通工薪族,宝马代表着一种梦想。多年以前我没想过能靠自己的能力买得起它。如今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看到奢侈的物件,产生拥有它的情结,这其实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人永远在自我完成,一旦一个情结实现了,不安的感受就消失了。”李子勋如是解读。

  只为自己体会美好

  当很多人主动通过奢侈品消费来寻求关注、寻求认同时,私企老板陈晓莉最初的奢侈品消费有点像被“逼”的。

  2005年,晓莉成为年收入过百万元的老板,但她无暇把目光投注在奢侈品上。直到有一天,客户当面“投诉”她:你这箱子该换了,手机该换了!她忽然意识到,商务往来,外在的包装确实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司实力的体现。

  为了得到商业伙伴圈的认同,她开始“被迫”消费奢侈品。7万多元的HERMES BIRKIN包她买了;FRANK MULLER的手表她有了;TIFFANY钻戒、项链她戴了渐渐的,她真正地品出奢侈品的好来。

  TIFFANY的钻石让她体会精致:“为了让钻石的火彩、闪烁、亮度最大限度地出来,TIFFANY切割地特别精细。而一般牌子可能为了少损失重量,不舍得那样切割。”

  HERMES的丝巾让她体会方寸之间的艺术:“色彩很绚丽,图案仿佛是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一处风景、一段佳话,一次在人生舞台上的曼妙舞蹈。有艺术灵感,又有文化意义,复古又有童趣。有的人甚至把90×90的丝巾放在镜框里做装饰。”

  晓莉也曾困惑。一次朋友聚会,七八个人都背着同一款BIRKIN包,有男士调侃:“哟,接头呢?”要遵循社交圈的游戏规则,但她又担心因此丧失了个性。慢慢她想通了:“中国文化是求同性的文化,我们用相同的标志来寻求认同感。但我只是拥有了奢侈品,它不代表我的全部。”

  享受精致又不失个性,她有一套独特的搭配和购物经:配饰、大衣、正装和鞋一定买大牌,平时的生活服装就不一定了,毕竟更新换代太快,而大牌的款式比较单一。她尤其喜欢定做旗袍,不是大牌,但款式多样,质地同样考究。

  以前愿意把大牌的Logo露出来,现在则会选择Logo比较隐蔽、低调的。“我不为炫耀什么,只为自己体会那种精致和美好的感觉。”

  只要每个品牌的经典,“它们经历了那么长时间、那么多人的检验,自有独到之处。”繁衍品很时尚,但不追逐。

  遵循精打细算的原则,最多用收入的1/10来消费奢侈品;不冲动性购物,先了解、研究。

  当奢侈品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后,她对奢侈品产生了一种更深远的共鸣——不仅可以保值,留传下一代,更意味着一种记忆和情感的延续。

  有一次她去德国朋友家里玩,孩子们的玩具很有趣,一问竟是奶奶小时候玩过的。“咱们现在有多少东西能往下留呢?”她也想把这些经典物件,和它们背后的故事保存下来,“我希望让后辈看到我们这一代人用过什么,有一些什么样的记忆。”

  对话洪晃:“奢侈品就是一好东西”

  在反奢联盟眼里,奢侈品复杂到“铜臭、暴利、穷大方”。在名门之后洪晃眼里,奢侈品简单到“就是一好东西”。我们把反奢侈品联盟的标志性语录提炼出来,跟力顶奢侈品的洪晃来了个针尖对麦芒般的对话——

  反奢语录:发达国家的中产阶层约有4%的收入用于奢侈品,而中国的中产阶层把40%的收入花在奢侈品上,这帮人就是在“穷大方”!

  洪晃:一个阶级兴起时,迫切需要得到社会现存势力的认可。中国的中产和别的国家比,权力、地位都相对低一些,所以,他们更需要名牌做符号。如果社会给予他们别的认同,比如人大代表,白领劳动模范,国家勋章等等,他们也许就不需要用奢侈品证明自己的价值了。

  · 抵制奢侈品,抵制暴利!

  说奢侈品是暴利,没什么道理,这句话充斥着对奢侈品的不满。奢侈品就一定暴利吗?一件高级订制的婚纱,要500~800个工时,无数的劳动和创作灌注在里面。一个打板师,愿意把自己一生贡献出来,什么价格才是暴利呢?

  · 奢侈品没什么社会价值。

  奢侈品不应该是一个品牌,而应该是无与伦比的工艺。工艺和原材料——就是俗话说的质量,是奢侈品的基本元素;还要有文化,这体现在设计上;还要有功能,这体现在消费者的体验上。这三个都必须非常一流。

  · 少了奢侈品,日子还不是过得好好的!

  奢侈品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象征。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美,我们的祖先研究出骨瓷,想想“举杯问明月”如果不是骨瓷,会不会少了几分美感?他们炫耀着自己生产历史和工艺文化的所谓尊贵出身,采用人为制造稀缺的手段兜售着高贵,满足少数人炫耀的需要。

  我总是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制度的错误,人的错误,不能说是酒肉的错误吧。的确,我对奢侈品的推广方式不是都能苟同。但消灭物质不等于提高素质。破坏行为不能提高素质,只能破坏。

  那些宁啃窝头也要买奢侈品的小年轻真是疯了!那些买奢侈品跟买窝头似的豪客,真是吃饱了撑着!人生的财富形形色色,可以是钱,可以是东西,也可以是经验。就看你要的是什么!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