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是Celine感到最紧迫的月份,同事同学报的学习班陆续开学,她会不自觉想起自己的年初计划:英语口译、考1个证、学心理咨询师……都还没开始呢。高中同学一个个博士毕业,单位里,有各国留学经历的人才一拥而进,“生存环境越发险恶,必须坚决立刻马上行动。”但另一方面,她又不禁沮丧,英语学习计划已经列了3年,丝毫未动,去年也是9月想起一年过去,一证未考,Google各类培训,短则半年,长则2年,于是凑合报名学车,赶在年尾最后一天把大路考考了,算是凑合给自己一个交待。今天眼看又陷入同样的处境:上半年放松,下半年焦虑。为什么计划从不实施?
年轻的企业家李想则是反例。从3年计划、整年计划、聚焦到每一天,每天进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列出当天要做的几件事,按照轻重缓急,晚上下班前,逐一对照,颇有成就感。这样的习惯成就了他的执行力。虽然不见得人人有他这分超理性的做事逻辑,但是,几乎每个人都会在年底总结时,羡慕他的行动力。
试想我们像乔布斯那样,假定每天都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一定会以不同的态度要求自己。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清楚衡量自己,回望时总会忽略细小的满足——“又一年过去了,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做,虚度了光阴”;又或许,把得失锁定在密密麻麻的繁杂琐事里——“买了一些衣服,听了几场演唱会,工作都完成了”等等,前者容易产生空洞的感伤,甚至挫败;后者也许因为过密而迷失方向。
好像很难找到一张满意的答卷。大家都有一种很普遍的感受:年初展望,年中感叹,到了年末,发现自己所得颇少。
停!再想想,真的一事无成吗?
典型心态1:收获往往来自计划之外
陈兽兽 资深策划经理 31岁
年初计划:考托福、一次独自的出国旅行、生日给自己买一个TOD'S包、12月装修房子、每个月健身、每周煲汤2次、每天按摩身体+50次扩胸运动。
年末答卷:旅行和包都没达成,房子在装修中,虽然没做的远比做的多,但升了职,拿到了培训师资格证,满意度90分。
作计划就像在网上买衣服,需要借助想象。写的时候,想象将来一年,自己会雄心勃勃地完成这么多事情,这时候往往都是昂首挺胸的。
不过,计划后的事情,就成为一种负担。
我在一家药企做市场,时间并不充裕,很多同事在读研究生,我不想落下,决定一边工作一边考托福——也许以后可以出去读一年书。但自从定下这个计划到报名,用了3个月时间,报了一个培训班,总共去了两次,直到考试前一个月,才开始赶着做真题试卷,最后感觉实在差太远,考试那天正好赶上单位组织家庭日活动,我就放弃了。
说到这里,我突然感觉上面说的这些更像在找借口,回想这6个月,每到周末该上课时,我都特别自责,工作的突发状况似乎也在作完计划后增多了:通宵搭台、连续出差,甚至帮老外修改机票订单。你说真的无法分身吗?并不是。有好几次,我可以选择不加班而去上课,那时心是想着上课,但最后却走进办公室。每次,心里都有一个小人站出来说:那个那个那个事儿更重要。其实今年年末,在单位的评估发展单上,我准备给自己打9分,收获全来自计划外:拿到培训师资格认证,最大的回报是升职。
为什么没计划的都硕果满满,计划内的却颗粒无收?失败的计划是不是也在告诉我一些东西?现在想起来,年初的计划都不是我生活迫切的需要,升职带来的薪水地位,给我生活提供了直接的幸福感。2012,我应该先问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也许,可以不用急于计划,行动会替我作决定。
典型心态2:我不列计划
郑江君 38岁 执行经理
年初计划:无——如果真要我写什么,就是轻松活着。
年末总结:因为没有开始,所以谈不上总结,为什么要想那么多计划?我活在此时此刻就够了。
从回避计划到列计划再到现在不列计划,现在过年,终于可以彻底放松了。
这3年的大年夜,我都是和一群朋友K歌,放松过日子。过年是唯一可以持续放松的时段,我只想把每一秒都活得透彻,玩要玩得痛快,干要干得踏实。
大概5年前,我几乎是一个计划强迫症患者,会把时间掰成不同的长度:每天按照小时掰、每个月按照双周掰、每年按照季度掰,从办公室的墙到秘书的备案上,都是List1234,极致干瘪冰冷。后来,我发现自己变成了一架任务机器,完全没有人情味。那几年的年末,我特别恐惧给自己的生活列计划,我发现自己除了工作,什么都没有。我妈那时总问我计划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要孩子,我只能搪塞,脑子一沾这类信息,立刻就去列工作计划。现在想,其实就是一种回避,我害怕。相对婚姻,我完全可以控制工作,付出多少就有回报,但感情实在是一个变数太大的事情。而且,第一次挫败的婚姻,已经让我不敢想是否可以承受新的夫妻关系,我没想好,也想不好。
而后几年,我遭遇一次大病,一年里连续病了很久,没彻底好过,工作不得已放缓,在床上,我摸着自己正在恢复的断眉,想:“男人断眉触霉头,现在眉毛也长出来了,不会更倒霉了吧。”这个暗示让我恢复了一点想要婚姻的勇气。
交往了2年的女朋友那段时间几乎不解衣襟地在医院陪了我整整1个月,好几次,我看着她蜷缩身子窝在护士的办公台上睡觉,有一种特别强的踏实和确信——她很爱我,我很爱她,就算以后分开,但这一刻是真的。
半年后,我身体彻底好起来,那半年,感觉有一股默契温暖的情绪在我们之间流动,我依然不是一个很会为自己生活列计划的人,但那个瞬间,我想明白的事情告诉我,我能够承受那个底线——分离。
活了快半辈子了,有了社会地位有了房子车子,现在,就洒脱一些,想怎样就怎样,遵从内心就好。现在,我不需要特别明确地想:接下来我要做什么,我只要遵从那一刻的内心想法,立刻就能作出判断:要怎么面对女朋友的抱怨和老人的突发状况,怎么应对难办的销售商。
典型心态3:我制定具体的计划,并且付诸行动
Amy Lee 生活教练 39岁
年初计划:新的一年时候我要增加独处的时间/开家餐厅和一个书吧/写书。
年末总结:上半年就实现了!下半年在完成新的计划。信心满满,感觉轻松自由。
2009年,我问自己,在我离开这世界时,想满足什么愿望?而后我列了12条。现在,我已经完成了9条,心满意足。
好的收获,最重要的是第一步走对了,我是一个特别清楚自己感受的人。家里阳台上,有一处冥想地,每天早晨起床,我会用5~20分钟,坐在那里,感受当下的情绪:此刻我的感受是怎样的,觉察自己今天的计划和心底的基础情绪,调整基调开始一天。
当我问自己想做什么时,身体里发出一个声音:我想开餐厅!这个回答是清楚干脆的,后面没有跟上“哪儿有时间呀”、“不切实际吧”这样的句子。所以,我相信那是内心迫切需要的。但是,再迫切的需要也容易被卷进生活惯性的巨浪里。
愿望需要可见,我会不断去描绘愿望,平时,身边经常带着水彩笔,画一些轮廓,随笔涂些颜色反映心情,也会留意自己用色彩链接的是什么画面,观察自己最近买东西时的冲动是什么,也许一条湛蓝的围巾,正向我传递去海边的讯号?愿望越是具体,越有吸引力。
记得我在写下第3个计划时,明显有了觉察——还要开个味道正宗,极度迷醉的越南菜馆。一定有各种各样的新鲜春卷和最好吃的fou。那汤真的要煮一夜才行。要有好多的红和蓝色的越南灯笼以及青花瓷碗碟。要有好多蜻蜓的饰物。Dragonfly(蜻蜓)是我的最爱。(我已经可以描述得这样清晰了,可能那个地方要出现了。)
不过,要坚持长跑,是需要支持的。我会普查自己整个人际关系网,组建自己的啦啦队,找到那些永远的粉丝。我会有意识把自己的愿望广而告之,他们会时不时提醒我要坚持去做,这成为一个克服不了的推动力。表达是我理清思路的一个有效方法,因为计划要写书,所以,我每天写博客。养成一个习惯特别痛苦,要怎么保证你写?我找到一位指导我写作的朋友,说如果我不写,就罚钱。但他说不可以,因为我有多余的100元,失去它,对我无关紧要。取而代之的是,“这样吧,如果你一天不写,你就不要给我工资了。”他让我特别感动。这也成为一个外在不得不做的压力。
列下明确且有掌控力的目标、寻找支持、想好底线和后路,而后,就可以开始计划了。现在,我一边写计划,一边觉得自己这样挺美,生命还很长嘛,得多写点。
■ 《心理月刊》制定了一份调查表,从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出发,总结一年的得失。我们收到893份有效反馈。其中有些饶有趣味的数据——
2011年的关键词,前3位是“纠结/辛劳/转变”,58%的人选择了纠结,也有54%的人选择用“得大于失”描述过去的一年。
在谈及自己过去一年最大的收获时,5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付出很多,很值得”,坦言“这是一份不需我付出的意外的惊喜”的人,只占19%。
20~35岁的女性偏重于自己得到什么,譬如“我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我买了房子”……而35~45岁的女性,则大多把身边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快乐,如“女儿上了好学校”、“让老人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等等。与之相对,选择“得大于失”的20~35岁女性只有50%,而在35~45岁的女性人群中,这个数字超过70%。
■ 调查合作伙伴: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
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专注于金融、消费品、母婴、IT、汽车等行业,在全国300多个城镇拥有访问能力,数字化调查网络覆盖中国1~6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