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了国际交换生

  国际交换生

  “国际学生交流计划” 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美国发起。美国国会特别通过国会立法,提出交换学生方案,目的在于帮助欧洲重建,加强国家之间相互了解与沟通。后来,“国际学生交流计划”扩大到全球范围,目前世界各地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参加交换项目,相互交换学生。1995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学生交流计划”。

  在国际学生交流计划中,每个国家所提供的寄宿家庭基本上都是热爱公益和异国文化的中产阶层以上家庭,交换生的寄宿家庭是被指派的,学生不能自由选择。

  2011年1月15日,上海虹桥机场,16岁的蒋若莘很快将和另外3个男生飞往美国,做一个学期的国际交换生。妈妈周莉一边难舍难分,一边忧心忡忡。

  女儿的英语水平能应付学习吗?第一次出国独当一面,她能行吗?交换学校SLUH是个男校,万一她被欺负怎么办?听说圣路易市治安很差,遇到歹徒怎么办……周莉生怕蒋若莘半路出问题,为孩子办了“无人陪伴”,让航空公司一定要亲自把孩子交到接待方手里。

  这一幕,每个中国父母送孩子出国作为国际交换生时,必定上演。

  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国际交换生,不仅中国,世界各地的青少年都在聚焦这个新鲜的名词。

  2008年的法国电影《交换生》的故事背景,就是德国的一名中学生到法国中学进行为期1年的学习,由此展开了关于友谊、初恋、嫉妒以及文化冲撞的浪漫喜剧。2009年,好莱坞电影《国际交换生》也以轻松、讽刺和浪漫的风格,将一群国际大学生的学习和爱情演绎得活色生香。

  国际交换生真正在中国成为热门,是在2004年前后。富裕了的中国家庭渴望孩子更早拥有国际视野和国外学习经历。我们的调查也显示,9成的中国父母期待自己的孩子能有这样的机会——虽然父母们都舍不得孩子,但如果孩子有这个机会,那也是会放出去的。孩子外语水平提高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这是难得的孩子走向成人的锻炼机会,基本上算是父母送给孩子的一个成长(或者说成人)大礼。但这个礼物,能真正展开成为孩子的成长旅程吗?

  三个中国孩子的交换生活

  2011年5月4日,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一德语班的徐震灿与4位同学一起,登上了飞往法兰克福的国际航班。入关后徐震灿没回头向爸爸妈妈挥手告别,而是以一副迫不及待投向新生活的姿态给父母留下一个决绝的背影。可爸爸妈妈还没离开机场,她的第一条短信就到了:已经开始想家,Blablabla。

  徐震灿在哥廷根的两个多月时间要经历4个德国家庭。总体上,德国人都非常传统,很重视家庭生活,郊游、探亲访友、做礼拜,都是全家人出动。德国妈妈也都多才多艺,音乐、舞蹈、手工艺、烹饪多少都会,徐震灿的妈妈也擅长烹饪和手工,自己耳濡目染,因此经常主动帮德国妈妈们做家务,秀一两个中国菜,还跟着他们串门走亲戚。

  一般来说,适应一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和节奏需要1周左右。徐震灿说,只要全身心打开自己融入德国家庭,不仅很快就不再想家,语言能力也突飞猛进。

  蒋若莘前后入住的两个美国天主教家庭,都让她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第一个家庭Thiemann是体育之家,爸爸Brian 和哥哥Kurt身高都在190cm左右,妈妈Katie、妹妹Nora和两个姐姐也都身材高挑,他们在篮球、排球和橄榄球项目各有所长并战绩赫赫。蒋若莘跟着他们,观赏球赛,为他们的偶像Packer加油,最后蒋若莘变成了一个超级球迷,还自告奋勇去SLUH的篮球赛担任记分员。妈妈Katie把蒋若莘照顾得无微不至,甚至还替她洗衣服。当蒋若莘不得不离开进入第二个家庭时,他们一家还为她开了一个辞旧迎新的欢乐Party。

  让蒋若莘感到最紧张的是自己的性别问题—— SLUH全校只有她一个女生,感觉自己像个怪物。尽管事先她已经从师姐师兄那里得到如何融入男校的经验,但还是觉得局面难以打开。男生们都彬彬有礼,但如果自己不主动,他们不会太主动与自己交流。

  刚开始的几天,她形单影只,以为自己压根不受同学欢迎,急得直哭。幸好有电脑视频,每天能跟妈妈谈上半个小时。周莉告诉女儿不能太拘谨,只有打开自己的心扉,主动一点开心一点,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心态放开,她发现,男生其实都十分关注她,有一次她在校园迷了路,有男生很绅士地带着她找到了教室,一路上还跟她讨论中国功夫。很快,同学们开始邀她参加各种各样的Party。

  但林妲的运气就没有那么好了。不到1个月美国的Host mother已经多次违约,特别是晚餐问题!出去吃饭要自己埋单,晚上饿了只能吃快食面。限制林妲每周只能上网1小时和打一次电话。有一次因为误会,Host mother还与林妲发生了争抢没收电脑的暴力事件。

  林妲的妈妈说:“开始以为交换生是很了不起的项目,还不如自费留学有主动权,很后悔。”林妲的妈妈说女儿在国内是有足够能力读一流学校的,只是因为向往美国一流高校,所以才强烈希望尽早融入。目前林妲的妈妈正在为女儿更换寄养家庭而四处奔波求助。

  相似的经历却导致了差异极大的结果。心理专家姬雪松认为:这种局面的产生主要因素在于那些“被交换”的学生。在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交换是对心理功能的一次综合考察,那些发育良好的孩子能相对较顺利地通过考试,并能较好地把交换经验整合到自己的人生成长中。而对于之前就存在困难的孩子,交换无疑是雪上加霜,甚至导致各种不同形态的适应不良。

  最大的挑战:融入新家庭

  林妲所遭遇的应该是个别的现象。总体来说,国际交换生活基本上还算很美。但这绝不是全部。

  孩子们做国际交换生的年龄,小则十二三岁,大则十六七岁。中国孩子很会学习,最初的困难就是尽快提高非母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语言环境,逼也逼出来了。很多中国交换学生拿回来的成绩都是优秀的。像蒋若莘,她今年6月已经结束在美国的交换学习回到南京,她的成绩单是:7门功课全A,其中5门A加。最大的挑战在另一个层面:融入新家庭。

  那么异国家庭都是什么样的呢?通常都非常友好,接纳异国孩子,非常愿意与寄宿的孩子建立类父母和类子女的关系。但这只是一个基础,并不意味着孩子的交换生活就一帆风顺。

  对于中国孩子,这个异国家庭是陌生的,首先会带来价值观的冲撞。其次,这个家庭通常是父母+1个以上孩子的核心家庭。中国孩子不但再不是家庭关注的核心,同时自己还是“寄人篱下”。关系相处上,既要有寄人篱下的意识,又不能像林黛玉,处处陪小心,否则自己和寄宿家庭都会拘谨和难受。融入新家庭,正是所有进行国际交换的中国孩子都面临的最大挑战。

  也许这个挑战太大了,以至于有些孩子选择绕过这道坎。一个到德国的交换生,她一下飞机,就跟在德国的中国朋友碰头去了,她认为自己的接待家庭不太热情,于是索性就只与在德国的华人来往,交换学习最终成了一个装饰品。

  他者意识让孩子更懂事

  针对“孩子做交换生让家长感到满意吗”的调查,80%的家长认为孩子更落落大方,更自信,而50%的家长感觉孩子懂事了——这是最让中国家长们感觉惊喜的,甚至是意外收获。“这是一个奇迹,我都没有想到只半年时间孩子就变得这么懂事了!”一位武汉家长说。他的孩子曾在澳大利亚交换学习1年。就1年甚至半年,这个奇迹孩子们是如何实现的?

  回忆自己的交换学习之旅,蒋若莘说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因为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也不同,蒋若莘住进美国家庭的最初一周,总是畏手畏脚,生怕做错事。比如吃早餐,她只敢取燕麦片和牛奶,生怕拿了属于其他人的食物;家里人在看电视,她想看,又怕自己英语不好打扰家人的交流,即使一起看,也是手里拿着词典,缩在一边。这让蒋若莘难受。如何融入这个新家庭?“我主动跟接待家庭的兄弟姐妹交谈,跟他们一起看动画片和恐怖片,尝试在每天的晚祷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心得,看电视时跟他们谈论剧情,很快就变得无拘无束了。”

  与蒋若莘有点类似,徐震灿在进入第一个家庭之后也曾很纠结:内衣一天可以换一次,那外套和睡衣又该几天一换?换勤了,怕人家怪自己不低碳不环保;老不换,又怕人家嫌自己不干净——这些问题,如果在自己家里根本就不是问题!怎么办?只能通过对寄宿家庭的观察和沟通交流,才能解决。

  这些独生子女都曾是家中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但一到国外,他们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新位置,作为一个外来者,需要处理好与新家庭的男主人、女主人、孩子、宠物的关系,甚至需要与这个家庭的社区和邻居都要处理好关系。在这种环境中,心智情商都基本正常的孩子很快就会有他者意识,既能够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和他人的感受,同时又需要学习彼此舒适相处——而这,正是我们所说的懂事。

  妈妈们,不能向前冲

  儿行千里母担忧。孩子们在国外学习,妈妈们在国内焦虑。心理专家姬雪松认为,就大部分青少年而言,做交换生引起的兴奋比焦虑更强烈,他们即将更为独立地面对一个全新世界,这呼唤着他们成长的动力和激情,青春期的高适应性也为这个过程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但是,“相比孩子而言,分离对于父母的意义更加重大,日夜守护的孩子突然离开自己的生活,父母常常感到空落,因为孩子的逐渐长大宣布了父母教养任务的局部完成。这种失落是一个信号,提示父母们需要以一种新的方式重建生活。如果在这种重建和父母自身的成长中感到困难,分离就常常带来过多的焦虑,有时这种焦虑还会投射给孩子,产生大量的不放心。”其实,妈妈们需要适当地提醒自己,不能努着劲向前冲。

  当然,妈妈们是大后方。当孩子年龄太小时,母亲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也是需要的。韩西是在六年级去美国洛杉矶做交换生的。第一次这么长时间远离父母,他想家,“发了疯似地想念妈妈做的饭菜,红烧肉、排骨汤、卤鸡蛋……每天,都在网上跟妈妈抱怨——吃不惯西餐、饿、瘦了一大圈。”韩西的妈妈很心疼,甚至差点飞到美国去看望孩子。但她忍住了,她想到了写信——亲笔信。“儿子,这么长时间游学在另一个国度是蛮刺激的一件事。我和爸爸都挺羡慕你。特别希望你把自己的心灵完全敞开,去感受完全不同于我们的文化……”

  妈妈的亲笔信起了作用,韩西开始体会跟老师和同学相处的点点滴滴。韩西的英文名字叫Cody,但一开始,班主任Mr. Crabtree就告诉他,希望叫你妈妈叫你的名字。Mr. Crabtree的意思很明显:你就是你,你是最好的自己,没必要顺从我们的文化。韩西对此非常感激,这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1年后要回中国时,大家给他的留言都很温馨动人:“韩西,你最可爱!”“韩西,你是与众不同的!”“你是个奇迹!”……Mr. Crabtree给他的留言最打动韩西:“你能来到这个班级,是上帝奇妙的带领……我很荣幸有你这样的中国学生。”

  只有国际交换孩子才能成长得快吗?

  无可置疑,孩子在国外做交换生,让孩子获得了压缩式的成长。那么孩子在国内就没有这个效果吗?在我们的调查中,70%的家长认为没必要非得到国外去提高孩子的各种能力。心理专家姬雪松也认为,成长之道并不完全在于交换,它只是父母和孩子可以选择的孩子成长路径中的一条。有机会去做国际交换生当然很好,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在国内孩子也同样能够获得成长。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利用假期到各地游学,让孩子参与各种夏令营等,任何历练对孩子来说都可能是有益的。

  《放手与找到自我》

  作者:(瑞士)卡斯特
  译者: 林中洋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8-09
  定价:15.00元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