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胞胎:世界上的另外一个我

  最近,一对双胞胎婴儿对话的视频在网络爆红:他们说着只有彼此懂得的语言,严肃认真地交流,叽叽嘎嘎,咿咿呀呀,十分可爱。更有搞怪的网友配上所谓“中文翻译”,引来更多暴笑。原本只是一段纯属卖萌的视频,加上双胞胎的神秘光环,迅速吸引了上万的点击。

  的确,双胞胎作为一种特殊的组合,总能引来旁人的围观和艳羡。不仅因为他们拥有相似的外形,更因为各种“心灵感应”的奇闻轶事,就像这段视频上的两位小主角,无须言语,就能顺利沟通,毫无障碍。

  随着朱莉娅·罗伯茨、黎姿等女明星通过人工受孕成功产下双胞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借用技术手段,生养双胞胎。据统计,美国近20年的新生儿中,双胞胎比例增长了42%。而面对这个趋于壮大的群体,我们又是否想过,双生真的如我们看到这般神奇,还是,只是我们心中对另一个孪生自我的美好期待?

  只是相差10分钟

  “1980年7月,一对恋人登记结婚。同年8月,新娘被告知怀孕。预产期10个月后,医生告知先生:‘胎心音不正常,要作好心理准备。’转年5月17日,产妇忍痛超过10小时,顺利诞下第一个5.3斤的女婴。10分钟过去了,产妇依然觉得疼痛难忍,接生医生这时候突然说:‘还有一个婴儿没有出来,怪不得胎心音一直都不正常。’另外一个3.4斤的女婴哭着出来了,那就是我。”

  这就是卢比来到世上的方式。她和姐姐来自同一枚受精卵,出生时间相差10分钟,因而被赋予一个响亮的称号——“双胞胎”。直到懂事前,这3个字对卢比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她只知道,父母对她的降生欣喜万分,家里永远有成套的用品和玩具。一样的小帽子,一样的外套,一样的小鞋子,一起手牵手,卢比不知道为什么爸爸妈妈要给自己和姐姐这样打扮,奇怪的是这样出场总能引来路人围观。“好可爱啊!”“真的是好像啊!”热情的叔叔阿姨洋溢着羡慕的神情,情不自禁地摸摸她们的小脸。

  懂事后,卢比慢慢发现了自己的特殊之处——“我有一个和我长得十分相似的姐姐”。而这条在卢比看似简单的讯息却深深地烙印在父母和朋友的心中,他们的奇怪举动时刻提醒卢比的不平常:老师和同学会经常搞错,爸妈的同事会将她们拦下:“来,站好,让我仔细看看到底像不像”。直到和姐姐开始就读不同的学校,卢比的生活才变得不受干扰。

  都说双胞胎是上天的赐予,因这样的美妙巧合实在稀少。但是,没有他人的提醒,双胞胎自身并非清楚了解自己的特殊性。当被问到和一个长相相似的人生活在一起会不会很奇妙时,双胞胎成员朱彤一脸疑惑:“为什么?我从来不会刻意意识到自己是双胞胎,看着朱丹时,我也不会有照镜子的感觉,从来不会,这样不会很奇怪吗?”的确,作为观察者,我们能时刻看清并对比两个人的长相;而作为当事人,双胞胎只能看到彼此一方,除非两个人一起照镜子,才会意识到自己的双生身份。“只是出生相差10分钟的姐妹,就那么简单”,朱彤说道。

  被忽略的外貌差异

  看着坐在对面的朱彤和朱丹,我一时竟没有反应过来:你们是双胞胎?!妹妹朱彤留着偏分的刘海,穿着素色上衣;而姐姐朱丹一头齐刘海,穿花色T恤。“哈,我们长得没那么像吧,本来就是。你看,我的脸比朱丹的要长些,而她的下巴更尖”,朱彤说。

  其实双胞胎的生理一致性只比普通人高一点,其中仍存在80%~90%的生理差异。一方面,我们的面部辨识能力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已逐渐退化;另一方面,我们的潜意识拒绝承认双胞胎的不同。“我们的认知只选择了他们的一致性,而主动忽略他们的差异”,心理专家李子勋说。双胞胎就是长得一模一样的两个人——这往往是我们的惯性思维,然而这并非他们真实的渴望。“小时候,都是家长给我们搭配衣服,从内衣到外衣甚至围嘴都是一模一样,实在太恐怖了。那时候的我们没有选择,也不会选择,长大后我们都很排斥穿一样的衣服,既失去个性,也是一种资源浪费。”朱丹说道。

  的确,相同的服饰和装扮是一剂很好的神经麻醉药,麻痹了我们的视觉神经。为了在公众面前拥有更高的辨识度,好莱坞著名的双胞胎姐妹花玛丽-凯特·奥尔森和艾什丽·奥尔森在个人的着装风格上总是大相径庭。姐姐的风格更为古典优雅,而妹妹总是身穿松松垮垮接近膝盖的大号针织衫,一副叛逆少女的模样。而正是这种高度的辨识度成就了她们各自的时尚事业,并各自拥有固定的狂热粉丝。

  平等的差异

  享受同等的待遇和权利可是双胞胎的特权。几乎相同的出生时间,注定了每一对双胞胎从降生那一刻起就生活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不同于普通的两个孩子的家庭,双胞胎在生理上没有明显的优势和劣势,所以他们之间的竞争比较少,彼此更加团结。”心理学家徐钧说道。

  52岁的王燕不仅有一个双胞胎妹妹王芬,还有一个大姐和一个小妹。“很明显,小时候我和王芬就特别亲,总是合起伙来偷大姐的糖吃。”而说起自己两个顽皮的双胞胎儿子,万女士更是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老大爱好和平总是让着老二,但是每次爸爸看不过去要打击老二时,总是把两个儿子都弄哭。原来,老大看见爸爸这位“外来人员”的加入,会自动和弟弟团结起来,一起遭受打击。

  在每个家庭,父亲、母亲和孩子会构成一个“三角关系”。心理学大师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认为,最理想的关系是“三边正性关系”,也就是“等边三角形关系”。而对于两个孩子团结一致的双胞胎家庭来说,孩子之间会自动建立一种平衡,从而保证这一端的内部稳固。往往一个性格外向,另一个则会相对内向;一个好动,另一个则比较安静。

  已经写满了17本日记的朱彤,对这一点有绝对的发言权:“我对细节要求很多,比如用完的东西要尽量放回原处,脱掉的衣服要把干净和脏的分开放,而朱丹就恰好相反,神经大条。”面对这个疑似有强迫症的妹妹,朱丹随随便便、乱丢乱扔的作风受到了N次批判。

  不过,如此不同的生命轨迹并非家长引导的结果。“我们一直注重平等对待,绝不偏袒,但是我感觉老大随我,稳重老实;老二随妈妈,调皮机灵”,拥有一对10岁双胞胎儿子的张先生透露。“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内心的负罪感,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经历分配给两个孩子,更难从中作出取舍,只能平等对待”,心理专家尼克·阿尔比(Nicole Alby)说。

  每个人的孪生情结

  当被问到生养双胞胎最大的好处时,张先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双保险!”周末,他从不担心在家的两个儿子,“他们很会自得其乐,两个人杀一盘围棋,或是玩一局游戏,彼此有个伴儿,我们也更放心。”

  对于双胞胎之外的大多数人来说,也许会有点遗憾上天没有为自己安排一个同天生日的亲密伙伴,但是在丰富多彩的交际中,我们总会对一些人产生特殊的认同。也许是因为对方穿着你喜爱的品牌的衣服,也许是对方突然冒出一句你曾说过的话,又或许你在他身上发现了特别欣赏的品质。

  “人有他我需要,也叫做孪生需要”,自体心理学家徐钧说,“那个人往往和你有共同的兴趣或者才能,你会觉得自己被另一个‘我’所了解,尤其是儿童,特别需要和自己类似的存在物产生关联。”

  还记得电影《维诺妮卡的双重生活》中,波兰的维诺妮卡凝望巴士里远去的法国维诺妮卡,那种眼神,仿佛看到了天堂。这让我们不由地思考一个问题:地球上是否存在一个孪生的我?心灵相通,却生活在地球的两端,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而彼此并不自知。而双胞胎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找到彼此的“另一个我”。

  说到对于彼此的影响,朱丹思索了很久:“很难形容,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她对于我来说,不是亲人,也不是朋友,而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伴侣,对,用soulmate来形容最恰当。”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寻找这样一个soulmate。而一旦发现了这个人,你就会主动把他视为同类,开始模仿对方的说话方式,甚至在ta身上寄托自己的愿望。不过,孪生需求也需要有节制,过度的依赖和模仿都是不可取的。“始终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与原则,避免过度地投入而给他人造成困扰”,徐钧提醒。

  双胞胎,一项集体运动

  每一对双胞胎的降临对于一个家庭都是不小的改变——

  每天需要替换16个奶瓶;1/2的双胞胎母亲在孩子出生后放弃工作,在家做全职主妇;20%的双胞胎母亲表示两个孩子会引发一系列家庭危机:夫妻关系不平衡、孩子之间的矛盾……73%的双胞胎父母认为经济问题是面临的最大挑战,1/3的家庭遭遇财政危机;一位年轻的双胞胎母亲平均每天花费12小时45分钟照顾两个孩子,包括做16顿饭菜,换数十次尿布。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