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青色的陶土在工作台上飞速旋转。王荔的双手满是湿粘的陶泥,她紧张地用双手撑扩着她要制作的这件工艺品,内心充满欢喜。她不知道有多久没有像这样用手真正触摸材质了。占一个陶艺工作台要花78块钱,但她觉得很值。久违了,芳香的泥巴。久违了,亲爱的手工。王荔甚至被一手陶土感动得想哭。
多久没有亲手插花了?多久没有和面包饺子,体验面粉带来的粘稠却富足的感受了?……对于各种各样的材质,我们的手越来越陌生,也越来越少接触。在互联网与高科技密布的城市里,我们已经发展到连买水果、送鲜花都可以用一个电话解决的程度。在网上购物、网上交友、开电话会议广泛普遍的今天,我们渴望触感,在回忆起那些稀疏的关于触感的记忆时,我们是否会心底柔软?
失去的往往珍贵,手工却带着出自人的暖意,有人与人的连接。触感甚至成为卖点,被营销给我们。让我们历数几个营销个案——
笔记本电脑:联想高触感键盘—经历了上万次模拟人体实验之后,焕然一新的高触感键盘诞生了。
手机:三星电子在Mobile World Co-ngress 2008上展出配备有新用户界面的手机U900 Soul。副屏采用的是基于触感技术的触摸屏。用手指按压触摸屏的任意位置,都会有较强的振动传到手指。
服装:设计师马可09“例外”春季服装主题——以手代心,由手造物。
还有很多“体验性”生活方式和产品铺天盖地想要抓住我们。在未来,触感仍然会成为一个产品设计的趋势。江南大学教授张秋菊和童明曾撰文指出:“在电子游戏中加入力和运动感反馈,可大大提高游戏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在电子商务中,客户网上购物时,除了能够从屏幕上看到商品外,还希望能亲手‘摸’一下商品,感受商品的质地、硬度,等等。因此,实现操作者与虚拟环境或异地操作对象的触感信息交互,成为备受关注的一个基础性研究问题。”
再来看看我们的孩子吧。有心理学家曾忧虑地指出,现在孩子们的作文水平下降了,文字不动人,他们很多不能描述自己的真实生活。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手越来越多直接操作电子按钮而不是去触摸生活材质,于是无法体会到物品带给人的最直接的感受,缺失对生活的感触,变得不感性了。
据说,在人类基本感觉中,人最先拥有的是触感。胎儿在母亲体内,吮吸手指,或者“敲打”母亲的腹部都是因为触感的缘故。作为一种最先得到发展的感觉方式,触感是我们可以信赖的感知世界的途径,它直接影响我们的心情,甚至有时候,你凭借触感在短短几秒内作出的判断,会让一个“触感盲”在实验室中比你多消耗几瓶试验试剂以及整整一下午的时光……
日本作家柳宗悦曾通过《日本手工艺》一书,传达一个重要的观点“要信任手”,因为“手总是与心相连”。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坚持或回归触感生活,他们的手引领他们接触到生活的本质和自我的本质。
“手是我实现生活感应的一种途径”
触感是我必须要深层地、细细地、每时每刻都去体会的感受,因为它在我的生活中扮演了太多太重要的角色。
在我开酒吧的那段时间里,我很喜欢冰块在手中的触感。酒吧里总有很多随手可得的冰块,我家里也有制冰机,取一块冰块握在手中,它是凉的、顺滑的,被你的体温加热而慢慢融化,融化过程中变化着的形状会非常贴合你把握它的手势。这个偶尔为之的举动可以令我放松,那种特别的触感在稍嫌烦躁的时候,还可以平缓心绪。
从开始做骨瓷作品一直到现在,做了5年,我始终都是想“抓住转瞬即逝的东西”。自然界中那些转瞬即逝的、难以长时间保存的褶皱、光影、云、风……永远都在变化中,如果不抓住它,它就会消失。我就是想通过自己的作品把它们“保存”下来,“抓住”它们。但是艺术本身有很多说不清的东西,有时候从造型上看两件作品的差别非常细微,但是整体感觉却相差非常远,这时候制作者双手的敏锐度在其中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的骨瓷作品都是用注浆成型的方式来制作完成的。如果用捏塑或者手拉坯,手与作品在塑造过程中会有比较长时间的接触,但是注浆则不同——最开始,我要先用石膏做造型,在粉末状的石膏粉中加入水,获得半凝固状的石膏浆。这个时候它还是冷的,在它开始发热并且产生蒸汽之前,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属于我,我要做的所有造型都必须要在这几分钟内完成,这就要求我的手必须尽量准确、快速地将大脑的意图表达并且实现。
每一种材质都可以通过触摸,被我们具体感受到,比如生锈的铁很冰冷,石膏的触感则很温和……我相信任何材料通过触摸都会给你的心理带来反应。通过这个反应,你可以判断自己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而对于一个做艺术的人,他/她可以把这种通过手感应到脑子里的东西,经过自己的选择之后,再由意识赋予手去实现。这种时候,手就是我实现生活感应的一种途径。
“当我在触碰材质时,也是在触碰自己”
我们公司是一个设计师事务所,我所做的管理也是从设计管理的角度出发,在我们这个行业,视觉与触觉总是相互结合。视觉有时候可能会受潮流的引导,而触觉却是相对稳定的,是无法被欺骗的。
前几天我去一家比较著名的家居店,这家公司一贯非常注重视觉设计,但是这次它的一款看起来似乎没有鲜明设计特色的产品却获得了非常好的销量,原因就是它给使用者提供的触感是很柔软舒适的。这就好像很多设计师的个人作品在视觉上是非常张扬和刺激的,但是如果你去他们家,会发现他自己家里并没有过多鲜明风格,而是很舒适、柔和的。
我相信人对触觉、质感的需求是有共性的,如果环境材质中超过80%使用的是冰冷坚硬的玻璃、不锈钢,那么作为夜店,选择这种材质是合适的,因为它只是短暂的刺激,作为家庭肯定不舒服。
这种感受与我平时喜欢在家做木工有关系。我享受打磨木头的过程,天然的木头往往满身倒刺,经过反复打磨后,就能变得光滑,摸上去不会有坚硬的感觉,重要的是,我可以内心不带任何防备地,完全放心地触摸它,不用担心倒刺会伤到自己。但最最重要的还是木头本身保留的温润感。这点不同于金属,因为木对环境温度的反应比较慢,所以不会是彻底冰冷的,好像一个真性情的人带给别人的感受。通过这些触碰,我渐渐发现自己很容易被温和感打动,无论是对待物品,还是对待人,都一样。
当我渐渐对材质本身的质感有了敏锐且具体的感受后,生活就变得像木一样,可以平衡、逐渐温润。比如我穿衣服时,牛仔裤的质地比较粗糙,会带来粗糙的质感,那么我就会搭配一些触感细腻的棉质或者丝质衬衫。当我在触碰材质时,也是在触碰自己,一步步了解自己,渐渐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每次触碰都会让身体形成记忆和经验”
我以前对于触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体会,做香皂之后也没有想太多这方面的事,只是觉得DIY就是你要亲自动手让自己头脑中所设想的东西实现,但是经过这些年的积累,我有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就是当我遇到没有用过的香皂,只要摸一下,就会知道它的大致配方,会知道哪一种油的成分比例偏高。
与一些人想象的不太一样,我做香皂基本使用的是冷制造工艺,这是一个强碱过程,需要戴手套,否则手部皮肤会变粗糙。不过在原料准备以及香皂制成这两个阶段,会有很多关于触感的体验。像制皂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橄榄油涂在皮肤上是“闷闷”的,榛果油就很“清爽透气”,而甜杏仁油很特别的地方是它有非常好的延展性,用一点点就可以涂很大面积,做按摩非常合适。我只需要在手上涂一下就能对它们作出分辨。
市面上很多香皂都被抽离了油脂脂肪酸,这样即使放很多年都不会坏。但是这样的香皂我摸起来就会觉得它们已经“死”了,是没有生命的,那种触感是干干的,扁扁的,很容易碎裂。而好的香皂摸起来好像是有生命的,温润的,切成薄薄一小片的时候它是有弹性的,它们是有感情的。
香皂的配方不同,摸起来的触感就会不同,就好像小朋友会有不同的相貌性格一样。比如真正的蜂蜜皂,永远都有潮湿感,摸起来粘粘的。而真正的纯橄榄皂一遇到水就会变得软软烂烂的,除非再重新放置到干燥的地方,否则它会一直软软烂烂下去。如果不好好对待它,让它暴晒太阳,它也会腐坏,会长黄斑。摸一摸那些黄斑,会发现上面“分泌”出了一些油珠。还有那些甘油含量超过25%的香皂,在潮湿的地方会“出汗”。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触摸作出判断。
每次触碰都会让身体形成记忆和经验,只是我们平时没有意识到而已。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交出触觉的生活损失就太大了。现在,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想去做香皂。整个过程中我会很放松,会很自然地不去想那么多,于是,自己的心就会平静下来。这是我的手带给我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