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单位,开始为自己工作

  转身遇到圈内名人,喝杯咖啡就能找到合作伙伴,零投入吸收千万元投资……这些,都不是梦。

  在上海/北京/杭州/成都/香港/台湾……一些面对不同圈子的新型办公空间交替涌现,重要的是,你要拥有想法。那么泡咖啡、放电影、开派对,都有可能遇到商机。

  这种新办公形式,会打动什么样的人,带给人怎样的体验?带着许多疑问,我一头扎进上海的“新单位”,窝了1周。最终,以每天1杯咖啡的价格,换来这样一组数字:认识9个人,和21个人打过招呼,微博上关注了3个人,被6个人关注,加了新单位微博,参与豆瓣新单位小组,还为朋友找到一位语言老师。

  一次意外的相遇

  我是抱着一本严肃的IBM笔记本扎进纯Apple机器的圈子。踩着咯吱咯吱的老洋房木楼梯上到2楼,隔着大玻璃,先闪出一个背影,圆脑袋,穿着简单的翠绿Tee,手边放着新加坡艺术节发的白色帆布包,这家伙正和创办人之一阿角聊天——难道是?

  果不其然,是朋友徐玉!“哇塞,赶紧抱下!”上次我们见面还在4个月前,小年夜,我们边吃着年夜饭边讨论“30岁,如何为自己做事”的话题。那之后,大家各自忙去了。只听说年后第1个月,他就结束了“一直为上司擦屁股”的状况,很难有人理解他为什么要放弃顶级画廊的邀约,自己拉投资开画廊。徐玉说,他要为年中的30岁生日送1份大礼——事关自由。

  现在,这个皮肤饱满闪光、带着黑框眼镜的男人坐在我面前,他终于迈开了人生重要的一步,真是一个好的开始。

  我们都是一条道儿上的人

  对于长期禁锢在格子间的我来说,因为每天见到的人都是确定的,所以会对生活中的意外相遇饱含激情。但在“新单位”,这种不期而遇的相遇,实在不需要特别提起。

  徐玉是离职半个多月后才来新单位驻扎的。“离职后,我在家办公,患了严重的拖延症,每次开始前都要一会儿摸摸这儿,一会儿摸摸那儿。”后来,干脆把办公室挪到家旁边的P Coffee,从早到晚,无论周围人在或者不在,他始终在那里,直到有一天,走在回家路上,他突然发现,自己居然一天都没说过话,“当时就像看见一张巨大的彩色人海画面中,只有一个灰色的自己。”

  决定自己创业,注定历程是很孤独的。职场专栏作者胡泳说,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圈子,相依相伴,提供内心的支持。难怪风影在网络上留言:新单位其实不是一个人的单位,而是每个人的心单位。

  “这里最大的吸引力是能遇到很多圈里的人,大家碰撞想法。”

  新单位本身就是3个艺术圈的人在荷兰碰撞出的创意,每个细节都向你传达,这里是玩设计艺术的:Art Deco风格,老上海皮沙发,原木桌,上面堆着Space/Surface等设计杂志,坐在里面的人,则全是沪上创新领域的焦点人物,设计师、广告文案、展览策划者们。

  这两天,来了位Zara的设计师Bellen——因为喜欢上海,决心留下来做自己的服装品牌。但是初到中国,人际圈就是个首要问题。幸好新单位每月替客户做一次咨询服务,帮他介绍了不少圈内人。在新单位,有句话很流行:许多初到上海的外国人,看上海的眼界,都是通过新单位来完成的。“我们帮助客人分析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替他们找到人,在这里,最核心的就是人。”阿角说。

  在接下来的5天里,我都和徐玉并肩工作,我帮他统计了这5天完成的“工作量”——向新单位咨询完注册公司的琐碎细节,见了两位从北京过来的艺术家,接触到一位潜在的艺术品买家。“在搭建起正式团队前,我都会来这里办公。因为,在这儿,我们都是一条道儿上的人。”徐玉说。

  开放的DNA

  我至今还记得当自己推开新单位原木大门时,心里喊出的第一句话:Wow,Wagas!迎面的墙被刷成黑板,粉笔歪歪斜斜地写着咖啡单。挑高约3.8米的大厅里,一边是一溜儿排开的木桌,每个人沿着排排坐,另一边,沙发围成两个圈,像极了普通人家的客厅。也就是说一转身,你就可以随意地加入后面人们的谈话。

  这是这类新型办公区最有风格的地方,把人聚集在一张超大桌子旁,无须任何遮拦。这意味着,当你画上第一道口红时,就已经在众目睽睽之下。相比传统格子间,这种方式显然刺激很多。

  就在我傻楞楞地杵在门口找座位时,一位金发美女对我说了句“Hi”,这句话迅速把我拉出了咖啡馆心情,哦,我是来工作的。

  也许因为特殊的界定——新型工作场所,大家在拥有放松的心情时,哪怕互不认识,也有一分同道中人的默契。后来我发现,这种很平常的问好,在新单位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以至于空间负责人Cozi会在第3天下班经过我旁边时,面对所有人,用她一贯的音高和语速,问我:“你们(我和徐玉)是什么关系?”(搞笑+认真的语气)立马,一楼爆笑。“呃……怎么个说法呢,普通朋友?”“真的就是普通朋友吗?你们不是搭档?也不是男女朋友?”大桌另一头,一个埋在电脑后一下午的姑娘突然蹿出来问我。

  的确,我也来了几天,虽然大家看上去好像天天都对着自己的电脑,其实,一个打破陌生的机会随时会出现,也许就是午餐麻辣烫,或许是替人接了份快递。

  开放的空间和特定的概念,给这座4层楼的老洋房定制了一个特殊的DNA,那就是友好/开放与机遇。

  Susan是对外汉语教师,来这儿已经1年了,刚来不久的一天,她就收到一封Email,内容大概是:我天天看见你来这里,和很多人说话,我知道你是教中文的,有没有兴趣给我上课呢?从不打广告,客源不断,现在,许多新单位人都是她的学生+工作伙伴。“很多时候,工作人员不在,像Susan这样的老朋友,就会自动做起新单位的主事人,招呼新来的人,甚至还会带着顾客临时参观,介绍这里的功能。”

  开放,让信息进入,让信任流通,也带来一些不期而遇的机遇。

  Jacky是做活动策划的。这一天,他从4楼会议室走出来,决定到楼下喝杯咖啡,开门下方就是3楼大平台,那是新单位最奇特的地方,没有明确的走道,人必须从写字桌和沙发中穿过去。眼下,友诚基金会创新部的几个人在,因为从没正式认识过,就好像感觉在去财务室领钱的路上,还往老板办公室弯一圈,多少有点不顺畅。也因为此,Jacky会习惯向沙发一边看看。谁想到,这一瞅,还瞅出个生意来。

  沙发背后的白板上,“找市场活动策划”几个字赫然在目,“你们需要策划吗?”“是。”“我就是干这个的。”“这么巧?”365天天天埋头工作,跑关系,搜网络,这么容易套近乎,听起来像运气,但其实却是这儿的日常风景。

  刚离开的李大维,是一个农场项目的负责人,在新单位租了2楼,只做了3个月,就在这里认识了一个Google的工程师,在技术和概念上一拍即合,确认要把这个事情做下去,团队迅速扩张,成为从新单位飞出的第一只成鸟。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自己工作,付诸行动时,一切都在起步,坚不可破的格子间工作模式也在发生改变。在IBM和惠普,一部分员工开始流动性办公,当外部环境的限制消失时,总会带给人放松和自由的感觉,激情也随着好点子纷至沓来。

  开放、自由自在、保有激情,又不断有志同道合的人参与进来。这样的新办公模式,毋庸置疑,是我们每个人所期待的“心单位”,因为每个人都有梦想,都有做事的冲动,并希望梦想成真。

  胡泳: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

  一个人是否选择创业,必须有一种冲动,这分冲动来自强烈的内在动机,而不是外在的金钱等具体衡量物。内在动机比如梦想、理想,但这些比较远大,真正有效的推动力,我认为是乐趣,乐趣是实实在在的。其次,要有承受风险的能力,就是作出最后决策的能力;除了这两种外,现在很难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成功的。所以,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

  在新办公空间孵化未来

  这些新型办公空间,都提供一个很特殊的服务,就是孵化——通过自己聚集的人脉、成熟的管理经验等,帮助人们完成梦想。在国内,提供最完整孵化服务的地方就是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其实,这是一家提供完整孵化功能的早期风投公司。在这里,孵化过程类似怀胎十月,分为:

  助跑期——3个月,让没有创过业的创梦想家证明自己;

  加速期——6个月,给有创业经验的梦想人投资,加速他们发展;

  项目期——9个月,给那些已经做得不错的项目做基金计划,工场投基金给他们。

  期待中的工作空间

  有情感的气场——项目专员Lesley4月底搬进新单位:“之前租了一个咨询公司的写字楼,那里所有人不喘大气,他们冷漠一些,我们热情一些。如果租公寓,3个同事天天白板对死了,交流很狭隘。工作空间,要有情感的气场。”

  上班踩人字拖——HR王贝很喜欢单位的新规定:“星期五着便装”,最放松的是脚,夏天,可以踩一双人字拖,走出家第一步,就带来周末假期的好心情。

  宠物日和孩子日——带宠物上班,这是Google又一个传说。“不用很频繁,1个月1次,那一天会变得特别值得期待,我们单位办过家庭日,发现之前对同事的认识实在太单一了,后来聊天的话题也突然扩了好几大圈。”

  午睡室——林吉在金融企业做Consulting,一到旺季,就要连轴转,“每到中午,好多人都会叫:真希望有一个可以躺下来的地方。短时间换回能量,下半场才能事半功倍。”

  新型办公室推荐

  北京创新工场:
  北京车库咖啡:t.qq.com/chekucafe
  上海新单位:
  成都天府新谷:
  杭州赛博创业工场: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