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大老远先打的后坐10号线站了十几个站,到了北京北土城华夏心理网——我本来是去采访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和报考的,没想到,我自己反倒坐到培训部里,把钱交了,两本考试用书也领了!我,也成了一个报考者——今年5月,我将坐在考场里。
越晚参加考证,竞争者越多。华夏心理网培训部韩晓蓉介绍,华夏网每期报考的人数都增长好几千,不过以2008年为分水岭。“2008年不是汶川大地震吗,人们意识到心理危机干预对重建生活的重要影响,这一年也被称作中国心理学元年。”报考者中,9成是医院的医生、护士及大中小学的教师,“他们中大多数有工作需要,也有的是想转行。”
我一开始觉得,我也报考这事,就像是说了一个相声,后来意识到,这是我做《谁在考心理咨询师》专题的副产品,我越接近完成我的采访和稿件,我也越清晰地看到我心底的愿望。
作为《心理月刊》的编辑,5年前我就知道这个资格考试了,也经常被人问为何不拿证——我一直坚持不考,因为敬畏。这一行,是乍一接触,觉得挺简单,谈谈话,就治疗了,就把钱挣了。这是把心理咨询简单化了,以为像街道大妈调解家庭邻里矛盾一样。越多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就越觉得这么重要、重大、重中之重的职业绝对不可以随便就做。仅仅300~500个小时的学习,通过考试拿了证,就能执业吗?劳动部的这个资格考试被诟病之处也在这里——在有证与能够执业之间,起码得二万五千里长征打个来回才敢做啊。
而且这个职业也是危险的。《危险的心理咨询》一书中就有这样的警告:“从业人员需要认识到这个行业的诸多风险——临床实践中的、伦理方面的、法律方面的、情绪方面的,而且他们需要相应的引导,来规避这些风险。只有通过学会并践行自我关怀,治疗师们才能够保护他们自身,不会出现危险的后果,如倦怠、成瘾、抑郁以及越界等。最后,这种自我关怀也会对患者带来最好的保护。”但这些危险并不为许多报考者所知。
很多心理学界的前辈和专家对于心理咨询师的低门槛感到担忧。钱铭怡教授在采访中讲过一个小故事:“有一个老师是劳动部咨询师的考试的面试官,他告诉我,有一个女孩,人家一问她‘你为什么考咨询师’,她马上就开始哭,我多么多么痛苦啊……就觉得,她考试这个资格证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他就不想同意这个女孩过关。”《危险的心理咨询》一书的审校贺岭峰博士,做国家级心理咨询师面试考官也有七八年了,他在《危险的心理咨询》的译序中说:“我把考生关掉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不能放他出去害人。”而另一位也是考评官的心理专家则说可过可不过的他会抬手放过。有人问,您这不是放他们出去害人吗?该心理专家说,我是想保护大家学心理学的热情,做心理咨询师很不容易,他们也不会执业的,养不活自己。
真正拿了证执业的确实不多。韩晓蓉说:“连兼职的都算上,真正执业的不到10%。”她说,很多人只要认真学了,就会知道心理咨询的深浅了,该干嘛还是干嘛去。
下面是我采访的5位已经拿证的心理咨询师的口述实录。从资格上来讲,他们都是可以执业的,但他们的选择却不同。他们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他们为何报考心理咨询师,又如何理解心理咨询师的执业标准。
“拿证揣着,没想去做”
阿避,传媒人,原凤凰卫视编导,2009年取得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
人说“防火防盗防记者”,汶川地震之后又多了一句:“防火防盗防心理咨询师”,不幸的是,这两个身份我都有,我都持有国家承认的资格证。
以前我一直从事电视记者工作,后来有机会学习催眠,听说可以考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觉得好玩,就考了。当时并不是为了执业,拿证揣着,没想去做。
这个资格考试的培训完全是应试教育,拿了证,并不一定真的能去帮助别人。心理学成为独立科学也就130多年历史,我个人认为,仅用科学实验、分析、量表的方法来搞心理学,本身就是一件挺SB的事儿。培训时一位老师的说法我特别认同——“心理学和佛学比起来就是小儿科。”我们呢,在为考试而学的时候,学了一点皮毛的、甚至过时的东西,想靠这个去帮助别人是不可能的,除非你自己有深厚的现代心理学、医学、甚至佛学、国学等的积累。
我也参加过两届心理学大会,发现进入信息时代的现代心理学,正在走向回归——回归哲学,回归合一,回归古老的东方智慧。道家和佛家都讲“不二”嘛,就是不要人为判断、区分对立,而我们的培训还在学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在批判或抛弃的东西。
拿着一个仅仅是通过应试教育得到的资格证,弄不好就是合法蒙人。我拿了证一直没有去从事心理咨询。我知道自己现在还没这个本事。那我干嘛考证?一是真的对心理学感兴趣,另外,真有一天,我想干这事,有本事干这事的时候,我不必再临时去弄证,我不想被这么一个证绊倒。
心理咨询师通过心理咨询把人弄好不容易,把人弄坏,也不容易;但你作为心理咨询师被别人弄坏,是有可能的,应该提醒想从业的人,正气不足的话,反而可能被你想帮助的人带进沟里。
我认为大部分想干这行的人动机都是好的,但光凭知识不够,心理咨询不光是靠技术就能做的,还需要知行合一、身心合一的自我修炼,实证实修。对于求助者来说,不要单纯相信证书,你不要看他/她拿了证就信,要验证他/她确实帮助到人了,再去找他/她。
“拿了证也不一定做啊”
张引墨,图书编辑,2010年取得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
我写《藏在书包里的玫瑰》之前之后,有很多小孩儿来找我求助,其中有个20多岁的男孩,他当时有个女友,女友的问题很麻烦,她从小就被放在爷爷奶奶家,与父母不亲,接回家后父母又闹离婚——反正这个女孩的问题太复杂,他招架不住了,来找我问怎么办。
他的女友也来找我求助,这样我就听到了两边的说法,知道这男孩还有暧昧女网友,我气坏了,打电话把这个男孩大骂了一通。你不知道当时我多厉害,我就照着我的情绪来,劈头盖脸一顿狂批,其中包含有高度的道德批判。
这个男孩吓坏了,女孩儿也吓坏了——她其实想继续跟这个男孩子的关系,而不是被我这样大骂一通破坏了。第二天,这个女孩,服药还是割脉,自杀了,幸亏抢救过来了,我听到这件事,毫不夸张啊,真的是惊出一身冷汗。
就是这事儿,让我痛下决心要学心理学。我想通过心理学找到帮助他们的方法,而不是信口开河。
2010年,我拿到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书。不过拿了也不一定做啊,我真正从事心理咨询的愿望不是那么强烈,我学习它的作用就是理解自己,理解人,写文章,就是自用。
“我来了,我走了”
JACK(应采访者要求匿名),男,2008年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执业18个月后退出
在成为心理咨询师之前,我是一个律师——我做心理咨询师,主要是想解决我自己的问题,就是那些听起来有点大的问题,像人活着的意义、存在的价值,等等。比如:为什么要这么拼命挣钱?
我拿到证之后,接受了一些培训,还做了一阵实习生。半年之后我就在机构里挂牌了。
我对我的第一次心理咨询印象挺深的。来的是一个女孩子,她的男友是个老外,他们之间有很多差异还有冲突。我真是心虚,整个人很僵硬,还是学的东西太少了——也不一定是少,就是觉得即使那些东西你学过可你就是不会用。咨询的结果?结果就是她没有再来。
我认为我是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我能够看到我的来访者经过咨询发生变化。但是与其说我帮助了来访者,不如说来访者在帮助我。
我后来不做了主要是我自身的因素。我有拯救情结——心理咨询师内心存在任何情结都可能伤害来访者,只有自身通透了,才能更好地做。如果你没解决好,可能会发生“火灾”,比如跟来访者谈恋爱什么。
咨询师这面镜子不能太脏
宫学萍,2007年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目前在北京阿诺心理工作室执业
我考证就是要当心理咨询师,考证了执业就合法了。但我一拿证就郁闷了,因为根本干不了!
我记得,在中科院,当时的高文斌主任一见我就问:你为什么要做心理咨询师?我怎么回答他都摇头,后来他问烦了我也答烦了,我就说,干脆说吧,我怎么样回答你才满意?他说:就是把它当作一活儿,一工作,就行了——这是对心理咨询很深刻的理解。心理咨询就50分钟,一定是在满足某个人的需要,治疗师有过度的其他需要,就挤占了来访者的时间和成长空间,光满足你自己了。
如今不少流派的咨询师不太强调一定要做精神分析。我个人的体会是,精神分析的基础还是挺重要的。我在精神分析治疗取向的沈东郁老师那里做了一年的“病人”——在精神分析中,咨询师首先当“病人”是一个传统,因为我们会认为,咨询师是镜子,来访者的童年、愤怒、压抑,都在上面,所以咨询师这面镜子不能太脏,如果咨询师不把自己弄干净,这镜面上就会出现一个点,你不知道它是你的还是来访者的。
我后来又认真地做了沈东郁老师的治疗旁听生。我们的模式是:病人不出钱,而我为旁听付费。每次1个小时的旁听,再讨论2个小时。我旁听的个案是偏执人格障碍,特没悟性,慢腾腾的,听着都困了,特无聊。但沈老师说,他们就是这样生活的,这让我放下了对奇迹的渴望,把浮躁去掉了,变得踏实了,也变得耐心了——当你太急,你的期待,你的来访者是知道的,他们会讨好你,显现出转变的假相,其实假性治愈是很常见的。然后,他们就跑了。还有,治疗,绝对不是知识传达,而是填补来访者成长中缺失的体验。
心理咨询师这个工作,在你想干和你能干之间,基本上需要3~4年的时间成长。没准备好,即使勉强挂牌,来访者不能感受到被治疗,就会用脚投票。我觉得,那些拿了证却谨慎着不干这行的人,是可敬的。
一条修行之路
丁力,2004年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现在北京林紫心理咨询中心执业
我是2006年底开始执业心理咨询。我的第一个来访者是一个暴露癖患者,做的工作很光鲜,但总是担心自己被抓到。当时我对咨询的理解还不够,急于改变他的行为,甚至使用了厌恶疗法——刚入行的咨询师特别容易急着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好让自己也让来访者感觉,作为一个治疗师,我是有能力的。新手咨询师也往往急于让来访者看到他问题有多严重,让来访者感到恐惧,甚至让来访者价值体系崩溃。事实上,来访者不会崩溃,而会选择逃离。
小说中一上来就是伦理委员会的人调查希摩。
事实上,贝拉所谓的性成瘾,是不需要用性来治疗的。我原来认为这样做的治疗师很多是不好的人,但后来我看到一本书里有一个咨询师写的信——发生这样的事情后他特别特别懊悔,他觉得是他自己有被别人需要的这种需要,所以别人向他投怀送抱的时候,他就无法拒绝。其实不光他自己身败名裂,对来访者的伤害也是非常大的。有调查表明,发生在治疗里的性关系有很多问题存在,导致来访者焦虑、抑郁等。
其实咨询伦理在限制你的同时,也保护你的职业生涯,保护你自己的利益,同时也保护来访者的利益。
对呀,你有伦理意识,就是至少你不会犯规,照规范做就不会出错。更高的要求就是更好地帮助别人,更好地帮助别人,也在为你自己的事业赢得了声誉。如果你没有经过好的培训,也许你根本都意识不到,你这一脚迈出去,就出了伦理这个圈——我们画这个圈,其实就像红绿灯,没有红绿灯交通就会很乱。
对于可能以咨询师为业的报考者您有何建议?
只拿到劳动部的这个证,还没有达到开业的水平。还需要参加系统的专业培训,包括理论和技术的学习,最好寻找督导以及充分的实习。
钱铭怡,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博导,临床心理学教研室主任。现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等。著有《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
《心理治疗与治疗伦理》
作者:[美]伊丽莎白·雷诺兹·维尔福 译者:侯志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01 定价:59.00元
专业伦理是使一个人对于自己具有减轻人类痛苦的品质和技能有信心,正如其所承诺的那样。确切地说,它包括4个方面——
1、对使用有效的干预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和判断力。
2、尊重来访者的尊严和自由。
3、负责任地使用咨询师角色中固有的权力。
4、行事方式致力于提升公众对咨询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