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怕做饭了!”33岁的罗蒂大喊着,“我不知道做什么,也根本不会做。买菜、洗菜、等菜做熟,都太无聊了!”说起做饭,28岁的阳子也一脸不屑:“太无趣了,有那时间干点什么不好,弄得一身油烟味,把自己变成黄脸婆。再说,想吃什么一个电话就搞定了。”
只是因为没有兴趣吗?“某种程度上是的。”社会学家让-克劳德·考夫曼(Jean-Claude Kaufmann)说,“因为日常的做饭和时下流行的烹饪爱好完全是两回事。对很多人来说,做饭既无聊费时又缺乏满足感,有什么好处呢?有益健康,增添乐趣,节省开支还是可以自由选择口味?”
对于非爱好者来说,做饭只是一项让他们感到焦虑、痛苦,充满罪恶感的任务。让我们来看看心理专家是如何解读其中3种典型心态吧。
对厨房的热情来自家庭氛围
“我们家很少做饭,爸爸妈妈忙公司的业务,早出晚归,有家务活也是请小时工做,所以我没有做饭的意识,也不会。有一次自己尝试着用微波炉蒸鸡蛋,结果‘砰、砰’几声,带壳的鸡蛋炸得到处都是。把我吓得再也不敢碰微波炉了。”25岁的李莉说。
厨房既可以成为承载各种文化、家庭习惯、宗教元素之处,又是重要的分享和社交场所。精神病医生兼饮食行为专家杰拉尔·阿费尔多夫(Gérard Apfeldorfer)认为,家庭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如果儿时的家庭教育没有让我们意识到快乐、分享以及烹饪带来的其他好处,那么成年后很难独自找回对厨房的热情。此外,自我激励和自学能力也非常关键。”
不是不爱,而是不敢
希希因为屡次受到老公的抨击,不再喜欢做饭了。辛苦忙碌了半天,老公边吃边直言不讳:“你知道我吃过的世上最好吃的是什么吗?就是我妈包的饺子,还有她做的红烧肉。”好多次了,老公总是拿希希的厨艺和婆婆比较。希希很厌恶这样的评判和比较。心理治疗师凯瑟琳·艾美莱-贝里索(Catherine Aimelet-Perissol)认为这种兴趣丧失的背后隐藏的这些情感负担,很容易让人崩溃。有些人并不是不爱下厨,而是不敢:当他们竭尽所能专心投入一件事时,就会因为害怕结果而缺乏安全感。
母亲的“榜样”正反两面
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从小的味蕾记忆,而这种记忆大都与母亲有关——总是母亲,为全家人填饱肚子终日在厨房中忙碌。心理分析师凯瑟琳·奥迪波特(Catherine Audibert)认为:“母亲通过准备饭菜来表达对孩子的爱,无论孩子接受与否。”然而,这种“食物投资”可能会引起孩子成年后的两种反应:一种是以母亲为榜样继续对做饭尽心尽力,一种是出于防卫意识,拒绝继承母亲这种类似于强饲法和情感敲诈的行为。因此对后者来说,要爱上做饭几乎是不可能的。
见证:“学会自理,学会照顾他人”
孙仪,32岁,老师
曾经有好几年,我只吃速冻食品或者在下班的路上买外卖,从来不做饭,还有体重烦恼。直到我碰到了做心理分析师的同学,才意识到生活中,我一直在等待别人的给予。我缺乏自理能力,就像一个等待被照顾的孩子,而我的父亲这么多年来正是这样照顾我的。这种想法让我开始学会自理,并学会了照顾他人,比如从为老公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开始。
见证:“他人的激励和自我激励同等重要”
李丽,37岁,会计
记得我第一次做饭是给男朋友吃,我满怀热情地买了青菜,西红柿和鸡蛋。绿红黄,看着就有食欲。当我充满期待地端上自己炒的菜,等着他的夸奖时,他说了一句:太油了!当时感觉很受打击。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没再进过厨房。直到女儿长到4岁,她爸爸经常按照菜谱给她做可口的饭菜,女儿还给爸爸的菜打分,不服输的劲头,让我又重新拾回兴趣。当女儿给我做的菜打分超过老公时,我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在网上跟大厨学习,研究菜谱。现在周末,我跟老公经常进行厨艺大PK。个人感觉,他人的激励和自我激励同等重要。
怎么办?专家的建议
■ 消除负罪感(让-克劳德·考夫曼,社会学家)
跟风美食热潮不是每个人的道德义务。如果你能从运动、音乐或者其他兴趣中得到满足感,那么就完全没有必要去发展烹饪的爱好。试着去缓解你的负罪感:可以尝试另外一种方式去取悦别人。
■ 尝试学习(杰拉尔·阿费尔多夫,精神病医生)
各种陌生的原材料会让人产生恐惧,所以要从最简单的开始。学习辨认各种常见的食物,一开始做饭时只用一种调料,并完全按照菜谱进行操作。比如学用鸡蛋做鸡蛋饼。
■ 敢于放手(凯瑟琳·奥迪波特,心理分析师)
乐趣是烹饪的关键。想要获得快乐就必须抛开食谱和规矩的束缚,彻底释放创造力。比如,可以去超市购买各种自己喜爱的原材料,记住千万不要理性分析。然后回家马上根据当时的灵感制作喜欢的菜肴,接着慢慢品尝。你会为自己的才能惊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