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如何思考》原文——
中国人让我们见识了人在思维上的迥然不同。中国是如此不同,她的历史和文明非常悠久,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这个巨人的成长和发展完全漠视西方的存在。哲学家弗朗索瓦·于连(FranCois Jullien)对此深有研究(著有《外面的思想》Penser d’un dehors),他十分肯定地认为:“‘非欧洲’国家只有中国,并且只可能是中国。”相对于我们的上帝、善与恶的对立和最高意志,中国人更倾向于谈论“恒常”“阴阳”和“气”。为什么我们想要理解中国人如何思考?这并非只是对一个被我们称为“本世纪之主宰国”的好奇,事实上,他人是自我之镜,我们可以确立自己的位置,并从中获得新的行动自由。
■ 他们用画书写
如果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我们不同,首先是因为他们不像我们那样书写。汉学家席里耶·贾瓦里(Cyrille Javary)解释:“我们的世界观是由我们对其加以阐释的语言构成的。”然而,当我们阅读那些聚在一起的本身无意义的字母时,中国人却在勾画符号。“我们不是在阅读汉字,我们是在辨认它。”席里耶·贾瓦里强调,“比如,表示‘屋顶’的汉字放在表示‘女人’的汉字上面就代表‘和平’(安)。但两个‘女人’在‘屋顶’下面时,就将不得安宁。当我们首先求助于左脑来掌管理智时,我们通过分解字母并重组意义来对一个词加以分析;而中国人只用右脑,也就是掌管情感的大脑来阅读。”其结果是,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对整个宇宙的分析可以从研究其基本元素开始,而中国人与此相反,“他们认为整体性是显而易见的,而线性的因果关系则是外国人的观点。”
■ 他们遵循自然循环
“与欧洲人不同,中国人并不试图去解释现实,而是去适应现实。”气功教授及教员埃尔文·勒马涅(Erwann Lemoigne)说,“这就是他们的思考基点——他们是去顺应事物的自然运转。”这一运转就像四季循环一样没有稳定的状态。因此他们没有“实体”或“同一性”这样的概念,而倾向于生命和事物在“阴”“阳”影响下的永恒变化,他们将其称之为“道”。
因此,说“白天/黑夜”,这仍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席里耶·贾瓦里指出:“对他们而言,只存在渐长(从春季起)或渐短(从秋季起)的白昼。”连历法本身都是遵循了“道”的法则。中国的新年是在1月中旬~2月中旬之间浮动,并在倒转之时稳定下来——此刻,生命之流不再朝下涌向树根,转而朝上涌向树枝,以使花芽开放。因而,虽然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但都遵守了恒定的并且十分明确的法则。
■ 他们是实用主义的
在长征期间,一位英国记者曾试图向毛泽东解释马克思主义是以真理为依据的,毛则反驳道“实践出真知”。中国人确信一切都是相对的,从而很少关注理论。他们首先会因一种可消除疑虑的实用主义而兴奋起来。
“我们想要一件东西的时候,我们会走过去并试图得到它。”埃尔文·勒马涅说:“一个中国人则倾向于后退,并在所觊觎的对象周围营造出一个空间,以使对象主动对其投怀送抱。”简而言之,中国人是大战略家,他们像下围棋一样,浸润于一种迂回的文化中,而不是像下国际象棋一样主动交锋。具体地说,和一个上海商人谈判绝对是件苦差事,那完全是典型的中国式。“他们很模糊。”年轻的公司经理阿尔蒂尔·扎索说:“他们很少说是或不是,这让他们说话时能伸能缩,一边仔细酝酿答复一边等待时机。过了一段时间,最终以我们放弃告终。这很管用,他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而且谁也没有丢面子。”
■ 他们好面子
确实,他们好面子,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动机。因为中国的环境,首先是要有效融入一个由儒家伦理建立的传统、习俗、礼仪织成的社会网络中。一个很说明问题的事实是,在中国,人们没有名,而只有“姓”,人们自我介绍的时候,首先出现的是姓氏。“如果说我们身处在‘原罪文化’中——上帝会探知我们的内心,那么,中国人则处在一种羞耻文化中。”席里耶·贾瓦里说。中国人在乎的首先是不要在他人面前丢脸。埃尔文·勒马涅说:“当我们为了生意邀请一个中国人去餐厅吃饭时,有一个错误是不能犯的,即拒绝他的回请。这会让他很没面子。”
在这点上,还有一个关键可以使人明白,为什么这个国家会取得令人惊异的经济上的飞速发展。这个曾发明火药和印刷术的“中央帝国”,当她看到从文艺复兴时期起,自己就不断受到欧洲“蛮人”的入侵,她感受到一种自恋式的创伤。“如今”,席里耶·贾瓦里分析,“他们正在世人面前‘找回’面子。”广告代理人让·马克昂斯证实:“新生中产阶级选取了一种保护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但中国人并不想成为美国人。他们只想变得现代,重新步入大国之列。”因此,中国人建立了一种“儒家社会主义”,并自称是本世纪最振奋人心的尝试。
破解三大汉字
席里耶·贾瓦里 Cyrille Javary
汉学家,《用来理解中国人的100词》(100 Mots pour comprendre les Chinois)一书作者,阿尔班·米歇尔(Albin Michel)出版社2008年出版。
1、心理
难以应付的是,这个表达是由“心”这个汉字构成的。中国人说这个器官本身并不产生任何东西,它只是让东西自行产生。它也是意识的象征,意识则由情感和理智共同构成。第二个汉字指的是事物的自然结构。因此对中国人而言,“心理”不是对心灵的谈话,而表示“心-精神”的自然组成,因为情绪是与器官联系在一起的。民间智慧用“急得肝疼”这一表达向我们说明了这个道理,中医则将其理论化了。
2、家
这个汉字是由表示“屋顶”的符号放在表示“猪”的符号上组成的。这一组合可能会显得很神秘,其实它有渊源,自远古时期起,半个猪头就是献给先祖的微薄祭品。因此,这个字表示所有人祭祀一位共同的祖先。在这点上,我们要与西方的“家”的意义区别开:这不再是联结生者之间的纽带,而是联系几代人的纽带。它涉及的首先是社会结构。另外,这个汉字还用来指某个职业群体:“家”和“经济学”连在一起就成了“经济学家”。
3、自由
它是中国在19世纪与西方接触后创造的,这对中国而言可能显得极富异国味道。因为对一个西方人而言,自由是一个普世概念,我们通过它来确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中国,与他人的关系则是通过习俗来确定的。正因此,这个组合是由鼻子所指的“自己”(当中国人指自己时,会把手指放在鼻子上,我们则放在胸膛上)和表“缘由”的汉字构成。自由意味着:那些起源于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不是由法律决定的!
霍大同:“我们不愿吐露心事”
采访:Isabelle Taubes(本刊略有删节)
霍大同,中国精神分析的先锋。1956年生于一个中国教师家庭,1986年赴巴黎求学。1987~1992年跟随米歇尔·居伊巴尔(Michel Guibal)学习精神分析。1996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办中国首家精神分析诊所。2008年出版《沙发上的中国》(La Chine sur le divan)一书。
同很多中国人一样,我的无意识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我的生活同时汲取了农业中国的传统价值,以及来自西方的价值观……20世纪70年代末,我的朋友戴思杰给我一本在香港出版的简译本《梦的解析》,这让我知道了弗洛伊德,然后是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他对中国思想有非常精准的认识——我有种直觉,拉康会解决我当时存在的问题……为了让他对我这样一个学历史的穷学生感兴趣,我依照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浅薄了解,分析了我朋友的梦。我可能造成了巨大浪费——我是1986年11月到达巴黎的,之后,我才懊恼地得知拉康去世好几年了,而我还给他带了两尊小佛像!
戴思杰给了我一个拉康学生米歇尔·居伊巴尔的地址,这个人也非常了解中国文化。5年里,我每周会有3次出入他的工作室。一开始,他还听不懂我说的法语。但我一直说一直说,直到我触及一个关键词,米歇尔·居伊巴尔会让我把这个词用中文写下来。“重要的是说,不管说了什么!”——我真正实践了拉康的这一思想。
完成学业后,我回到中国,开创了国内第一家精神分析诊所。我选择成都的一个乡村环境,正是在那里,传统和西化之间的冲突是最激烈的——我的一半亲戚都是农民。
乡下夫妻对独生子女政策的反应很激烈。性关系首先是为了生育,而不是获得愉悦。
另外,大量令西方人惊恐的恋父恋母现象,在我们看来却是很自然的。中国的孩子睡在父母中间,而父母却可以毫不拘束地做爱。这在你们那里是不可想象的!
6年前,四川大学就已开设心理学课程,但吸引学生学习精神分析仍困难重重,学时很长,花费很高,也难以谋得一份很赚钱的工作。问诊费少得可怜,感觉有点像起步阶段的弗洛伊德。我的大部分同事都不理解我,他们认为这是一门无用的西方学科。
而且,中国人不太愿意吐露心事,我的一个亲戚在讲心里话时总觉得被人偷听。另外,为了应对中国人的心理特殊性,我放弃了扶手椅或长沙发的传统布置,而改用两把椅子,病人的椅子可以平躺。在中国,精神分析就像一株嫩芽,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成长和开花结果。
观点:“西方人理解中国人很困难”
采访:王小屋
彭凯平,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kerley)心理学终身教授,文化与认知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及文化心理学,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华人心理学家。
■ 《心理月刊》:您认为这篇文章对中国人的理解全面吗?
彭凯平:它非常有趣。它的优点就是写得非常生动。基本上,都是从外在的现象谈,也都从个人的角度、用个人的语气,比如一个在中国做生意的法国人,去谈他们理解的中国。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中国文化的一些点,他们都抓到了。对于外国人来说,能够理解中国人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必须要说的是,它不够深,没有实证,缺好多东西。
■ 您觉得这样的解读,能够帮助西方人比较准确地理解中国人吗?
不能!我们说文化的差异时,其实既有外在文化的差异,也有内在文化的差异。外在的差异,是你可以说得出来的,比如你的道德观、你的生死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伦理等;还有一种心理文化,是内在的、深刻的和丰富的,也是最难理解和表达的。
从这篇文章看,只说出了第一种,就是外在的、现象的差异,而且是循环论证的,很难谈得上科学性。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刻板成见。你说中国人是实用主义的,那么外国人不实用主义吗?一样!你说中国人好面子,其实外国人也是很好面子的。但这也是跨文化交流的价值——他从他的角度、你从你的角度进行对话,我们也可以据此了解:啊,原来他们是这么看我们的。
我们中国人求变,见贤思齐,改善自我,有容乃大,追求和谐,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优点,但西方人很难认识到,他们特别容易用不变的恒定的眼光看我们。也许所有中国人都应该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更有力度地去传播我们的文化,让世界认识我们。
4位中国读者的观点
我们把这篇文章发给十余位中国读者看。“很有趣。原来外国人是这样看待我们的。”这是他们当中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可以看出,法国人在努力理解一种与他们完全不同的文化和文明,也很友好;但他们对我们的总结,又让我们觉得似是而非。
■ “我觉得它的内容不靠谱”
宋润亚,35岁,培训讲师,居深圳
初看几个标题,我觉得这些老外真不错,总结得挺准的,但是再细看内容解释,就发现不靠谱了。老外思维真怪,比如“用画书写”,中国字确有“象形、形声、会意、指事”等特点,但他们从中国字的写法就得出中国人只用右脑,只用情感阅读,就过于简单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老外想理解中国人恐怕难于上青天。网上曾流传过一份“汉语托福”试题,能考死老外——真应该让他们来做做。
■ “又从一个新角度知道了洋人怎么看中国” Kane Gao,25岁,外企职员,居北京
中国人自己看自己也有N多不同的想法,看一篇外国人写中国人的文章,很有意思,又从一个新角度知道了洋人怎么看中国人。这篇文章主要探讨的应该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但是它在道家和儒家之间游移,忽略了其他深植于中国人精神中的哲学思想,对目前的中国也避而不谈,他们看我们还是有点不能与时俱进……
■ “孩子在的时候夫妻还做爱?” 韦红松,35岁,外资公司投资与业务拓展部经理,居上海
最后的采访让我惊讶,孩子在的时候夫妻还做爱?可能我不了解成都的农村。另外,他们说的中国崛起之心态不是为了当美国,而是找到历史上我们的“面子”,我是蛮认同的。
■ “谈得太表面了” 李焰,37岁,教师,居四川简阳
你对这篇以老外看中国的文章评价如何?——有些地方说的还挺好.但谈得太表面了。
哪些地方是让你觉得惊异的?——“他们遵循自然循环”这个观点。
哪些地方是让你觉得是可笑的?——他们解读中国汉字的意义:“表示‘屋顶’的汉字放在表示‘女人’的汉字上面就代表‘和平’(安)。但两个‘女人’在‘屋顶’下面时,就将不得安宁。”
哪些地方又是让你不舒服的?——他们说我们是实用主义的+他们说我们是好面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