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土地疗伤的机会
一望无际的土地,成片整齐划一的粮食作物……我们都见过车窗外这熟悉的风景。可是,当参加秋收体验的人们,来到河北于堤村御驾堤农业合作社的大田里,看到的情形却是:左一垄茄子,右一垄辣椒,这片是萝卜田,过去又是片油麦地,高高的玉米像卫兵排成方阵,南瓜藤与杂草一起盘踞,还有大面积土地上只有茂密的草丛。
“这可不是一般的野草,它叫油莎豆。”举办这次活动的“采蝶环科”公司总经理吴昇旭告诉我们,油莎豆是一种极好的改良沙化土地的作物,为阿拉善盟沙漠治理立下过汗马功劳,还可以榨出美味的油汁。行走在“八卦田”间更有趣味,也有利于生物的多样性。吴昇旭骄傲地指着田里飞来飞去的蜻蜓、蝴蝶让我们看,又让我们去看旁边的田。果然,几排小杨树那边的田里就静悄悄,没看见这些小生物的踪迹。原来,旁边的田施用了除草剂和杀虫剂。一位年长的组员感叹道,他们这是在伤害土地。
“为了丰收而使用化肥农药,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农民的习惯。可是,化肥农药不仅对人身体不好,还会导致地力逐年减少,土壤酸化、沙化、失去生命力——你抓起一把土,它松松的、硬硬的;而富有灵性、生命力的土壤应该是松软的,里面有空气的,抓紧再放手,它又能舒展开来。”农庄的顾问释常持法师显得忧心忡忡,“过去于堤村非常漂亮,有河有堤,但是现在水源缺乏,村民吃的地下水都在400多米深处,土地沙化非常严重。再不让土地休息,地力就会被榨干,变成一块块沙土。现在全国很多地方土地都酸化了,面临完全失去生命力、长不出作物的境地。”
就像人生病后需要调养,土地要变得有生气也需要恢复的过程。在国际有机农业的通行标准中,化学耕种的土壤至少要经过3~5年无毒无害的恢复期。希望种植有机食品的御驾堤现在其实也在休耕期。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们也在学习、探索。除了每天观察作物生长,记录天气、耕种方法,更重要的是帮助土地更快更好地复原。他们采取的是“生态新科技”的方式。他们与富士康河北分厂签订了协议,帮助他们处理厨余垃圾。每天50吨厨余垃圾,经过粉碎、过滤处理后,加入EM(有效微生物群/EffectiVe Microorganisms)发酵,一天后就可以变成5吨充满活性的初级堆肥,可用于土壤改造或植物栽培。
自己田里不用农药化肥,但是旁边农民使用也会有影响。于是他们在自己的500亩地周围种上树木隔离带。常持法师说:“我们与周边农民做了很多工作,教他们有机种植法,也付给他们一定费用,请他们少用农药化肥。农民短期内收入可能会少点,但是只要可以看到希望,他们也愿意接受我们的协助。”
接触自然,回归本原
上午听了农禅、书法、笔迹心理学的讲座,下午的采摘活动更让人们兴奋。
吴昇旭告诉我们,采蝶乐和书院除了传递农禅、自然农耕、有机饮食、养生保健及民俗文化等生活知识,还会邀请大家直接下到大田去劳动、采摘,探索和感受生活。他说:“消费者需要先直接体验。”
一到田里,气氛立刻热闹起来。不论是久违土地的人,还是年过半百的常持法师、吴昇旭,都像孩子一样欣喜地忙碌。大家一边比较着谁的成果最丰硕,一边传递着经验。
中学生晓晓,给我看她拔的大萝卜:“以前吃水果蔬菜,从来没想过它是树上结的,还是地里长的。如果能看着它自己慢慢长大,肯定更有意思!”
王明华兴致勃勃地与大家分享劳动经验。辞去金融业的工作来这里前,她完全不懂耕种:“以前压力大时我会去K歌、泡吧排遣烦恼,但现在我是人累心不累,心很静。土地的勃勃生机,让我也变得很有生气。和自然接触,就莫名地开心,就愿意做很多事情。”问她提到的“彩蝶生态园”是哪里,她嘿嘿一乐:“这是我们对这片土地的爱称。”
负责联络大家的义工樊星,前后去过农庄十几次。对于在东北农村长大的她,这是一种回归本原的方式。她说:“小时候帮家里种地是为了生存,很苦很累很无奈。那么努力读书,就是为了离开这个地方。但是离开多年以后……我虽然在北京有自己的房子,但总觉得钢筋水泥的城市不是我的家,觉得家应该在山林里。现在偶尔回到土地,反而非常愉悦。大家一起挖地瓜、拔萝卜、做饭,这过程非常放松,就像排毒一样。”
土地真的很神奇!
在这儿,我们听得最多的是对土地的感恩。“4月份来播种的时候,这里还只是一片面临沙漠化的黄土。如今看着土地上结出的果实,真是满心欢喜,感慨大自然的伟大!土地给予我们的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吴昇旭对未来充满希望:“现在才休耕一年,蜻蜓、蝴蝶、蝉都已经来了,等到瓢虫、萤火虫来了,等蚯蚓来了,这片土地就真的活起来了!”
“村民们也都说很神奇:没用农药化肥的地能长得这么好。”王明华补充道,“我们也学习与植物交流,播种时都很用心地边种边与它们说话,果然……土地真的很神奇!去做了才知道:土地赐予我们的太多了。要珍惜。”
这样的一份心情,或许和《新世纪农耕》的作者鲍伯·肯那德相似吧。他说:“植物以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生长情形,向我们沟通。我们应该以照顾自己孩子的心情,来照顾我们的作物。”
“心存自然,生活就不会僵硬。”
释常持,御驾堤农业合作社顾问。修习禅宗30年,提出“科技农禅”学说。
■ 《心理月刊》:您何这么关注、推动生态农业?
释常持:禅与农耕密不可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正是禅宗主流精神。农禅理念主张“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协调自然、超越自然”,与“有机农法”、“自然农法”的“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将土壤中的自然力量充分发挥出来”不谋而合。
■ 农禅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它会平和你的心,让你不会那么急躁。所谓禅,就是一种“静力”。有静力就会有所得;有静力才能体会世间万物的相生相克。
这种农耕生活,我实践过一年。1983年,我自己种菜和果树,专心看书、修行,生活过得很充实,很清静,觉照力也变得很强。现在,我有时还会用7~10天去这样做,让自己这样静下来。
■ 这样的方式,普通现代人可以实践吗?
可以,周一至周五工商社会生活,周末回归到农禅生活。我们的采蝶乐和书院设计了周末农禅课程,教二十四节气、养生、农业的良性循环运作,等等。这些老祖宗留下的智慧,都是本来就如实存在、俱足圆满的常识经验。只是现代工商业社会的要求,让我们忽略了顺应自然的生存法则。
■ 顺应自然,就会带给我们“俱足圆满”?
是啊。假如有一天发生大灾难,比如地震,你怎样生活?如果了解二十四节气、农耕常识,你翻过一座山就还能生活;了解天地变化,无论什么环境你都能适应;懂得从大自然中获取生存的能量,不管天地怎么变化,我们都能安享自在地生活。
我常说,我是天下最富有的人——我拥有整个天地,怎么不富有?
有人把禅叫作企业禅、生活禅,其实农禅更贴切:人一定要回复到真正与大自然融洽地对接,因为我们必须在天地间生活。
■ 可是城市生活与自然隔离非常严重,而且城市人哪里有地?如何实践农禅?
公园的地不是大家的吗?想种东西,可以去认养;或者周末来这里体验。
还可以采用辅助工具。比如在房间摆一些盆栽、植物,改变磁场;画山水画,或在家挂山水画;像瑜伽一样,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冥想,想象太阳出来了,大地生机洋溢……让心理空间可以在农禅的灵性里熏修。心存自然,整个生活就不会那么僵硬。
■ 耕种毕竟是辛苦的,尤其对城里人来说。
是的。但是,如果你掌握了农禅的精神,它就会让你找到真正的快乐。我们常说“知足常乐”,如何知足?农禅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自己原本俱足圆满,就会知足。农禅的快乐,其实是很单纯的。
■ 参加“采蝶生态园”免费体验活动,可联系善华:13363604656。
■ 农庄还提供“土地认养”项目。1500元认养一亩地。
可以:亲自种植;免费收获田里生长的农作物(可以现场采摘,也可以邮递上门);参加采蝶乐和书院的各种课程(每月两次讲学活动)。
阅读推荐:《一根稻草的革命》
作者:福冈正信
译者:樊建明、荣胜
北京大学出版社
定价:27.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