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90后,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另一种人”。
他们是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网络之于他们就像水之于鱼。在“水”中,他们与世界各地不同年龄身份的人自如沟通,斑斓交织的世界就这样呈现在他们眼前。他们对这个世界似乎很开放,同时充满质疑;似乎无所不知,同时更加迷茫。
他们是中国2.0版独生子女,仍是承载几代人希望、家人目光自动追踪的焦点,但父母提供的生活环境更为优越,教育方式也更国际化。
他们仍在标准划一的教育体制下生存,却极其崇尚独特个性,说着老师家长听不懂的火星文;他们敢于向世界展示自己,同时又很宅很自我;他们有自己的小圈子,有秘密、独特的圈子规则。
他们对成人世界了解很多,但是成人对于他们的评价却是“非主流”——搞不懂。他们真的是我们看到的那个样子吗?
虽然他们自己似乎并不在意,但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新生代,他们身上的独特品质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他们会怎样影响我们的未来?
让我们从90后的几个样本开始。
身体:我真的可以自己做主吗?
李贺 16岁 生于1994年
李贺从初三刚开始,陷入了一场“横扫千军”的恋爱。在感觉自己和女友感情非常美好和炙热的时候,竟然知道女友和别的男生发生了身体上的关系。
我整整4天没有睡觉,想弄明白这件事情。结果可想而知,考试成绩很差。那个寒假,我很努力地学习,同时,在不同的学习班,认识了很多女孩,大概能有8个。她们都很漂亮,我分别和她们每一个都发生了关系,当时都是自愿的。我心里隐隐觉得这样可以报复自己很爱的那个女生。所以说,我的第一次应该算是同时给了好几个人吧!这样说好像有点流氓,但事实就是这样。那些女孩有些也是刚和男朋友吹了,和我相似,就和我特有共同语言;有的可能因为我一些时候的表现很独特,于是主动投怀送抱。我当时真的是来者不拒,现在真的是愧疚。
我那段时间,每天在书包里都装有安全套。我感觉在这件事情上学校教我的知识足够用了,但心理上的惶恐是没法解决的。好像身体虽然是我自己的,但我还真不是完全能自己做主。也许身体越自由,精神压力越大。
你问我“性自由”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我清楚地知道,我们这个人群不可能很正确地处理这些来自外界的信息,好东西坏东西都会接受,不良的信息慢慢会占上风。
比如,我们班很多男生都会在班里肆无忌惮地讲荤段子,他们把这种成人幽默当成一种很普通的幽默。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过性行为,但是我觉得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东西到底适不适合这个年龄大肆张扬地去说。我觉得不适合。
这件事带来的好处是,我慢慢觉得自己应该重新树立一个目标,慢慢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不再沉迷于这件事。将来,我可能会选一种真正负责任的性关系,就是在我能负起责任的时候,我会拥有自己的女友。
10年后对社会的影响?如果你指性的方面,我觉得我们可能会带给社会一种更大的精神上的自由,但是也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我说不清楚……很复杂!
学习:无法让人享受到活着的乐趣!
常泽 20岁 生于1990年
我代表不了90后,谁也代表不了谁。我是一个非典型90后,很少上网,喜欢手里转两核桃,还喜欢到澡堂搓澡……
中国教育?挺差劲的,非常压抑人性,太死板了。我不喜欢学校,老师老管着我,好多规矩:早操、校服、定点上学、早起……我看中国教育没问题,是独生子的问题,家里宠着,学校管着,一到学校就受不了。
考试?太不全面了,没有一点变通的题。都学成傻子了,思维特别死。我觉得人不能有定式,这个世界是由有创造力的人带动的,如果所有的人只有一个想法,社会就不能发展了。
我自己基本上一边学一边不学。我不仅要学习,还要享受我的生活,我要跳舞、弹琴、看书、练拳击、打桌球……考大学没那么重要。考上高中后,我先是被分进了重点班。太可怕了,这个班的孩子除了学习,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知道。我把自己从重点班退到了普通班,带着班里的孩子一起玩。高考,不就是400多分嘛!我不能为了这400多分,把什么都搭进去!
那些学习好的孩子太不成熟了,话不会说,事不会做,心智还没怎么开发呢!特别自私,一点都不知道享受活着的乐趣。什么是活着的乐趣?就是生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其实那些成绩好的孩子也想这些事,只是他们的虚荣心在作怪,周围人都夸你学习好,是最厉害的,你自己也就不愿意比别人差了。
我周围的学生分三类:1、混上大学的。2、考上大学的。3、没上大学的。我就属于混上大学的。如果只学习,实在太没意思了。高中玩了2年多,有一天,忽然想,还是应该考大学,就收心学习,经过两个多月努力,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很多人都替我遗憾,觉得我早点醒悟,肯定可以上清华北大。我不这样看,那还有什么活着的乐趣呢?
我发现,长这么大,我一直不喜欢标准答案,我需要指导,但不是老师,而是理想中的自己。
10年后对社会的影响?可能没什么影响,我们是被社会抛弃的一代,因为我们之后,教育改革,开始实行学分制,我们这一年的老师为了自己的发展,都去看改革以后的书,对我们随便教教就可以了。
爱情:一张明确的时刻表
张箐 17岁 生于1993年
我父母在我3岁的时候就离婚了,听说当时妈妈不要我,爸爸就把我要下来了。我继母说我有恋父情结,其实爸爸工作很忙,几乎没时间管我,但我在心理上非常感激他,感激他收留了我。
到高中,学校要选出5个人参加奥林匹克化学竞赛,我被选上了,其中有一个男生总是帮我,并且很关心我,让我有一种被爱的感觉。高一那年的11月,第一次拉手。12月,圣诞节他送给我一条项链。次年1月,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人生远足”,同学中很多都是一对一对的,我们也巩固了关系。2月,一起看电影。3月,爸爸看到一个留学的广告,决定让我去美国一年。4月,通过考试,才告诉他这件事,他气坏了,我总是安慰他。有一次,很晚了,我出去见他,他抱着我吻我,我很强烈地回应他。5月末的一天,他说他父母周末出去,让我去他家,我已经知道他想做什么。我让他买避孕套,而且我让他买好之后给我看过,确定了才去他家。8月,我去美国,到美国19天后,我就感觉到了男朋友的冷淡,我提出了分手。这些情感的事情,我很理智。就算我们感情再好,我也会有自己的选择,因为我喜欢挑战,我也选择对我以后会更好的事情去做。
10年后对社会的影响?我不知道,我会影响什么,但是,我觉得在情感方面,我比我的继母都理智。好像没人告诉我怎样才算好好长大,但是我碰到的一切事情都迫使我早熟。
网络:那是我实现梦想的场所!
杨帆 19岁 生于1991年
我还算一个正常人,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90后”。现在上大学了,变成一个更正常的人了。
我初中的时候成绩很好,考试总是第一。上高中以后,组织了一个打比赛(电子竞技世界大赛,简称EOG)的5人队伍,心思用在这上面特别多,成绩被耽搁了。
很多人误会我们是有网瘾,其实是两码事。电子竞技在国外是一项很正式的体育比赛,职业选手都很有前途,有很高的收入。比如在韩国,总统都在玩这个,但是在中国,被算作是玩物丧志。我原本有成为职业选手的想法的,但这也许只能成为一个实现不了的梦想。网瘾是没日没夜在网上玩,没有现实生活感。我们是要拼命练习,很苦的,比学习还要苦一些。这就和做其他事情一样,要下工夫,打得很累很累,想要放弃……但是总有一些梦想、信念,想拿世界第一。一方面可以拿到奖金,另一方面代表中国,有一种荣誉感。
当前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我高中打工时发现的——我们花很多时间学习没用的东西,和社会脱节,这是很大的浪费。有用的却没有好好学。比如说语文,对学会说话、写文章是有用的,但是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分析课文的中心思想了。英语有点用,其他都用不上。
10年后对中国的影响?审美观吧!从打扮上,可能我们会影响社会很多。我们也很冲动,有活力,愿意彰显个性。
将来:在英国BBC做一个节目主持人
潇潇 12岁 生于1998年
我的优点是脾气好,缺点是特鲁莽。
我现在学习负担挺重的,作业虽然不多,但是老师整天说我们上初中的事情,特别担心我们上不了一个好初中。还说我们这一代笨死了,就因为上数学课的时候,有一道题全班都不会做,全军覆没。考试就更别提了,那些出题的老师总是拐弯考我们,他们就是想让我们答不上来。我发现自己对于上学的态度很矛盾,想到可以和同学一起玩得很高兴,就特别愿意去学校,如果考试成绩很糟就不愿意去了。
我现在很用功学法语,将来想去法国上学,听我妈说,外国的教育和中国不同。如果我去了法国,会比现在好很多。我在学校飞快做作业,因为回家妈妈让我看很多电影。我现在比较迷黑泽明,看黑泽明的电影比学习有意思,有意思多了!尤其是《七武士》,拍得特别细致,里面人物的性格让我想了好半天。
10年后对中国的影响?我10年后想在法国教中文或者去英国当BBC节目主持人,如果这些梦想实现了,对中国还是会有一点点影响吧!
陈丹青说:“自己在韩寒这个年纪时,对国家和社会的认识到不了这么深刻的程度。”并不是他没有这个智慧,而是他不能穿越时代。
每个人出生的那一刻,就带上了这个时代给他们造就的品质和技能,在时代的潮汐中长大后,他们用时代赋予的特质,去影响这个社会,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我给教育提建议
我们做了一个对90后的小范围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孩子对教育体制存在严重不满。我们又举办了一个90后座谈会,几位身在其中的90后在这里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摄影:罗熠
■ “把学习规划到生活中去。”
周文佳:14岁,未来自由撰稿人。
天天考试、回家、上学,太枯燥了。慢慢,就感觉特累。我们学校的选修课,从初一开始就越来越少,到初三就根本没有了。英语老师看见我们下课写小说,就把我骂了一顿,说我们写这些没用,有空多去学点“有用”的东西。我们长大了不是要考试的,是要去做的。学习不要只是为了应试,要生活化。把它规划到生活中去,要能应用到生活中去。
■ “我想多学点东西。”
王心怡:13岁,未来企业家。
前段很火的《杜拉拉升职记》,看完以后我的感觉是,人的学识跟经历、能力更有关系,学历不一定主导人生。我就是想多学点东西。可是在学校,有时候我真的会觉得没东西可学。
■ “把那些没有用的东西剔除。”
邝瑞元:17岁,未来金融家。
“是读高中好,还是职高好?”我们同学几个常常坐一块儿就聊这个。我们初中学的已经是高中的知识,上了高中就学那些没有用的东西。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就想把那些没有用的东西剔除,就学自己以后有用的。把学习密度适当降一降,不要再压了。
■ “副科也是重要的。”
好好:13岁,未来服装设计师。
我喜欢画画,但是因为学习太差给磨灭了……现在学习压力真是挺大的。我本身并不觉得分数特别重要,问题是,我们学校采用班级流动制,成绩不好就得流动到别的班去,我就特别受不了这个。我觉得,不应该分主副科。每个学科都是重要的,不应该因为要学英语语文,就把其他的爱好都磨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