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年前的意大利帕多瓦小城,有个“宅男”,他一生中的30年都在秤盘上度过!他几乎是把自己“系”在房子里,工作台、椅子、床——家里这一切都通过绳索与房顶上的天平装置相连接。他孜孜不倦地记录着自己体重的点滴变化:从进食的食物重量,到排泄的废物重量,甚至到房事的消耗量。最后他得出一个惊人的事实:人们吃的食物里,仅有一小部分通过大小便排泄,比如一个人吃了8磅的食物,其中5磅是蒸发掉的。他后来把关于身体功能的实验结果发表在《静态医学医疗术》里,这本书至今被奉为经典。作者叫圣多里奥,帕多瓦的名医。
假如圣多里奥穿越来到今天,就是个“极品宅男”了——不仅宅,还宅出了作品,宅出了名堂。相对而言,大众版的宅男宅女,多安于传递乖乖女、安分男的传统美德,不讲究发明创造。虽说“极品”是大众版的升级版(就V1.0和V1.5的区别),他们依然只能依靠一己的力量,比如窝在家里看片看成了编剧的、煮饭煮成了美食博主的,等等。现在,宅男宅女V2.0正式发布——“御宅族”来了!
有一件为之疯狂的小事
关于“御宅族”,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在2006年报告里写到:他们“执着于某种人或事物,以甚为极端的方式,把时间与金钱集中消耗在该对象上。对该对象拥有丰富的知识与创造力,并且会从事散播信息与创作活动。”御宅族的6大心理动因是搜集、获取同感、自己主导,归属、表现和创作。当然,全部欲望都归因于1件让我们疯狂的小事。
有一种差异性创造力
这些小事有一个共同点:未来感和个性化。传统的自由主义认为,机械化和标准化的经济制造模式只能抹杀个性和差异性。事实上,人类不可磨灭的创造性就在于 “人类事实上是制造差异的机器,并且以差异来突出自我”,法国学者让-皮埃尔·瓦尼耶如是说。
有一个热情共享的小群体
也许核心成员只有百余人,可小众抱成团,并不会孤单。《小趋势》作者马克·佩恩这样描绘今天的社会群体形态:“社会不再是一个大熔炉,而是被分成了一个个有着不同喜好和生活方式的群体。那些人数不多却充满活力的新群体,正在对个人生活、甚至社会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在这股新势力中,有无数个生动的名字:李岩、Cean、梁良、“亡灵”、唐糖……他们在做的事情你一定也想过,开始过。看完他们的故事,你会发现,这些你正在进行或已然结束的小事,有着一个不可思议的可能性。
“他从小就喜欢狗,在东北老家的时候不让养,到北京一上大学自由了,开始养狗。后投身到国内的大型犬展参加比赛,越玩越专业。犬舍开在通州的一栋二层小楼里,十几只全是神形兼优的纯种雪纳瑞,每年繁殖培育、比赛管理等的收支刚好持平。李岩说,纯种狗的培育是一个很专业、系统的行业,传统源自英国、美国,在中国刚起步10年左右的时间。”
李岩 ,服装设计师,唐马犬舍的主理人。
“我养过很多品种的狗,最后选择雪纳瑞,是喜欢它的性格。它个子挺小,但个性刚强,从不害怕比它大的狗,特有范儿。”他甚至为了它们,2009年辞去某品牌的设计师,和朋友开起服装店,“现在虽然没什么钱,但是时间是我自己的”,他一脸的满足,“我可以想看它们就去看它们。”
因为做服装,李岩常去广州出差,出差都会跟养纯种雪纳瑞的狗友聚会,他们有自己的俱乐部。
“我们这个圈就跟娱乐圈一样,狗一旦变成明星,备受瞩目。但是要培养出一只赛犬明星,你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时间和精力。你要从小给它上课,教它礼仪、动作,每天和它交流,甚至比跟孩子还难。当你牵着它上台,你俩是一对组合,需要配合默契。真的,养好一只狗都这么难,所以我们这个圈子里丁克族特别多。”
“狗与狗之间的关系,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通的。就像刚才六六和大头打架。六六不希望大头靠近我,因为他不希望我有多余的爱给大头,不过它容忍小狗妹妹趴在我怀里。他不能忍受和他同等级别的力量,但是它可以包容比他弱小的。其实狗身上很多道理在人身上也一样,包括爱情、事业、人际关系等等。我自己遇到一件事,就常常会反过来用狗的思维方式去想,有时候简单得多,有时候复杂得多。”
“她最爱说的两句话就是,“因为我们是有爱的!”和“那感觉真的很好”。两年前Cean看《好汉两个半》,一直等不到人人网的字幕发布,她就在版主的建议下试着自己翻译字幕。译过的片子不可计数。她的论坛从2004年创立到现在,译过5000集美剧、300部电影、200部左右的纪录片、不知道多少场的颁奖典礼。所有字幕都在论坛上自由共享,分文不取。”
Cean ,出版社英文编辑,YYETS人人网论坛字幕组元老级翻译。
“我没有周末。除了工作,所有的时间都在做字幕。可以想象吗?晚上熬夜很正常,我们是爱美剧、爱英语的,没人抱怨。大家是一个团队,翻译、时间轴、特效……要赶在一个时间段里分工协作出来。常常一连8小时坐在电脑前打字幕,腰、肩、手腕打到疼!但也不会有人去算这个时间如果拿去做有偿翻译,能赚多少钱。”
“不为了什么,就为了内心的快乐。”
“我们的组长梁良,他感染到我们所有人。他要用‘美剧’的精神拍出我们自己的原创剧。他说的很少,一直在做,是一个坚持梦想的人。我们的QQ群里很热闹,一个词、一句话的翻译随便就能讨论1小时。《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Shaodo),现在所有论坛、官网都在用,翻得很有喜感吧?是我们在线讨论时一个小翻翻提出来的。比如我很喜欢《实习医生格蕾》,是我把它带到中国来的,它的字幕是我做的,那种感觉真的很好!花钱都买不到的快乐,因为你和这部剧就有了关系。”
“本名刘骁骅,“亡灵”是跑酷圈里给他的绰号。接触跑酷,是看电影《十三区》。他本来就玩极限运动,经朋友一建议,他就自己琢磨上了。”
亡灵 ,极限运动赛事策划,北京Freesky跑酷社团团长。
“我们几个朋友,在2007年初建立了北京的跑酷社。跑酷最早源于法国,用最快的速度穿越障碍物。当时国内还没有专业玩家,光看视频学不会,所有的动作都要自己一点点摸索。我琢磨时间最长的一个动作,叫360度墙面转体,就是以手为支点,人像钟表指针一样在墙上转一圈,落回原地。两个月。开始以为是要用力往墙上撞,靠离心力把自己贴在墙上,没少摔跟头。做不到的时候也很烦。后来慢慢找到感觉,练会了,很高兴。然后能教给朋友,和大家分享,很有成就感。”
对于“城市猴子”跑酷族来说,城市里的房子、车、栏杆……一切硬体结构都可以拿来练跑酷,当然,在主人许可的情况下。当然,上帝也有走神的时候,杰瑞调戏汤米的猫鼠游戏,就在跑酷族的生活中上演。刚开始玩,亡灵翻得最多的,是他家小区里的围墙。
“被警察逮、被保安追,经常的。我回家,跳墙回去,两分钟;绕墙走回去,5分钟。所以我就喜欢跳回去。有一回被小区保安撞见,他在墙那边吼我,我跟他开玩笑,让他过来。他真翻上墙了,他还没着地呢,我又跳他那边去了。哈哈,跟他来回来去三四次,挺逗的。”
跑酷对生活有改变吗?“对性格多少有一点改变,更有坚韧向上、拼的精神。跑酷是通过训练,提高自己翻越障碍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工作、生活中也是要有的。长期练跑酷的人会形成这样一个性格,遇到什么难题,第一反应是绝不轻言放弃,而是想办法解决。如果放弃,你就连机会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