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人物:绿色生态实践者

  环境危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在咫尺地直接影响我们,几乎所有人都觉察到了:在我们的欲望、生活方式与我们的环境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而这种觉察,正是化解环境危机的根本——“心对了,我们的环境就对了!”这是云南山人乐队主唱瞿子寒对他们音乐的解释。而这也正是我们要说的:我们的内心生态,与我们的环境生态,息息相关。

  我们为此推出了“绿手帕”运动——它是一个象征,代表着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生态意识与自然的觉醒和联结,它也传递出我们对于每一个人都可以行动起来的希望。那被抹去的自然之绿和我们心间的希望之绿,定会重披大地。

  第一届“绿手帕”人物:李冰冰、吴昌华、刘佩琪、廖晓义、汪永晨、MINIPOINT、施慧、赵中、蔡宏、彭小军——他们是内心生态和环境生态的意见领袖、实践者、创意者,影响着和改变着环境和人心的面貌今后的每年6月,“绿手帕”都会像旗帜一样飘扬着——飘进每个人的内心,让我们成为自己的“绿手帕”主人。

  1、李冰冰:把环保转化成大众语言

  入选理由:

  演员之外,她另一个响亮的名头是“中国的环保名片”。关注环保近十年,她做的事很多:以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全球大使身份,在哥本哈根主持“熄灯一小时”活动;“百万森林”项目亚太区推广大使,与布莱尔携手投身中国西北地区的绿化……作为大众明星,她把环保这个看似高深的话题,转化成老百姓能够理解的语言。

  寄语“绿手帕”:

  绿手帕传递绿色希望,传承绿色信仰,让我们一起有责任地生活!

绿色生态实践者-1-2-蓝色泪滴形状绒毛玩偶“...

  2、MIMIPONG:展示地球最悲伤的地方

  入选理由:

  新加坡艺术家MIMIPONG制作的系列蓝色泪滴形状绒毛玩偶“泪滴娃娃”,一推出便获得了国内外文艺青年的关注和喜爱。每颗“泪滴娃娃”有不同的表情,并缝上空白的布面标签,让人们书写不同的心情,对生命的感怀和理解,温柔拥抱地球。

  2010年4月9日至5月8日,MIMIPONG首次带着“泪滴娃娃”来到内地,在深圳举行名为“地球泪滴”的巡回展览,与观众一起分享地球泪滴的故事。在深圳的展览时间,恰逢西南大旱,于是她特地在“泪珠娃娃”的标签上写下有关干旱地球的故事。“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呼吁大家睁开眼睛关注旱灾,因为我们对于地球的伤害已经得到了报复。”

  在MIMIPONG手中,艺术不是阳春白雪和孤芳自赏,“它总是反应一个社会情绪、斗争以及重大突破。探讨社会价值的艺术家同样在环境保护运动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因为我们对于环保的态度同样感染着我们身处的文化。”借助“泪滴娃娃”表达的环保故事感染了不少年轻人,也实现了MIMIPONG为环保尽心力的愿望。

  MIMIPONG的第一组作品叫做“一只名叫渴望的流浪猫”(a street cat called desire),由一系列手工制作的毛绒猫组成,原型是新加坡街上经常能看到的流浪猫,她在上面标注了它被发现的地点。她希望通过这组作品表达流浪猫所处的困境,并在此过程中筹集资金帮助它们。接着创作的“叹息娃娃”系列承载了更丰富的内涵。这些娃娃身上都有一个标签,写着一个特别的故事,涉及了多种多样的主题——关系个人情感和人生历程的,政治、哲学和关乎环境的。而在深圳的这次“地球上最悲伤的地方”的展览,是MIMIPONG眼中第一次完整意义上涉猎环保主题。它将视角集中在了我们所生活的星球,不仅仅试图安慰受伤痛的心灵,也激励着每一个人更加关心我们身处的环境。

  寄语“绿手帕”:

  ‘绿手帕’能引发人们回归自然的思乡情。在那里草是绿的,生活是简单的。

绿色生态实践者-2-2-刘佩琪:《时代周刊》全...

  3、刘佩琪:创造对绿色兴奋的气场

  入选理由:

  2007年创立聚思中美清洁能源合作组织。创立聚思3年来,她频繁穿梭于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宣讲环保理念。2008年被评为《时代周刊》全球十大环保英雄之一。

  5月,刘佩琪的聚思团队将赴蒙古国。“那里的一些学校让学生把树砍掉,在冬天烧木头取暖。”刘佩琪忿忿地说,“学生不应该被叫去做这种事。”聚思寻求的解决方法是用太阳能取暖,并试图用废弃的塑料瓶在墙体做一层保温层。

  提供绿色能源方案,这就是聚思所做的环保。“没有产品可卖,推销的是让世界更美好的观念。”刘佩琪最骄傲的是,聚思创造了一个使人们对绿色感到兴奋的气场。

  2007年以前,刘佩琪的职业生涯与环保不太有交集。一次麻省理工的校友聚会中,新校长霍克菲尔的演讲令刘佩琪印象深刻:除非中国和世界携手解决环境问题,否则每个人都将承受环境之痛。

  2007年,聚思中美清洁能源合作组织成立。

  如今,刘佩琪被《时代》周刊认为是“有本事把世界上最好的专家都搬来解决中国环保问题的女人”。她还有能力集合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向他们宣扬环保理念。每年聚思与中组部合作组织的“市长培训中心”,有90位市长和30位央企高层参加。

  如何说服这些大腕儿加入?每次刘佩琪都会问自己两个问题:你怎么让别人相信,和你工作,他们会受益?你怎么让别人相信,和你工作,会比一个人工作有更多影响力?“很多人愿意帮忙。”这是刘佩琪挂在嘴上的话,但末了大笑着一句:“最大的挑战是喝白酒。”些许暴露了创业的不易。

  3年过去,聚思的发展超出了她的想象。“我觉得原因是,中国政府想要变绿。美国政府想要变绿。工业想要通过变绿挣钱。消费者也想变绿。”

  寄语“绿手帕”:

  与人交流时,要尽量用简单的信息。绿手帕就是很简单明白的信息。重要的是,不要让人们以为改变是很复杂的事情。

  4、蔡宏:污泥终结白色污染

  入选理由:

  十七年前,香港港理工大学教授蔡宏开始研究低成本的塑料替代品。百年来传统塑料造成的白色阴霾终于能看见尽头。

  用又脏又臭的污泥来做一次性餐具、食品袋?太离谱了吧。但香港理工大学的教授蔡宏,坚持着他的“疯狂”举动:用从活性污泥中萃取的微生物来生产百分百可降解的塑料。这样的塑料,价格只有生物塑料的1/5,传统塑料的2倍,一般只需要四五个月时间就会自然分解。这个举动的意义有多大?“它可以终结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传统塑料时代。”

  19世纪初诞生的塑料给人类带来了便利,但也让地球蒙上了“白色恐怖”的阴影。传统塑料在自然条件下1000年才能降解,燃烧又会释放有害气体。大街上、土壤里、海洋中,到处沉积着这些白色垃圾。

  2009年,蔡宏将研究成果与广东增城市工业园区开发商合作,开始中试阶段的批量产出。他预计,百分百可降解的“绿色塑料”有望在最近两年进入市民生活。

  寄语“绿手帕”

  用完需要清洗的手帕,和一次性纸巾产生污染,孰轻孰重?这还需计算。

  5、赵中:只因一颗热爱自然的心

  入选理由:

  甘肃首家民间环保组织“绿驼铃”创始人,多年来致力于对母亲河污染的监督工作。在“绿驼铃”的监督下,许多国内外企业逐步意识到自身对环境埋下的恶果,开始整改。

  在网上搜索赵中的网名“半牙”,能看到他啃食冰块在西藏雪山上熬过30小时的传奇故事。2002年,大学毕业的他进入中科院兰州物理研究所工作,枯燥的实验室生活让他喘不过气。成立一个民间组织,一边做环保一边游山玩水,何乐不为?

  就是这么单纯的想法,甘肃第一家环保组织“绿驼铃”成立。甘肃位于黄河上游,保护母亲河是“绿驼铃”关注的焦点。

  2007年起,“绿驼铃”号召环保志愿者,在甘肃各地寻找把垃圾和有毒物质倒进黄河的企业,公布在独立经营的“中国水污染地图”上。三年中,包括嘉士伯合资企业在内的近百家污染企业,在“绿驼铃”的监督下,接受整改意见。

  赵中不断调整着自己的视角。“绿驼铃”完全依靠国外基金会资助运作,资金问题始终是一大困扰。赵中正在做一项大胆的尝试,在甘肃接手一个生态农业与合作社项目,帮助当地农民种植经济环保的作物,改善土地盐碱化的问题,同时筹备开发生态旅游,投资盈利。利用有限的国外资金,在当地“造血”,这是赵中对“绿驼铃”发展的前景规划。

  寄语“绿手帕”:

  绿手帕的功能不仅在于卫生清洁,更具备一种标志性的意义,提醒每个人:环保从细微处做起。 

  5·12地震发后,廖晓义进入四川灾区后惊讶地发现:在一个几乎夷为平地的山村里,一幢具有当地特色、全木质结构的老房子竟安然无恙。于是,建立一个节能、环保的生态村庄的蓝图在脑海里形成。很快,在她的推动下,“乐和家园”在废墟上建立。她成了“职业农妇”,领着村民修建生态民居,建立手工刺绣、养殖、蔬菜种植等经济共同体。

  “乐和家园”承载着廖晓义的浪漫主义环保理想。所谓乐和:身与心和、个与群和、人与天和。廖晓义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着环保的智慧。她想把“农民、农村、农业”三个词,变成“农人、农庄、农艺”。像在一个庄园里,有文人、诗人、学人、商人,农业也成了一门艺术。从地球村到乐和村,是廖晓义找到的环保之路。

  寄语“绿手帕”:

  引领潮流:体现您关怀生命的高尚素质和教养;独特:比千篇一律的纸巾更能彰显您的与众不同;美观:避免了将纸末残留在面部的尴尬;温情:将心语绣在手绢上让它为您传递温情;卫生:比起许多不知由来的纸巾更安全可靠;实惠:一条手绢可使用多年,更经济实惠。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