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用热水炒菜;有人坚决不吃12月的草莓;有人端着自己的牙缸入住五星级酒店;有人把私家汽车停在车库里接土而自己步行或坐公交;有人不是农民却下乡种地;有人不是僧侣却上山禅修……这些耐人寻味的小趋势,没有外在的强迫,是从自我出发的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充满智慧的自我省察以及对旧的消费文化的反思——把环保从仅仅针对大自然的外在环境,更体贴地延伸到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心灵。“绿色”,因此不再只是职业环保家的专用色,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更节制、更有能量的绿色小趋势。
身体还是省着点用
“亲爱的们,我们的菜园子已进入实质性洽谈阶段。今次附上合同文本,请大家审议。”看到邮件,白蕴薇雀跃地忆起小时候在农村姥姥家偷摘菜瓜的快乐日子。“我们几个同事在郊区包了亩地,请人用最传统的方法种。种的都是本地菜。呵呵,明年就可以吃到没毒的菜瓜啦。”“这么做有点脱离环境了吧,现在哪儿哪儿都是毒,好容易练就百毒不侵之体,别让几个纯洁的菜瓜给废了。”白蕴薇不理会旁人的打趣:“百毒不侵,你信啊?”
今年春节,白蕴薇曾邀朋友一家去郊区的大棚草莓基地采草莓,没想到朋友坚决不去。理由是,冬天的草莓太反自然了,说不定将来对身体有什么诡异的危害。白蕴薇说:“什么危害?就是性早熟嘛,我们都这么老了,还怕?”“太豪放了不好,身体还是省着点用吧。”
朋友的话对白蕴薇不无触动:离家多年,无论是上学还是工作,一直是钱省得紧,身体用得狠。她曾头绑冰袋去参加律师考试,考完转成肺炎住院一周,也因为长期盯着电脑看落下颈椎病。2008年,她一侧膝盖一绷直了就疼,影响走路了才去医院。医生告诉她,这就是轻微关节炎,是腿老了的一个标志,几乎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常见于50岁以上的妇女。“可我才30岁!”医生望着她,微笑不语。其实关于节约身体的想法在她脑海里已经萦绕很久了,她所需要的只是给豪放的旧使用习惯一个强有力的刹车。或许唾手可得的草莓和菜瓜恰恰可以充当这样愉快的肇始。
“非绿色的生活总是寄托于未来,而绿色就是当下。在这个压力社会,怎么更好地和自己的身体相处,而不只是跟外界的刺激互动,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心理学者汪冰说。
过低成本的生活
10年前胡惠刚出校门,单位离家特别远,挤小公共、倒地铁,每每经过一个半小时长途奔袭,盔歪甲斜钻出地面,只剩下喘息的力气。面对这座大得变态的城市,胡惠发誓要开上自己的车。刚买车的时候,她非车不出门。即使去附近的菜场买菜,也要动车。车给了她方便、麻烦以及自己都觉得俗气的优越感。现在胡惠家有两辆车,但除了带小宝出远门,她的那辆基本是停在车库里接土。变化始于歇在家里养孩子的几个月。小区绿地面积很小,胡惠经常要带孩子沿着一条大马路到附近的公园里去。恶浊的空气,滚烫的路面,呼啸驰骋的车流,让她深切地感到马路的不友好,尤其是看到资料里说,汽车尾气里的铅就沉在距地面一米的地方,于是每次都要把孩子像举旗一样举起来走。
“现在有车也不算什么身份的象征了,烧油又费钱又污染环境。也不是天天都有什么火急火燎的事,骑骑车,坐坐地铁,感觉挺阳光的。”胡惠决定不再为世人印象中的好生活而继续开车,她觉得自己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真正健康的生活方式。重新上班的胡惠成了公交爱好者,她不仅办了公交卡,还购买了一项手机服务,就是输入两个地名,可以立刻得知两点间的公交换乘线路,用得有声有色。
林丹乐所在的部门,清一色全是女生。彼此见了面第一件事就是对各自的穿衣打扮品评一番,永远乐此不疲。一年前,有人想了个换衣大会的主意,大家把各自的行头拿到一个人家里,相互换着穿。“现在的女孩子谁没有几柜衣服啊。穿穿别人的衣服有什么可羞愧的?一个圈子里的人,其实买衣服的地方也都差不多。让它们循环起来,不仅节约成本,而且对个人固定的穿衣模式也会是有趣的突破。”
计算机博士Jack刘的选择更加纯粹,他自己总结,有两个特点,一是从高到低:月薪2万多、高薪同时也高压的工作不要了,回家SOHO去,创立了一个半公益性的棋牌网站,月入仅4000多;二是从大到小,本来生活在北京的他,从这座大得像海洋一样的城市迁移到山东威海。“低工资、低压力、小城市,给我一个低成本生活,也给了我更多幸福感。”
“绿色生活就是用更简单的方式来享受,是好好去拥有每一件而不是拥有得更多。当你觉得在酒店露台晒太阳和停车等红灯时晒太阳没什么本质的不同,我们享受的能力就增强了。”汪冰说。
低碳出行、拼车拼饭、循环用水;买有节能标的电器产品;家装尽量用本地材料;随身携带环保筷,带上手帕少用纸巾,虽然目前这一切还不算是大众化的选择,但绿色而低成本的生活,正在成为一种时尚,并在价值观的层面上进入主流。
我们心里的乌托邦
云善和爱人都是热爱LIVE的人。还在上学的时候,就是各种地下音乐演出、小剧场话剧、新锐思想讲座现场的常客。“现场就是个乌托邦,身处其中是件很幸福的事。那种心有灵犀的人一起分享、共同呼吸的幸福,在别处是很难复制的。我们自己玩儿,也想叫大家不要缩在家里,出来一块玩儿。”从2006年起,云善他们开始自己动手搜集北京的各类文化现场信息,然后以邮件组的形式,每周发给想要接收的朋友。“最开始只有我MSN上的几十个人,后来每天都有新的增加,到现在一次要给一万多个地址发信。我们没想到有这么多人渴望着这些信息。做这件事我们自己是最受益的。虽然每天要花上一两个小时,但却是个很享受的过程。”
比之身体和环境,或许心灵对绿色的需要更加急迫。若没有生命的绿,所谓高能耗的现代生活,会令心灵能量急剧流失。于是,到寺庙进行短期禅修;带上望远镜到自然界看小鸟;办自己的小众杂志;制作家谱寻根问祖,或简单做一棵家族树;上心理课程,参加身心灵工作坊一些与商业利益和规模效应无关的心灵养护行为正在默默地发生。
“耶和华上帝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使他修理看守。”(《创世纪》二章)田园整理和心灵整理之间历来有着微妙的默契,中国人的田园理想从不输上帝子民。今天心心念念要搬到农村去归隐的白领已非凤毛麟角。作家韩少功就回到他曾插过队的湖南乡村,过上了“晴耕雨读”的生活。与30余年前那次“上山下乡”不同的是,他这次不是听命于安排,而是听从于内心。
“‘生活有什么意义呢?’酒吧里的男女疲惫地追问,大多找不出答案。这些男女通常会在墙头挂一些带框的风光绘画或风光照片,算是他们记忆童年或记忆大自然的两三存根,或者是对自己许诺美好未来的几张期票。未来迟迟无法兑现,或者永远无法兑现——他们是被什么力量久久困缩在画框之外?对于都市人来说,画框内的山山水水真是那样遥不可及?我不相信,于是扑通一声扑进画框里来了。”在韩少功看来,融入山水的生活,经常流汗劳动的生活,接近土地和五谷的生活,是一种最本真和最可靠的生活。因此他愿意回归原始的赤子状态,直接面对一座高山或一片树林来理解生命的意义,一如梭罗在19世纪的瓦尔登湖畔所做过的。
眨眼间,韩少功“扑进画框”已经9年。他在那里栽树,种菜,喂鸡,戴上老花镜到地里捉虫;他收获了丰富的豆角、辣椒、苦瓜、玉米、萝卜和苋菜,收获了一部被称为新寻根之作的《山南水北》,以及一些他认为更重要的东西:譬如,月光和真正的夜晚。“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30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我伸出双手,看到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他相信总有一天,在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大潮激荡之处,人们终究会猛省过来,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
这样的选择让我们幸福
从白蕴薇到韩少功,从低成本生活到重归自然,这些在个人生活方式、特别是身心灵层面生发的绿色小趋势,给我们的生活涂抹了越来越多的亮色。与人们已熟知的保护一条河或是一片林的环境保护不同,这些绿色小趋势跳过外在的那些大的目标,直接指向自身——这不是基于外在的道德压力和环境压力,而是基于对自我的觉察、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反思而出现的。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2007年7月,《心理月刊》曾以8页的篇幅,做了一个《我们的欲望改变了气候》的调查——刚刚过去的2006年的暖冬以及不按节令早早到来的北京春天,令我们触目惊心。一本倡导“更好地生活”的杂志,对此不能沉默。我们意识到:全球气候变暖,这是一个问题;而在当时的中国,虽然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但大多数人的问题却是,这跟我有关系吗?于是我们决定,从我们的生活方式与环境的关系入手。我们采访了中国首都经贸大学的杨眉教授,她认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正是导致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阿尔·戈尔在《难以忽视的真相》中所说:“在人类心中回响的每一种志向、渴求、欲望、惊恐和希望,都对外部世界有更有力的影响。”
但我们的这个调查,并未引起读者的多少回应——这也证实了我们的判断:对于我们的生活方式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没有形成道德焦虑,也没有与自己建立关联。这也是为什么,众多的环保人士在中国推进社会大众对于环境问题的认知和行动时,如此艰难。
但仅仅两年时间,我们就观察到如此多的绿色生活小趋势。从被迫,到主动;从外在,到内在。“绿色小趋势的心理动因,源于巨大的焦虑和怀疑——对于个体保存与种族延续的焦虑;对于工业化至今我们所仰赖的一切有效行为手段的怀疑。它产生于发展至一定阶段后,已经不急于追赶的部分人群的自觉反思,于是完全基于个人选择的行动方式出现了。”心理学者汪冰分析。
“在当下新的环保趋势中,人们能够感到,至少从自己出发的一分绿色是唾手可得的,而且是我可以控制的。最重要的是,这样的选择让我们幸福。”中国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教育活动部主管胡卉哲说。
正如马克 佩恩在《小趋势》中所说:“在今天的大众社会,只要让百分之一的人真心作出与主流人群相反的选择,就足以形成一次能够改变世界的运动。”——这些小的、有力量的、充满活力的绿色小趋势,正悄悄改变着大环保的处境,塑造着我们明天的时代精神和思潮。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实践自己的小趋势,更自在也更有能量地生活。当这种小趋势燎原成绿色未来的大趋势后,也许,我们所有的焦虑和怀疑将被最终缓解。
“我只要自己的行为与精神的完全合一”
安金磊,一个带着对大自然的信仰种地的农民,创造了一个人的绿色小趋势——
在我的家乡河北省枣强县,家家种的是小麦和棉花。可是我家的50多亩地里,什么品种都种一点,华北地区传统的植物在这里都能找到。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土地啊,什么植物都有生存的权利,不该是所有的植物为人类服务。
几年前承包的村里最偏远的地,现在供养我们一家三口的生活,荒年也够,因为不是为了生钱。我种地不用化肥,不打农药,不搞大棚,拖拉机也不使用。我按照老法让土地轮流休耕,用手在田里细细地捻泥土,挖碎在里面的塑料薄膜。我这么做,不是为了有机和环保,只是为了自然。现在的有机农业也是为了牟利,高产量的有机作物都是压榨土地得来的;那些四处宣传环保的人,坐着飞机去去来来,光那个举动,就消耗掉多少资源?!
小时候,到了季节,整天看见大雁成群在天上飞过,现在就是偶尔看见一两只,叫一声,凄凉得很。所以我特地种了几亩地的稗谷,也不收割,熟了的时候,全县的鸟都飞过来,吃完了还给我的田捉虫。
以前设计URBN酒店的时候,我就骑车满城跑,路过拆迁工地,看到卖旧木头的就会一口气全部都买下。正是用这类二手木头做了家里的楼梯和书架,里面不含甲醛。至于清漆、胶水和乳胶漆,我也都挑了国内的一些环保品牌。材料中若是含有害物质,那么,两三年都将持续不断地挥发出来,与我们亲密共处。
为了改善家中的空气质量,我们家里种了不少盆栽,植物是非常高效、经济而且不耗电能的空气清新器。我们又养了一小盒蚯蚓,平时拣剩下的有机菜就喂给它们吃,待它们排出粪便,再移到花盆里,就是非常肥沃的养料。
至于选烤箱、冰箱等电器,也都是选了最节能的。我还在整个房子的墙里装了6厘米的隔热层,窗户也是用了国内能买到的最好的双层玻璃窗。这样开空调,耗电就不会那么多。天花板点状分布的小灯貌似射灯,但其实都是2W的节能灯,非常省电。
家里两个新成员的到来,也让我们对绿色生活方式有了更多的学习。Sherry怀孕时,我就开始研究她吃的东西里有什么污染。研究过后,那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让人觉得非常恐怖。也是从那时开始,我们很少去外面吃饭。我们在家里吃的,大部分也都是网购的有机食品,同时也沿袭了父母的传统,在家做全麦面包,一周两次。
孩子出生后,我们又发现竟然找不到合适的衣服。孩子的皮肤厚度只有成人的1/5,对于面料的污染成分缺乏抵抗力。也正因为这样,Sherry决定自己设计衣服,于是就诞生了我们自己的童装品牌,全部服装都用有机棉制作。我的两个女儿也都没有穿过纸尿裤,她们穿有机棉的小内裤,可以反复穿洗。清洗衣服,我们用天然皂角,据说这是东方的传统古法。将五六个皂角放在袋子里,洗过四五次后,泡沫出不来了,但它们还能作为蚯蚓的美味佳肴。
在中国的这些年里,我也渐渐了解到如何让这里的人来理解环保,这和北美人的理解角度是很不一样的。在北美,很自然地就意识到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主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了自己。所以在北美,我们谈“责任”,从小到大,我都听到一种声音——我们的责任就是保护环境。
但在中国,和中国人谈这种责任,大家的感受似乎没有那么强烈。城市中的人看到最多的便是密集的人流,而不是自然环境。所以,当我们考虑如何支撑我们活下来的条件时,更直接地就联想到了让自己活得更健康。其实,“责任”和“健康”,只是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如何保证我们生存下去。所以从去年开始,当我和国内的客户沟通环保观念时,直接就讲“健康”,毫不费力,客户很快就感同身受,理解那些绿色的生活方式都是为了让我们自己过得更安全、更健康,而且是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