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俪文,电影导演。主要作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2002年)导演兼编剧、《我们俩》(2005年)导演兼编剧、《我叫刘跃进》(2008年)导演。
马俪文拍摄了两部让人心疼的电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开场,就把人的心揪了起来,演员斯琴高娃站在一片荒野中,这时响起画外音:“我不明白为什么世间,有很多非常非常简单的事情,任你穷尽一生去想,可就是想不明白。”
“我失败了,败给了妈,败给不可战胜的命运。”
到了《我们俩》,孤独的老人平静地对年轻人小马说道:“我闷的时候,就希望来个收破烂的、收水费的、走错门的,敲门可以说说话……”让人仿佛看见她身后拉长的影子。
“能品到多少就多少吧。都是失去,这种关系或许帮不上什么大忙,就是一段记忆。”阳光打在马俪文的脸上,更显素净。对她而言,电影只有3种故事:人与人作对,人与社会作对,人与自己作对。
“别人可能觉得这是什么,是电影吗?我觉得好,我的判断不会被所有人排斥,我有自己的理解,只是很多人的感觉有问题。所以电影的喜好,其实在找和你志同道合的一些朋友看电影。”
马俪文仍在这条路上寻找。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失去所爱
■ 心理月刊:为什么会在电影创作初期,两次都选择老人作为自己的表述主体,你认为自己这个年龄能够理解他们吗?
马俪文:我觉得都是缘分,并不是说我想要这么做。开始我都不知道张洁是谁,就觉得小说名字特别长。读过后,很触动,让我重新认识自己和母亲的关系,尽管我对她很好,但还有很多是忽视的,尤其体会不到她过去的生活经历。其实老人题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母女间的关系,每个人都会经历,往往又被忽略。小说告诉了我很多新的东西,比如说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失去所爱的人的过程,而且是永远的失去。包括张洁也说,一辈子被很多男人拥抱在怀,但是不及妈妈的双手抚摸自己的温暖和踏实。我觉得特别好,现在的作品坦白挺难的,她真是把自己放在煎锅里重新煎熬了一遍。而且这种失去挺疼的,眼瞅着老人要走,就是抓不住她的那种感觉。之所以能跟张洁合作,我想还不是因为单纯地喜欢,可能是因为从小就写东西,也包括家庭关系的缘故。其实《心理月刊》,我认为她的别名应该叫了解和深入,心理其实就是深入和了解。
■ 《我们俩》是你自编自导,你还是选择了关注老人,一老一小,由陌生到相互惦念,最终老人去世了。
《我们俩》的剧本,15天就写完了,98%都是我经历的真事。当时我在中央戏剧学院隔一条街的胡同里租房子,我和房东老太太,发生了一些争执,后来我搬走了,老人很快病了,我去看她,非常明显的是,她舍不得你,后来她死了。我就觉得这种感情挺特别,跟你争,跟你吵,最后还离不开你。
■ 两部戏看着都不像电影,像四季更迭的流水日记,传递出孤独、疏离、对缺失情感的渴望,你这种强烈的情绪从哪里来?
很少有人这样问,我想每个人的喜好跟自己的生活经历,性格都有关系,有的是潜移默化的,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我也不知道,可能对那种情绪比较敏感。我还不是自己主动多愁善感,但是生活带给你的会在心里留下一些情绪。比方说父母分开,从小就需要独立,到外面去闯世界,比如你面对不同的人带给你不同的体会。我现在写的一个东西,就是我过去的一些生活。
■ 那是什么?
不是小说,也不是回忆录,因为这种经历是别人没有过的,而且挺特别。我原来在一家制药厂的文工团,药厂为了谋企业利益就组织一些人全国各地去演出,想来挺戏剧性,而且挺心酸。企业里有很多药,大家要把配有药名的广告彩幅戴在身上,为了一个好听的药名,相互间就打得不可开交。当时我没有任何意识和感觉,现在反过来看那段经历,包括家里的事情,都挺心酸。
青春永远跟盲目连在一块
■ 以前你是什么样子,总是会让自己陷入这种情绪中吗?
以前就是茫然,不清晰,也不了解自己。包括在团里几年,你不是很热爱,但又必须这么呆着。所以我一直说,早一点了解自己,当然你得一步一步地来,说这个也是废话,有时候很多事情不愿意太细化。我现在不这样了,自从拍了电影后,非常清晰自己的工作,而且热爱,又能生存挣钱,我感觉豁然开朗,很清晰,觉得这种状态非常好,知道自己做什么,没有走特别没有意义的道路,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 这让我联想到,你曾说过“最好的时光是对自己最不了解的时候,在最好的年代应该做什么却没有做。”这话充满着无奈的失落和孤独。
是现在才会这样想,当时不这样想,因为青春永远跟盲目连在一块。我当时就盲目,没有任何规划,家长也没有跟你灌输这些,而且成熟得非常晚,不懂得跟人交往,都是长大后才明白跟别人怎样去交谈,活得很封闭。
■ 如果可以重来,你最想做什么事情?
说也没有用,不想讲,都过去了。
■ 这个假设,让你感觉难受吗?
不,就是没有意义。比方说你早一点来北京上学,但是也有朋友说,早一点上学可能你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也对。现在有很多小孩已经很清楚给自己做规划,我觉得是对的,越早清楚,越好,这个社会应该如此。这样,你就不会为一些并不存在的美好付出太多的追求,我觉得这句话已经足以概括。假如我自己有一个孩子,或者是非常亲近的朋友,我希望有一些特别正确的道路,不用做那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人要有自知之明,这种自知之明就是了解自己,了解社会,这个话可能说出来比较含糊,我曾经有一段生活就是不知道该做什么,完全是虚度。
■ 你所强调的清晰目标明确规划,可能更多年轻人不希望有那么多条框约束自己,不想搞得那么累。
这跟累不累没有关系,有一段像无头苍蝇自己撞的时期,比那种不做更累,而且特别容易被周围所引诱。很清晰知道自己做什么,早一点知道更好,这样不会蛮干。当然只是一个建议,并不是真理,我对谁说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每个人生活不尽相同。但只要你有理想,又不想四处乱撞,就别荒废太多。
■ 想知道,你对“更好地生活”,是怎样理解的?
不着急,不上火,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世界这么大,我还没有时间和机会到世界各地走走看看,想出去多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