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孩子们惊魂未定的表情,多少为之心痛的人决定收养!但收养孤儿不是捐款。在最初的冲动过后,人们开始考虑,自己是不是有资格和能力付出长久而复杂的努力?相信此时的谨慎是对自己和孩子双方负责的态度。对此,《心理月刊》主编王珲邀请心理专家施琪嘉和贾晓明在视频“专家在线”中,和我们的网友一起进行了探讨。
自我评估:你适合收养地震孤儿吗?
收养动机:你喜欢孩子吗?愿意陪伴一个孩子的成长吗?
家庭经济状况:能够支付孩子的成长成本(教育、医疗等),不是说越有钱越好,但须在当地中等程度及以上;
其他家庭成员的态度:是否全家人一致支持?
婚姻状况:配偶双方的关系要稳定;
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文化水平:较高对孩子的成长较有利;
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孩子:如果没有,可能造成孩子的依恋对象不稳定,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
沟通技能:是否善于和孩子沟通?如果不会四川话,也要会普通话,减少交流障碍;
儿童养育方面的经验:最好有抚育孩子的经验;
另外,问问身边的人们,大家觉得你是一个适合收养孤儿的人吗?你会是一个不错的父母吗?
(摘自中国心理学界危机与灾难心理救援项目组给民政部建议书)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曾经是孤儿的、如今已40多岁的女士,在电视上看过一位女心理咨询师的节目后,费尽辛苦找到她,激动万分地对她说:“我非常确定,你就是我失散多年的姐姐!”事实当然并非如此。但看到这位女士激动不已的表情,女咨询师十分感慨:血脉传承对每个人是如此重要!它深入骨髓,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认同。
目前,各地涌现出很高的收养热情。也有很多人,在决定收养的时刻,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这种“沉甸甸“是对一个人成长责任的估量,同时也在衡量自己,是否具备给孩子重建一个家的能力。
给孩子重建一个家,最主要的原则就是有利于孩子内心的稳定感,包括他内心的安全感、对世界的信任感、自我价值感,最终让孩子完成自我认同。实际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丧失了父母,要不要被收养,差异性很大。3岁以下的孤儿,尽快找到一个稳定的、满足养育条件的养育者,可以长期一对一地照顾他、抱他、陪他玩,有利于稳定依恋关系的建立,对孩子以后的成长非常好。而如果是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就应该倾听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
为什么呢?前不久有一位当年在11岁被收养的唐山孤儿提出意见,认为最好不要收养。他并不是说养父母对他不好,而是因为周围人都说他是唐山孤儿。为了逃出这个家,他当时连高考都放弃了。相比之下,他宁愿跟其他孤儿在一起,彼此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和理解,没有特别的感觉。这样安全感反而高。
这就是认同问题。年龄较小的孩子,内心的认同还没有形成,可塑性强。给他提供新的照顾者,容易形成新的认同。年龄较大的孩子,已经有了对自己的认同,要改变很难。所以,要领养比较大的孩子,收养者就要考虑他的心理特点,不要轻易强迫改变他已有的身份认同。
灾区很多父母失去了孩子,也有很多孩子失去了父母,让他们“匹配”组建一个家,是不是对双方都更好?
这个初衷是好的。如果父母亲具备抚养孩子的能力、经验和条件,应该可以。但是灾区的父母收养灾区孤儿有其特殊性。我们不妨这样看待:父母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以后再抚养孤儿,与其说能不能替代他的亲生父母,不如说这个孩子能不能替代他们的孩子。
通过收养,父母的心理建构是否能够恢复?假如他们的哀伤过大,还完全沉浸在对过去优秀的孩子的回忆中——父母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天底下最好的孩子。如果他们难以从创伤中走出,那么是否具备收养孤儿的能力就值得思考。
这类养育过程更强调“失去孩子的父母”。这里存在一种可能:他把失去那个孩子全部的情感投入在这个孤儿身上。会按照过去他跟自己孩子交往的关系,对待现在收养的孩子。反过来讲,这个孩子渴望的父母的爱的关系,也是在他过去的关系模式中。这两个模式可能是互相给予和互相索取的,需要一个磨合过程。而非灾区父母收养,可能仅仅是一个单向的磨合过程——孩子需要父母的爱。
这个问题还需要探索。失去孩子的父母既需要很长时间疗愈自己的哀伤,又要给孩子建构新的家。从这个角度说,不太合适。如果以后他们愿意领养,不一定是灾区孤儿,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去养育。
家庭收入的高低有多重要?
爱是第一位的。而对孩子的爱可能跟收养人的收入状况没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都听过很多感人的故事,比如一个农村妇女收养很多孤儿,甚至以捡垃圾供出大学生。
但现在如果有10个人同时申请收养一个孤儿,就应该做一个评估,包括养育能力、教育水平、照顾孩子的时间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评估。在其他方面都差不多的情况下,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还是更有优势。有些经济条件不好的人,却有非常强烈的收养动机,没有能力却勉强为之,可能是因为只有这样他的内心才能得到平衡。这种心理动机对孩子很不公平,因为这样不能保证孩子受到基本的教育。
经济状况良好的单身女性,可以作收养人吗?她会遇到些什么问题?更具争议的是同性恋人群想要收养孤儿,这不仅涉及到社会繁衍,还有关于性别认同的问题。
单亲抚养好不好,不能光从哪个个案来看。从研究来看,相对来说,父母关系较好、家庭相对比较稳定、父母扮演各自的角色,孩子会有一个较好的生长环境。
如果一个妈妈独自养一个儿子,由于父亲角色缺失,孩子男性角色的发展和社会认同可能会遇到问题。
如果是女儿,她跟男性的交往则可能遇到困惑。人的心理发展的很多部分是从家庭开始的,单亲领养一开始就存在某种先天缺失。
要评估一个单身女性能否抚养孤儿,我们要看她是什么样的单身女性,她有过婚姻、丈夫、孩子吗?由于什么原因没有孩子?假如她没有结婚,也没有抚养小孩的经验,就需要在评估中斟酌。
同性恋婚姻在国外已合法。从收养动机来说,有足够的爱,并组建一个家庭,和自己爱的人有一个孩子,这是蛮好的一件事,但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现实问题。从临床来看,有一部分人成为同性恋者有其成长的原因。比如年幼时家庭成长环境的不稳定,使他发生了性别角色的混乱。这部分人群假如想收养孤儿,要做特殊考虑。
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我们的家庭分工一定要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在同性恋家庭中或许也有这样的分工,谁当爸爸、妈妈。但是如何对小孩解释,为什么我们家跟别人不一样?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就变得复杂了。不管从心理学研究还是从法律层面,都要考虑更多。
收养的家庭还有亲生的孩子,父母如何做到公正?
新来的孩子很可能让家庭中原本独享父母之爱的孩子感到威胁,对收养的孩子心怀嫉妒。怎样处理?关键还是父母的态度。不管孩子们如何打闹、嫉妒、竞争,只要两个孩子都感觉父母没有抛弃自己、非常爱自己,他们就能度过这一关。父母不必过于担忧孩子的不适应。在忍受嫉妒和焦虑的同时,孩子将学会分享。
每个孩子都要学会承受不公平。比如两个苹果,一个大一个小,哥哥把大的让给弟弟妹妹,有的小孩觉得这样不公平,但父母觉得这样才公平。孩子心里的公平与父母的理解不一样。
这里还有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不要因为收养的孩子经历过伤痛就降低对他的要求。教育者的权威和原则不能改变,只是注意把具体的问题处理和亲子关系区分开。要让孩子清楚:有些事情(比如攻击别人)是不允许的,你不可以做,但这不影响我爱你。
收养之后,你要注意的小细节
■ 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宽容
不要期待一个进入全新家庭的孩子,立即就会对收养人产生发自内心的爱和接受。特别是不要强求孩子叫自己爸爸、妈妈,这样会让孩子在潜意识里觉得背叛了自己的生身父母。多留些时间和精力给孩子,陪他做些快乐的事情。
■ 等孩子同意再改名
除非孩子不会说话,不然,在给他改名之前,一定要跟他讲。小孩在这方面还是可以交流的,只要你用他听得懂的话。名字在中国文化中既是家族血脉的延续,也是一个人社会身份的标识。三五岁的孩子,改变他的名字,会破坏他内心的确定性。所以,一定不要领养以后马上就把他的名字改掉。不妨等你跟他的关系稳定了,跟他商量之后再改。
■ 尊重孩子的原有习惯
如果可能,尽量在孩子进入家庭前就获得他的相关信息,包括孩子的脾气、性格、习惯、文化、价值观等,越细致越好,并在日后的相处中尊重他原有的生活习惯。即使孩子有一些坏习惯,希望他做些改变,也要给他一些时间,逐步地促成改变。
■ 不要过度补偿
不要因为孩子曾经的创伤,就在收养后的衣食住行中过度补偿。尤其家境优越的收养人要注意,不要让孩子的生活“仿佛一夜之间置身天堂”。这种冲击可能让孩子无法适应。有些孩子可能会因此觉得“自己原来过的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反而留下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