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誉为“中国婚姻第一写手”。从《牵手》到《中国式离婚》再到《新结婚时代》,每部作品必然引起广泛关注。而她,35岁结婚,一年后离婚,带着儿子单身至今。她对婚姻怎么看?
王海鸰,著名作家,著名编剧。1952年12月生于山东。16岁在济南军区某部海岛上当兵,1983年调至总政话剧团任编剧。
主要作品有小说《牵手》、《大校的女儿》、《不嫁则已》、《中国式离婚》等;电影《小岛》、《走过严冬》;电视剧《爱你没商量》、《牵手》、《不嫁则已》、《大校的女儿》、《中国式离婚》等;其电影、电视剧、话剧曾获国家级各种大奖。
《心理月刊》:您说您只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从《牵手》、《中国式离婚》到《新结婚时代》,可以看得出来您非常喜欢写那些充斥着婚姻的琐碎东西。为什么呢?
王海鸰:不是我选择了它,我觉得是双向选择。我感兴趣的题材就是两大类:一类是情感,一类是军事题材。因为我以前是军人,军事题材是我的经历。至于情感类题材,跟性别很有关系,这些东西就会到我脑子中来,而且能留住,其他东西就是留不住,这可能就叫“悟区”。
《新结婚时代》讲的是错位的婚姻,您前两部作品落点都是两个人,这次您为什么把两个人背后的家庭拎了出来?
重复没有意义。其实我写的时候还真的没有找好角度。后来有个美国记者采访,问我怎么看待中国城乡结合的婚姻,我一下子豁然开朗,就像一跟火柴点燃了我这堆柴火。《牵手》是因为第三者插足出问题,《中国式离婚》是没有第三者婚姻也出问题,《新结婚时代》中两个人的感情很好依然离婚,就是因为家庭背景、不同的城乡文化差异。新浪网上有好多农村读者批评我污蔑农村,其实我既批评了农村的落后,也批评了城里人的冷漠。但是城里人不在乎,农村人在乎。
会不会给读者一个印象:您提倡门当户对?
不。我希望的恰恰是不门当户对。我批判的恰恰是门当户对的观念给婚姻带来的伤害。我批判农村也批判城市,因为这种差异是要消弭而不是扩大。婚姻应该是两个人的事情。
您展现的目的是让人反思婚姻而不是对婚姻绝望、失望?
当然,如果有的读者看后对婚姻失望,我也无能为力,因为现实就是这样,我不可能粉饰太平。我特别不喜欢那种一写起农村就是小芳大辫子一甩,那就是淳朴,跟傻瓜似的。我讨厌这种伪道德的东西,这叫麻醉,叫伪善。当然,现在流行这个,写坏人就写富人,富人很富有,他不在乎,社会也痛快,大家也都出了一口气,可这对我们的社会有什么推动呢?对人们又有什么样的益处呢?
您这本书推动了什么呢?
批评比同情更重要。这是我一贯的观点。
您的书中呈现了许多尖锐的自相矛盾的处境,比如小西既感到爱的幸福又感到两个家庭的冲突让人抓狂......您儿子18岁了,也要面临恋爱的问题。那么展现的这些东西会不会摧毁他对爱的信心?
不会摧毁对爱的信心,恐怕会摧毁对婚姻的信心。顾小西和何建国到离婚时还爱着呢。所以他们的离婚才让人感到更痛心。但婚姻又有什么呢?婚姻本身就有许多先天的不完美,是私有制的产物。
我最主张婚姻是个人的选择。如果你看完后,承受不了婚姻,那就不要结婚,不结婚又有什么呢?我觉得婚姻这个问题一定要往大里想,要高瞻远瞩。新时代,各种生活模式都可并存。婚姻就是唯一的模式吗?
您是肯定一个多元的生活状态,可是现在的主流人群大多仍要婚姻,这对他们会有何影响?
准确地说,我是要摧毁对婚姻没有信心的人的信心。对婚姻有信心的人不会因为这本书而被摧毁。被摧毁说明他并不适合婚姻,趁早别结婚。
网上有一个小伙子留言,说他是农村来杭州的,一个女孩爱上了他,他的女朋友就是由于他的家庭背景而犹豫是否跟他结婚。他女朋友看了这本书肯定不愿意跟他结婚了,他很愤怒。那么,你说我出这本书对不对?如果她因为这本书不跟他结婚,说明他们两个人的爱情还没有到结婚的程度,在自欺欺人的状态下结婚有意义吗?我就是把生活的现在进行时告诉大家。
在您的周围您观察到对婚姻有信心的人吗?
不仅观察到,我父母就是一对婚姻的楷模,不管我父亲高升也好,低降也好,去农村也好,去城市也好,他们始终是不离不弃。所以我们家的孩子才会有这么好的健康的心理状态,情感比较健康,这跟我的父母是分不开的。我的父母是普通人,可惜没有人给他们扬名立传。
像杨绛和钱钟书,有个统计,文化大革命中,只有他们两个没有写过违心的文字。为什么?因为他们有相互温暖的力量,可以抵御外来的东西。怎么会对婚姻没有信心呢?不过是没有碰到罢了。
您父母给了您这么好的示范作用,我没有看出来您对婚姻的信心,我反倒觉得您对婚姻有很大的愤怒在里面。
不是对婚姻有愤怒,这是一个写作的问题。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婚姻是相同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同。没法写。我怎么写?
因为您是一个职业的写作者,从题材的角度考虑,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不是,是能力,我驾驭不了这样的写作。我觉得那需要非常高超的技术,比如杨绛,有直接经验加上她的自传,才能写出幸福婚姻的惊心动魄。这个几率是太低了,因为你还要具备写作的才华。
写成功婚姻的几率太低。如果我本身的婚姻特别幸福,我可能都不会写作。我现在是单身,很难有直接经验写出美好的婚姻,即使我有,恐怕也只能写出一部分。写别人,真的很困难。我写《大校的女儿》,写我父母的美好,那种美好是所有人看了都会流泪的美好,那是以他们生命的自然结束而告终。
那么您目前的单身状态,反而是因为对美好的婚姻寄予了太高的期望造成的?
有一定的原因。一是期望太高,再者人的感情是有归宿的。我觉得父母会永远与我同在,谁都不相信自己的父母会死去,好像死亡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我的父母太好了,我的感情有了一定归宿,再加上自己一直在追求......因为我是从小岛一步步调上来的,一步就是一年,年龄大了以后忽然想到这个问题,才意识到已经很严重,嫁不出去了。
您曾经说自己是因为虚荣心而结婚,您对自己的批判很不留情面啊。
首先是批判自己才能批判别人。正因为自信,我知道我这个错误不是什么丢人的,别人能犯,我也能犯,我坦然承认这一点,我是这样一个人,它给了我写作的自信。因为你在写作时,你会把自己带到每个人物中,所以我对自己的剖析是最深的,最不留情的。如果你连自己都不敢面对,你还怎么写东西。写出来的东西也肯定是伪善的东西,自欺欺人。
您对自己选择的状态是蛮有信心的,为什么没有信心让您在一个很好的婚姻中实践呢?
婚姻需要弹性,弹性需要年轻。
难道年纪大就会僵硬吗?
弹性和僵硬不是一对反义词。年纪大了就是没有弹性了。它固有的东西太多。年轻时你爱吃咸我爱吃淡,两人综合一下不咸不淡。可这么多年我爱吃咸,你非得让我吃淡,我没有办法改变。一改,跟你的生理都有关系。到了我这个年龄,如果结婚,确实是需要缘分。但这个缘分跟年轻人说的缘分不同。就是说你要碰到一个跟你完全契合的人,而且这个人还得是单身。那么你何德何能,让老天对你如此垂青,让你有名有利,让你爱情圆满?你凭什么?所以人要知足,我之所以对我目前这个状态还算满意,至少有一点,生活的主动权在我手里。
但其实是因为您不妥协,如果您稍微妥协一点,就可以有个人陪您一起生活。
你说妥协什么?
比如您刚才说的吃咸吃淡的事情。
那是最表层的东西,我觉得找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世界观、人生观的一致,对各种事物的契合,不约而同的一种智商,包括品位、智商的对等,你总不能跟一个非常好的大傻瓜一起生活吧?那你乏味死了,人还不能寡趣。年龄越大,要求越高;年龄越大,价值越低。这成了一个相反相悖的东西,所以我对婚姻不抱希望的原因,就在这里。
那您就是放弃了?
顺其自然。假如上天真的是如此垂青我,降下一个恰恰和我智商相当,又有趣,各方面都契合,而且还单身的,年龄也差不多,我当然愿意了。可这可能性又有多少呢?
我看您刚才的表达里也有很极端的东西。您说过单纯的人才会因为一本书决定自己的选择,这比较极端,您不会。您对爱人的选择,其实是有很极端的要求。世界上不太可能有各方面都契合的人。
没有就不要,这就是自己的选择。我觉得这不叫极端,这是个人的一种生活选择。我干嘛非得跟别人一样?这种生活模式有什么不好吗?有得就有失。
那您还是享受和认同您现在这种生活状态?
在没有的情况下,我宁肯这样,也不愿意跟一个和我各方面不一致的人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您儿子有没有建议您再婚?
绝对不会。他如果这样建议:一是我表现不好,像个怨妇,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我很可怜,但我不是这种状态。其二,我认为我儿子不是这么狭隘的人,认为生活只有一个模式,他并不因此而自卑,他并没有缺什么,父亲的安全感,母亲的温暖我全部给他了。
但您的压力大,既要做父亲,又要做母亲。
我没有什么压力。这有什么压力?我很幸运,我这个工作挣钱比较容易,他以我为自豪。
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
主要是孩子。所有的工作动力都是孩子。
可是孩子终究要长大,要飞了,您总会面对只有自己一个人的状态......
人生是不可预测的。我不可能为了一个不可知的未来明确地牺牲我的现在。这就像我对我孩子的态度是一样的。我不可能为了我孩子不可知的未来就牺牲他的童年,我依然希望他的童年玩好。
所以您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
是的,活在当下。事来了再说。
《新结婚时代》
性格开朗心直口快的女编辑顾小西来自高知家庭,嫁给了从农村考进北京的大学生何建国。自从他们结婚后,何家不断地有人来吃住、找顾小西的母亲看病,俨然一副顾小西家就是何建国整个家族和整个何家村的家。原本相亲相爱的小俩口,却常常为了各自家庭不同的价值观念发生争执。婚姻表面上看是个人的事情,但切实的生活中,无法沟通的城乡间的鸿沟和由此引发的一次次争吵令双方疲惫不堪......
作者:王海鸰
作家出版社
定价: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