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哈利.波特说再见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篇凑热闹的口水文;也许,那些不喜欢哈利·波特的人会跳过这4页;也许,对于很多没怎么读过哈利·波特系列的人来说,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一些词汇看起来像是最近流行的“火星语”......其实,我们真正想说的,是一件谁都肯定会面对的事情:告别。麻瓜世界的告别,不是挥挥魔杖,说声“一切皆空”就能解决的。

  这一场伤心,没有输赢

  “今天下午,我结束了哈7英文版,也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本。昨天晚上开始我就已经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忧伤。过去从来没想过一本书可以给我带来这样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不是因为情节,而是因为要告别哈利·波特。

  终于还是结束了,虽然知道有这么一天,虽然知道这一天会让自己很伤心,第7本出来之前还是无限期待,我反复将1-6的哈利每本都看了不下20遍,并且丝毫没有厌倦。这是我至今唯一、也是这辈子唯一会反复读这么多遍的小说。很多人嘲笑我,对一本神话故事这么痴迷。我不生气,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也根本不需要明白哈利对于我们的意义。”

  这是一位资深哈迷写在自己BLOG上的一段话。相信它一定代表了很多哈迷的心声。10年的时间,让《哈利·波特》系列丛书不再是一套书。它是欢乐的源泉,情感的寄托,灵魂的收容所。

  现在,它就这样戛然而止。大团圆结局也好,有情人终成眷属也罢,恶有恶报世界和平,这一切都失去了意义。我们不是不喜欢《哈利·波特与死圣》的结局,只是无法接受已经结束的事实。

  有句话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后来,一个叫刘镇伟的导演把它改成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为什么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因为这超出了能力范围。我们谁也没有能力让J·K·罗琳接着写第8部。因为她在写完第7部之后大哭一场,说“我终于解脱了”。

  有人说,哈利·波特系列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些神乎其神的魔法;有人说,这套书教会了孩子要勇敢面对挫折,相信爱和勇气能战胜一切;有人说,哈利·波特的成功其实是商业运作的结果;有人说,哈利·波特是比007还要酷的偶像......“哈利·波特”就像一个百宝箱,每个阅读者都会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魔法,友谊,爱情,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甚至是数不胜数的俏皮话。

  很多年前,一种叫“三维立体画”的东西曾风靡一时,这些画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些图形,或者一片麦田,但看着看着,突然就会发现图案下面隐藏着另外的世界:也许是一个人的脸,也许是一句话。“哈利·波特”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看第一遍时,注意力会全部放在哈利·波特这个小四眼儿身上,因为他是绝对的主角,作者在他身上着墨无疑是最多的。但在第二遍、第三遍甚至第N遍的阅读之后(相信没有人会只读一遍),隐藏在哈利·波特之后的世界就会显现出来,而这个世界,也许才是“哈利·波特”系列最迷人之处。

  哈利·波特成为救世之星并非主动的选择。站在厄里斯魔镜(魔法世界中的一面镜子,可以让人们看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前面的他,看到的场景是和爸爸妈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相信很多人都想站到厄里斯魔镜面前吧,那样就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但邓布利多(魔法学校校长)曾经说过,这面镜子可以让人愉快,但也有人会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最后自我毁灭。

  哈利·波特最终没有牺牲,他和金妮结了婚,还生了3个孩子。在送孩子去魔法学校的站台上,他看到了当年的同学马尔福。那个曾经满头金发的英俊小男生(虽然是反派,但不可否认,他很英俊),被罗琳写成了“已经有点秃顶”。

  也许,J·K·罗琳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告诉我们:童话结束了。

  为了告别的聚会

  对待无法改变的事情,解决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放弃,二是接受。但接受并不意味着不会痛苦。永远与分离和告别如影相随的是痛苦。处理分离和告别,几乎是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的课程。如果可以,就从与哈利·波特分离开始学起吧。

  10年前,哈利·波特推着行李车穿过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登上霍格沃兹特快列车。从这一刻起,他走进了未知的人生。10年后,当我们从书上和电影中再次重温这一幕,百感交集。

  无论如何,不如创造一个小小的仪式,让自己与哈利告别。请先说声感谢。感谢这个陪伴了我们10年的伙伴,感谢J·K·罗琳写出这么精彩的故事,感谢从书中学到的一切,感谢这10年里一切的欢乐和幸福。然后,试着说声再见,故事要走它自己的路,人也要走自己的路,总是要在某个时刻学会独自前行的,不管是否出于自愿。J·K·罗琳说:“现在是告别的时候了!只有告别,才有前行和开始!今后,你们的心中会出现冰块,你们要面对比童话复杂得多的生活地形。今后,书中的那些美德、爱和信念,不再是骑着扫帚向你们飞来,而要你们自己从心里把它生长出来,从包围你们的那些复杂地形和冰块的缝隙里生长出来。”

  有人说,时间是良药,最终会帮助我们对一切痛苦免疫;有人说,从分离中解脱的最好方法是寻找替代品,发掘新的情感寄托,反正到最后殊途同归。是啊,陈奕迅的《十年》怎么唱来着:10年之后才发现,我的眼泪,不是为你而流,也为别人而流。

  我们选择美食、选择工作、选择音乐、选择电影、选择服饰、选择聚会、选择各种拆解、重构心理依恋的事物,也许只是在转移补偿我们正在经历的心理丧失。如果生命就是为了告别的聚会,那我们为什么不让这样的聚会一次比一次更精彩呢?

  《尼古拉的遗嘱》

  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邪恶的伏地魔试图通过魔法石的力量复活。魔法石的主人是一个名叫尼古拉·勒梅的巫师。这个非凡的巫师并非J·K·罗琳的虚构,历史上确有其人。围绕这个人,历史上曾发生了一系列表面看似无关的离奇事件,本书将为你一一揭示。

  《神奇的魁地奇球》 《神奇生物在哪里》

  这是两本有关哈利·波特的辅助读物,对于深入了解魔法世界很有帮助。

  向另一个自己告别 心理专家的解读

  “我们之所以会对一本小说、一部电视剧产生依恋之情,是因为我们在其中会有认同之感。”朱建军说。像《哈利·波特》这样长达10年的系列童话,在某种程度上说,它几乎陪伴了一代人成长,成为他们的替代性生活。这里寄托了读者太多的情感,结束,意味着替代性的生活结束了。

  分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离开家乡、更换工作、离开校园......有些分离,我们觉得无所谓,有些分离让人如释重负,但有些分离让人忧伤。“之所以会有这样感觉上的差异,是我们在每件事物上投入的情感和附予的意义不一样。”朱建军说:“比如手镯是母亲的象征,是支持和勇气的象征;离开旧房子,则意味着与过去的自己告别。归根结底,心爱之物都是我们对自我的一种认同和表达。”心理学博士宋振韶认为,当人们长期地投入到一种兴趣爱好或者生活在某一熟悉的环境中时,它们会构筑成一种心理上的“舒适区”,让人形成“依赖”。当人要与它们分离时,心理上必然遭受一些“分离”的痛苦。

  可以在麻瓜世界中实现的魔法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巫师们眼中蒙昧落后的麻瓜世界在不少方面已经向魔法世界看齐。虽然巫师们只需一个咒语或一瓶药水就能解决问题,麻瓜科学家们则需要为此付出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艰苦试验与研究。但无论如何,不少“魔法”已经成真,麻瓜的科学世界正在一点一点艰难前进。

  1、隐身衣

  哈利从父亲那儿继承了一件隐身斗篷,穿上后就能够神奇隐身。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电子与系统工程教授纳达尔·恩格赫塔正在用一种被称为元材料的新奇材料,研制隐形衣。用这种材料制成的外衣,既不反射光线也不投射阴影,而是让光线从物体周围流过,旁人无法在衣服上看到光线,一切就这样消失了。不过科学家们也承认,隐形衣从理论到实现之间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2、再生术

  爱吹牛皮的黑魔法防御课教授洛哈特曾施咒抽走哈利手臂的全部骨头,幸亏庞弗雷夫人让哈利喝了一种叫做“Skele-Gro”的生骨药水,花了一整个晚上才让骨头重新长了出来。

  2005年,美国的艾伦·赫柏-凯兹教授发现了一种再生能力超强的“奇迹老鼠”。这种老鼠具备从伤势中再次复原的能力,它们可重新长出心脏、脚趾、关节以及尾巴等“身上几乎所有肢体和器官”,惟一无法再生的器官是大脑。更不可思议的是,当把从“奇迹老鼠”身体上提取的胚胎干细胞注射到普通老鼠体内后,它们竟也获得了再生能力。而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人类身上也有类似的基因。有研究人员称,一旦找到人类的“再生基因”,5年内人类也许可以实现断肢再生。

  3、记忆清除术

  当麻瓜不小心看见巫师们的行动时,“清除记忆咒”能从麻瓜脑中清除掉他们看到的一切。

  美国哈佛大学和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发明出一种可阻断痛苦记忆的健忘药,这种药物能阻断唤醒记忆的生化途径。科学家们指出,从某个角度来讲,人类大脑的记忆力其实与电脑硬盘储存信息非常相似。

  注:魔法界把不会魔法的人称为“麻瓜”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