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我们一起来玩非洲鼓

  “阳光明媚的周末,我们常在公园或是城市绿地上进行鼓聚。大家拥有不同的职业:教师、销售、编辑、贸易……带上各自的鼓,围坐在青青草坪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聆听着激情的鼓声,还有我们接连的歌声和持续的欢笑。”

  31岁的Vivii两年前接触到非洲鼓,现在她热衷于参与和组织这样的鼓聚,因为这样的时刻,“感觉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我们变得单纯,也很快乐。”

  29岁的J也和她的先生学了一年多的非洲鼓,问起最大的感受,“原来快乐可以这么简单。”在一则非洲鼓俱乐部的召集启事上,更是描述简短:“招募对象:只要有手、喜欢快乐均可。”

  这仿佛就是一个没有悬念的游戏:有手、有鼓,就有快乐。如此简单的快乐逻辑,令人不免心生好奇的是,非洲鼓,这个形似沙漏,一端包裹山羊皮的乐器,究竟藏有怎样的快乐魔力呢?

  令人着迷的原始能量

  正宗的非洲鼓,它来自一棵树和一只西非的山羊。人们挑选硬的木头,将整木掏空做成鼓,其中没有任何拼接。生活在赤道附近的山羊也因为脂肪含量低,它的皮成为音色优质的鼓皮。当一个非洲鼓诞生,它意味着两个自然生命的结束,但同时也创造了源于自然的魅力之声。

  “手掌落下,声音一触即发,发出一种明亮而具有穿透力的声音。”演奏过各种各样的打击乐器,专业打击乐手许波仍然为非洲鼓的非凡之音所倾心。“它的声音是圆的,不尖利,原始的音质让耳朵感觉舒服,所以听久了也不觉得厌倦。”

  非洲鼓的音色也非常简单,只有3个基本音,但拍打的节奏变换着,就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曲子。无一例外的是,跳跃的节奏中始终充满了律动。因为在非洲文化里,它是舞蹈性的音乐,人们跟随错落有致的鼓点开始载歌载舞;而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丛中,它的出现也让我们突然间心声激荡。

  23岁的Momo还记得第一次看演出时的感受:“一下子热血沸腾,浑身热了起来。”但凡亲身感受过现场演奏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动感的节奏将我们深深感染,或者驻足观看,或者就忍不住动起我们的身体。

  非洲鼓鼓手Yuuko有过更为奇妙的内心感受。“有一次当我打着鼓,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非洲,双脚踩在非洲的土地上。我相信木头也是有生命的,在这个生命体里存储着记忆,拍打着它就好比和它说着话,让我有机会也能感受到它见过的风景。我也拍过合成材料做的鼓,它在工厂中被生产出来,即便它能与我说些什么,那也只是工厂的风景吧。”与一个来自自然的鼓在一起,仿佛整个自然的世界都近在咫尺,拍下手掌,听到了圆润温厚的原始之声。

  群体的欢乐颂

  Yuuko平时教朋友们玩鼓时,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大家玩起来吧!”一个“玩”字概括了非洲鼓的精神,那就是简单、快乐。因为简单,人们的参与性非常强。不需要学习怎么握鼓棒、动手腕,第一次拍击,每个人就能和鼓说上话。也不需要看谱子,非洲鼓的节奏本来就是口传心授,别人示范几次节奏,很快就能跟随着上手。

  而快乐,更是这项群体性活动无可比拟的魅力。通常玩鼓的人是在两个以上,而越是玩的人多,越具有震撼力,欢乐的气场也越是强大。

  鼓声响起,无须更多语言的交流。节奏让大家在一起,在一条和谐的声音之河里嬉戏玩耍。眼神间、笑颜中,大家放逐着内心的激越与畅快。有时唱歌,鼓声中穿梭起嘹亮的歌声,同样地简单而有律动感,男女们交替接唱,用一种纵情放声的方式交流着。有时进入SOLO部分,每个人都有机会用鼓点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有人拍得抑扬顿挫,有人拍得急风骤雨,一人结束一人接上,彼此间用独特的游戏方式,比如眨眼、点头、嘟嘴,传递着起止的信号。

  Vivii说起第一次被非洲鼓所震撼的情景:“公园的草坪上,30多人围坐在一起玩。现场节奏的魅力就不用说了,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表情,每个打鼓的人看上去都特别开心,他们一直在笑,结束时,他们还相互拥抱、击掌,这种亲密愉快的氛围是我之前从未体验过的。”原本去公园赴相亲之约的她看着走不动步,结果相亲自然黄了,但却和非洲鼓结下不解之缘。

  J在自己的婚礼上也玩起了非洲鼓。“我和先生不约而同地想到在这个特别场合安排打鼓的环节。我披着长婚纱,先生穿着礼服,我们和另外7、8个朋友一起玩了起来。我们挑选的曲子都是表达快乐之情的,包括非洲人结婚时的曲子,我还独自伴着鼓声高歌了一曲意为‘我要结婚了’的非洲歌。来宾们当然都很高兴,大家沉浸在热烈的气氛里,而我们自己也玩得非常忘情尽兴。”

  外放的张力

  J在玩非洲鼓之外,也有别的兴趣爱好,比如古琴、品茶、书法,但她深知其中的差别。“那些修身养性的爱好,让我安静下来,是往里收的,而非洲鼓带给我的恰恰相反,那是往外放的。那一刻,我不由得活泼奔放起来,激发起我内心的热情和能量。”非洲鼓,仿佛一个转换器,让人们的手掌在呼呼拍热的同时,热烈响亮的乐声也全面催醒了身体里的活跃细胞。

  55岁的徐先生刚从丽江初识了非洲鼓:“我觉得这是个好东西,因为它能让我反方向运动。”所谓的“反方向”,就是感受生命中的另一种非常态。平时长时间伏案设计首饰的他,大部分时间习惯了静默。“现在我做一两个小时细活,就会转向桌旁的鼓拍一段时间,这种动作的转换对我的身体来说,非常好,更关键的是,我感觉人马上舒展开来,情绪也高昂起来。”

  在情绪的快速调节中,Vivii也是感同身受的受益者。“我可以和别人分享快乐,但不开心的事,我就压在心里,一直拼命扛着。所以刚开始打鼓时,我把它当成发泄。2个小时,我可以把不愉快的情绪统统发泄出去而沉浸在鼓声的喜悦中。打完鼓以后,人的感觉是神清气爽。”

  唤起感性的力量

  打非洲鼓,不仅恰到好处地平衡了身体里的正负能量,也唤起了深层的感性力量。

  非洲鼓大师Mamady Keita对于鼓手有过一句重要的叮咛:“不要以‘逻辑思考’去打鼓,非洲鼓并不是逻辑性的乐器。”35岁的Peter自认为是个理性的人,他总是按部就班地办事,学习打鼓正是为了让自己经历感性的思维。“当我打鼓时,我根本来不及用我的头脑去思考节奏,只要脑子开始要想着,手的击打就会慢半拍,节奏也会错乱掉。而我只有把自己完完全全放在音乐中,真正靠着心和耳朵去感觉那个音乐和节奏时,才能跟随节奏的流动,自如地打出我自己的鼓点。渐渐地,身体习惯了那个节奏,根本不用去想,手会自然地落下击打,非常地协调和自然,而整个身体仿佛也开始在音乐里轻松跳舞,成为了音乐中的一部分。”

  非洲鼓的源起

  最早起源于13世纪西非曼丁人建立的马利王朝。天性乐观的曼丁族人在劳动和生活中不断地歌唱, 唱得高兴时,就以双手击打着拍子, 打出欢快的节奏, 跳出开心的舞蹈,就这样非洲手鼓Djembe诞生了。除了演奏节奏外,非洲鼓还在日常生活中传递信息,固定的节奏传达具体的事情。当然,在宗教仪式和社会活动中,也总是充满非洲鼓的身影。

  非洲鼓的形状来源于捣碎杂粮的臼,最初由铁匠们手工制造,被做成沙漏形状的外形,两端开口,用山羊皮包住较大的开口端。

  如果你也想一起玩,可以登陆网页,寻找你所在城市的鼓圈: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