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冤枉的奶油

  云朵一样的奶油

  在怕胖的人看来,奶油简直是瘦身天敌,可它却是我厨房里的挚爱,和油盐酱醋的地位相同。我一向不认为食物是肥胖、疾病的罪魁,只有贪图安逸、缺乏运动才会长胖、得糖尿病、血管被脂肪阻塞。

  说奶油是不健康食品,可是人类吃奶油都2000年了,它却一直没有灭绝,难道这半个世纪以来,肥胖、心血管疾病、代谢紊乱等富贵病的增加,都是奶油等食物的错?这种逻辑和小孩子摔跤却怪地不平如出一辙。

  奶油,不是黄油。很多翻译过来的食谱图书中,“奶油”、“黄油”不分,其实二者很好区别。通常所说的“奶油面包”、“奶油蛋糕”实际上用的是“黄油”,而蛋糕上一朵一朵的“白云彩”才是“奶油”。奶油是白色的液体,也就是香港人所说的“忌廉”,英文是cream;黄油则是所谓的“牛油”,英文是butter。

  但把黄油称作奶油倒也不算错,因为奶油、黄油都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新鲜牛奶经过提炼,得到的那一部分液体是奶油,脂肪含量比牛奶高,一般达18-38%。奶油经过成熟、搅拌、压炼,形成黄色的固体,就是黄油了。

  奶油按脂肪含量的多少,分为轻奶油、重奶油、酸奶油、搅打奶油等。搅打奶油被老上海人称作掼奶油,因为这种奶油经过搅打后会发起来,呈泡沫状,做蛋糕的装饰最适合。

  食谱:水果盅

  原料:大块白巧克力,奶油,各种水果如草莓、猕猴桃、蓝莓等

  做法:1.水果洗净切小块。2.巧克力掰成小块,放在小奶锅里,加入奶油,用小火加热,直到巧克力融化。整个过程中要用筷子或小木勺不停搅拌,以免糊锅底。3.把巧克力奶油汁分倒在几个小玻璃杯中,上面放上准备好的水果块,就好了。

  这是我家夏季家宴的保留甜品,制作起来迅速简单,又比直接上来一盘水果更显出待客的诚心。吃完味道厚重的中国菜肴后,一小杯水果盅非常爽口。由于巧克力和奶油容易让人产生腻的感觉,所以我不用甜味的水果,而选味道偏酸的水果,比如草莓、猕猴桃,蓝莓、红莓等。 

  食谱:绿豆沙

  原料:绿豆,奶油,冰糖,玫瑰花瓣酱

  做法:1.绿豆泡1天后,加水、冰糖小火煮烂。2.连汤带豆倒入搅拌器,放奶油、玫瑰花瓣酱,打2分钟,把豆子打成茸。

  玫瑰花瓣酱在传统点心店里可以买到,它给奶油增添了花香。

  滑软的奶油香

  奶油给我的香软幼滑印象,来自一杯甜酒。25岁时,在朋友家,他递给我一杯浓稠的酒,带点恶作剧地要我一定喝下去。酒入口仿佛一匹丝绸滑过味蕾,我大惊小怪地抓过酒瓶,才知道是爱尔兰出产的奶油利口酒。

  这种酒用白兰地或威士忌酒做基酒,加入奶油和香料调制而成,味道很甜、很香却不腻人。它还有个娇滴滴的名字“奶油甜露酒”。某品牌巧克力的广告词说它入口有“丝般感受”,我吃过,不以为然;但奶油甜露酒确实能担当起“丝般感受”的赞誉。

  后来,参加英国人举办的夏季礼仪性派对,派对上的食物都很简单,一般是小三明治和应季的水果,比如草莓。它们被分装在一个个小玻璃杯里,上面浇着白色的奶油,第一眼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味道也不差。草莓的微酸被奶油的微甜中和,水果香重叠出奶香,感觉真是美妙。

  而在伦敦丽兹饭店里喝它招牌的传统英式下午茶,茶点摆在3层宝塔式点心盘里,那烤得微黄的司康小甜饼(Scone)旁,有一碟奶油,是抹在司康饼上吃的。

  看了一些菜谱才发现,奶油在欧美菜系中是全能式的重要调味品,咸甜通吃,从头盘的小吃、沙拉、汤,到主菜、餐后甜点,还有中午便餐时的意大利面,下午茶、咖啡、鸡尾酒……都可以尝到奶油的味道。

  我在法国北部布列塔尼的“海盗城”圣马洛吃到过富有地方风味的奶油焖贻贝。服务生先在我面前放了个小铁桶,接着又上来一口中型砂锅,里面的贻贝满得冒出了尖!真把我惊着了——估计有1公斤。贝类的鲜味重叠了奶油的鲜,鲜得心尖直颤。吃贻贝要用右手的贻贝壳去夹左手拿的贻贝肉,吃完一锅手都木了。因此印象极为深刻。

  奶油制作方法

  第一种:鲜奶油 250克(雀巢金钻的就好) 、糖粉100克(可以用搅拌机把白砂糖打碎)、全脂牛奶0.1升、香草香精。

  混合鲜奶油和牛奶,用搅拌器打成硬性发泡的样子(蛋白发泡的感觉),最好在凉快的环境下面完成。 慢慢的,奶油混合物会变成黄油。最后放入糖分和香精,加一点盐。就可以备用了。

  第二种:黄油270克、鸡蛋3个、糖120克。

  用搅拌器把鸡蛋和糖充分搅拌(下面可用微火加热帮助白糖融化,千万不要弄太热了,熟了就不好了),不停搅拌至完全均匀,放置冷却。把黄油放到室温下变软,用手(建议戴一次性手套)把黄油捏软成泥状,加入冷却的蛋液。然后继续搅拌至浓厚的奶油状。

  食谱:奶油南瓜汤

  原料:南瓜,洋葱,奶油,黄油,盐,干香草碎,胡椒面

  做法:1.洋葱一小块切丝。南瓜切小片。2.锅内放一小块黄油,融化后放入洋葱丝炒,直到洋葱丝变得透明,再倒入南瓜翻炒。3.南瓜里加水,喜欢汤浓一些水就要放少点。4.南瓜煮软后,关火稍凉,倒入搅拌器,打2分钟,把南瓜打成茸。5.再倒入锅里,一边加热一边放盐、奶油、胡椒面,搅匀调味。盛入碗里在汤上面洒些干香草碎。

  这道汤色彩浓郁,没有一丝南瓜的腥气。如果上桌时在汤面上加几滴奶油,视觉效果奇佳;如果放几丝熏肉、火腿,味道更丰富。这也是西餐里奶油浓汤的普遍做法,南瓜可以换成豌豆、胡萝卜、芹菜、西红柿、蘑菇、菠菜、鸡胸肉、虾、鱼等蔬菜、肉类。传统的奶油浓汤在烹调的时候,要加入面粉煸炒,可是我照此方法制作的时候,面粉要么炒糊,要么结成块,就像二三流明星的炒作,很难出好效果,索性省略这一环节。其实,奶油就有增厚汤汁的功能,但是注意奶油不能放太多。如果希望汤更浓,可以加入少量土豆。土豆打成泥后,口感要好过面粉。

  干香草碎在外资超市里有售,种类很多,有鼠尾草、西洋香菜、薄荷、龙蒿等等。4.夏天时把汤放在冰箱里冰镇,就是著名的维希冷汤南瓜版。

  从甜到咸的奶油

  我做菜时,也喜欢放奶油,中式的炒菜花加了奶油便成了奶油花菜,红豆沙、绿豆沙里添了奶油更多一重异国风味。

  做东南亚菜肴,比如冬阴功汤、椰浆饭时,如果没有买到椰浆(它相当于东南亚风味“奶油”),我就用奶油替代。

  欧美超市货架上的奶油种类很多,国内超市里一般只见得到搅打奶油一种,偶尔有进口的酸奶油。不过,搅打奶油除了做甜点,也可以用来烹调,足够了。

  奶油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古代印度人就已掌握了原始的奶油制作方法。把牛奶静放一段时间,就会产生一层飘浮的奶皮,奶皮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印度人把奶皮捞出装入皮口袋,挂起来反复拍打、搓揉、奶皮便逐渐变成了奶油。但这种方法颇费时间,而且从牛奶中产出的奶油量也很少。

  公元前2000多年,古埃及人也学会了制作奶油。后来,埃及的奶油制作方法由希腊和罗马人带到了欧洲,印度的奶油技术则经过中国,朝鲜传入了日本。但当时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制作的奶油只有少量是食用,大部分是作为化妆品抹在脸上。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