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真饿假饿

  在速度、效率的高压之下,很多人都体会过饿着肚子开会、加班。如果白领如你,也能像小朋友一样“饿了就吃”,那简直让人艳羡不已。但你觉得饿的时候,真的是饿了?你真的应该全盘满足你的饥饿感?

  食物平衡是我们一切平衡的基础。所以,搞好与饥饿的关系,是我们身心舒适的前提。但这并不容易,因为饥饿有多重面孔,除了人人熟知的生理饥饿,还有感官饥饿、情感饥饿。生理饥饿不难应对,当它来临时,满足它就行了。可如果来临的是“伪饥饿”——感官饥饿和情感饥饿,就不能简单满足了事,那会导致过食、营养过剩、超重等等,最终破坏食物平衡。

  生理饥饿:吃的需要

   吃是一种基本的生命需求。当生理饥饿来临时,身体器官就知道该“加油”了。生理饥饿有什么表现呢?

  “只要肚子一饿,我就注意力涣散,脑子一片空白。而且浑身没劲,肚子咕噜咕噜地叫。”在网站工作的许晴说。除了肚子发出讨厌的声音之外,还有种种生理表现:有的人“肚子疼”,疼得胃痉挛;有的人觉得身体发冷,口气不清新;还有的人会恶心、眩晕。

  除了以上种种生理反应外,还有些连带的心理波动。当生理饥饿来袭时,有些人会烦躁、易怒,因为一点点小事,就无端发火。

  这些症状背后有着复杂的机制,至今生物学家还不能给出全面的解释。研究肥胖症及超重问题的专家安娜-玛丽·戴利克斯等人认为:“饥饿感的产生可能有如下原因:氨基酸储备减少、肝的新陈代谢出现异常、脂肪组织发出信号,而最大的可能性是血糖下降7%。”

  感官饥饿:吃的欲望

  如果我们只有器官,当饥饿感来临,吃到饱就行了。可我们还有五感,还有思想,问题就复杂了。

  在中国,烹饪是一种艺术,饥饿和胃口密不可分。《现代汉语词典》把胃口定义为“食欲”,也就是进食的欲望,对食物的兴趣,吃的乐趣。感官会刺激我们的食欲,带给我们肉体的享受。闻到炖菜的气味,听见炸薯条的声音……都让人分泌唾液。

  3、留心食物内容

   在吃饭前,花几分钟做个深呼吸,释放压力。不要去嘈杂、乌烟瘴气的餐馆,那儿不利于好好品味。要安静地坐在桌边吃饭,别站着,也别在汽车里草草了事。入座后,不要狼吞虎咽,要细嚼慢咽。专心吃饭,不要看书、看电视、听广播、工作等等。这样才能专注地感受饥饿、享受吃的乐趣和饱的感觉。

  4、乐趣第一

   食物会全方位地刺激我们的感官,要善于享受它带来的视觉、嗅觉和味觉的乐趣。食物要多样化,这样乐趣才会更多。为了不让羞耻感和罪恶感扼杀我们的乐趣,停止谴责薯条、巧克力或面包这些食物。可以食不忌口,但要控制数量。为了让食物成为快乐的源泉,而不是大小烦恼的避难所,可以采取以下三个小步骤:首先,记录想要吃东西时的感觉;然后,分析记录,找出真正的饥饿原因——生理饥饿、感官饥饿还是情感饥饿;最后,找出相应的办法。

  5、感受饱的感觉

   不同的食物让人觉得饱的过程有所不同,但都会有一个饱的感觉。集中精力感受一下:一段时间过后,即使你喜欢的食物也变得没味了,这说明你该吃别的了。

  饱的感觉和消化的速度成反比。也就是说,你越饱,吃得越慢。饱的感觉要在消化后15~20分钟才能被感知。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慢慢地吃。如果饭后,你觉得特别饱,身子很重,想睡觉,说明你吃多了。

  热拉尔·艾普菲尔多菲认为:“最好的状态是半饱。为了只吃到半饱,最好事先有个准备。如果你知道会很晚吃饭,就先填填肚子,这样可以坚持到吃正餐的时间。如果你午饭很丰盛,那么晚餐就要有意识地少吃一些。”

  我们的目标是做一个美食者:质量第一,数量第二;乐趣第一,填塞第二。这个目标不是改变一次进食就能达到的。它需要我们改变习惯,找到新的进食方式,养成新的习惯。对于某些人来说,甚至需要专业人士帮助自己控制饮食。健康值得我们如此努力。

  对此,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饮食行为障碍学者热拉尔·艾普菲尔多菲医生这样解释:“看见蛋糕,就会让人产生食欲,分泌唾液和胰岛素。所以,在把食物放进嘴里之前,身体就已经做好消化它的准备。而且,胰岛素和神经激素会强化食欲,让人觉得蛋糕更加好吃。”

  对此,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饮食行为障碍学者热拉尔·艾普菲尔多菲医生这样解释:“看见蛋糕,就会让人产生食欲,分泌唾液和胰岛素。所以,在把食物放进嘴里之前,身体就已经做好消化它的准备。而且,胰岛素和神经激素会强化食欲,让人觉得蛋糕更加好吃。”视觉和嗅觉是最刺激胃口的。味觉其次。味蕾的快感使得进食不只是为了充饥,更为了愉悦。

  热拉尔·艾普菲尔多菲补充说:“味觉和嗅觉是我们感官中最古老的。它们调动大脑中最原始的区域。从解剖学和生理学上讲,它们和我们的情感与记忆牢不可分。每种味觉都会自动与某种情绪相联系,引起快乐或者悲伤的情感反应。”因此,只要脑子里的一个小小念头就可以激发出我们的食欲。美食编辑张兰说:“只要翻开美食书,我就会觉得饿,哪怕刚刚才吃饱。”

  情感饥饿:吃的冲动

   除了感官的饥饿,还有心灵的饥饿。童年记忆总是和某些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吃这些食物不是为了口感,而是为了重温儿时感受过的舒适、爱和温暖。这种对食物的移情和饥饿没有任何关系。

  类似的情况还有:为了排遣烦恼,暂缓孤独,消除焦虑,应付压力,压抑怒火等情况而吃。用食物把自己填满,是为了回避烦人的想法、忘记烦恼、减少痛苦。比如本刊网站上一位读者的分享:“我从去年毕业参加工作以后,随着应酬的增多,体重也增加了十多斤,由于近来几个月的工作始终不是很让人振奋,所以自己的情绪也越来越低沉,我现在对于食物,简直好像失去了免疫力一样,一没有事情做的时候,就想吃东西,或者就开始盘算去哪里吃东西……有时候我开始琢磨,自己到底是怎么了,这些食物在我吃进嘴巴的时候,并没有带给我更多的快感,自己也知道吃这样多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胖,但是就是做不到有效的控制。”

  以上情形的进一步恶化,就是贪食症——一种精神上的异常,患者在生理上并不需要进食,但心理上却有长期饥饿的感觉。法国精神分析师、“贪食症网站”( )的创建人巴斯卡·古德尔认为:“对于贪食症患者来说,进食就如同服用抗抑郁药。”贪食症(见注)患者无法承受自己的情绪,所以他们必须切断与自己感觉的联系,首当其冲的就是生理饥饿感。贪食症患者多米尼克证实:“我用食物麻痹自己的情绪,结果我根本觉察不到自己的情绪。为了随心所欲地吃东西,我把任何情绪波动都理解为:我饿了。这种时候,我吃下的不是一小块巧克力,而是几大板!”

  注:贪食症患者往往吃下大量食物,之后利用催吐、利尿剂等方式将食物排出体外。绝大多数时候,贪食是由厌食导致的,并和厌食构成循环病症:厌食者过度节食后,会因受不了饥饿之苦,吃下大量食物。其后,为了控制食欲,又服用食物抑制药,导致情绪低落、完全没有食欲。心理学家把贪食和厌食统称为进食障碍。持续心情抑郁、性方面的烦恼、精神创伤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进食障碍。

  吃奶,新生儿的第一需要

   食物精神病学家贝尔纳·维斯费尔说:“与食物的关系,是个体存活的首要关系。刚出生的新生儿觉得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它需要时间来区分自我和非我。如果这一过程不顺利,他就不能建立起很好的现实感。这个孩子即使成人后,都不会感到自己的身体是封闭的,他的界限会很模糊,对里外的区别不清晰。对他来说,食物不是外在于身体的。

  此外,婴儿是通过离开母亲的乳房或者奶瓶,来学习分离的。如果在这个时期,母亲总不在身边,或者心情抑郁,对孩子照顾不周,孩子以后就会因为分离感到极大焦虑。”

  爱是养分

   陷入情网的人忘了餐桌上的乐趣,也少了吃的冲动。爱人成为他唯一的欲望,完全占据他的大脑,甚至让他忘记生理和情感的饥饿。从此,养活他的是心上人,他会觉得人间的食粮远不如情感的食粮。而且,恋爱还让人分泌内啡肽等让人兴奋的物质。“情感兴奋是一种类似毒物癖的病理状态。人选择一个对象,然后依赖它。把部分当作全部。”精神分析师贝尔纳·维斯费尔这样说。因此,恋爱中人如同贪食症患者,只不过他的食物是某一位异性。

  肚子饿了才吃

  如何调节不同的饥饿呢?先需要感受饥饿的产生,再区分它究竟属于哪一种饥饿,最后让它慢慢消退。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步。

  1、找回饥饿

  为了找回生理饥饿,可以饿上一顿,甚至两顿。或者偶尔打破定时进餐的规律,以唤醒身体的原始欲望。要承认并接受这种让你肚子疼的饥饿。

  2、调节饮食

  为了保证在下次进食时有饥饿感,不要吃零食。吃饭时要控制量。凭着经验和潜意识,我们会知道日常食物中的营养值,由此把握自己的摄取量。不要加餐,不要吃自助、避免依照好胃口而设计的套餐。定时进餐也能帮助身体器官适应消化。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