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 从冬天吃到春天的幸福

  嘴馋的人看到任何东西首先想的是它怎么做更好吃,比如看到竹子,也非常赞同“不可居无竹”的说法,但并非要表现自己清雅的品位,而是贪恋竹子的童身——竹笋。

  古代有人称竹笋为“傍林鲜”,意思是刚生出来的鲜竹笋,都不必挖出来,把竹叶扫到笋边,点上火煨熟,现场拆掉笋壳,用刀卸下笋肉蘸酱吃。居有竹,意味着“傍林鲜”,春夜听完雨中竹笋破土的声,天亮就挖几头去,不比菜市场上买的鲜啊!

  竹笋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木质素和酶,采后特别容易老化、木化,放上两天还会变褐,所以李渔说,吃笋一定要“旋摘旋烹”。按古法,采摘新鲜竹笋要避开露水,摘下来要立刻放入密封的竹器中,盖上油革,不能见风见露,以保证真气;因为见了风笋会变硬,碰了水肉就木了。

  吃笋,吃的是“鲜味”,依讲究的人看,比如李渔,除了“山僧野老躬治园圃”得到的笋子,长在城市里的都算不得新鲜。现代社会,讲究不了那么多,菜市场上带着泥巴的竹笋就是佳品。但我始终坚持一条原则:绝不买真空包装、泡在某种液体里的所谓保鲜竹笋。撇开无良商人对竹笋做的手脚不说,它还带有一股怪味,没有清香和脆爽,完全是一块纤维怪物。

  竹笋四季都有,品种有笔笋、根竹笋、毛竹笋、蒲竹笋、厘竹笋,当然是春天和冬天的笋最好。眼下正是冬笋上市的季节,冬笋是竹根鞭上长出的幼芽,夏秋两季在土里孕育,到了冬季才从土里挖出来,汲取了自然界精华,又比春笋更佳。

  南方老家有竹林的朋友告诉我,农家挖冬笋,根本原因是为了养护竹林,有的冬笋不能转化成春笋从而长成好竹子,还会耗掉地力,影响来年竹林的生长。尝鲜反倒是其次。

  保鲜的办法

  每每看到裹着毛茸茸外壳的竹笋,总是担心第二天就买不到了,老要多买几棵。买回来保鲜就成了问题。

  后来,从台湾主妇那里得到一个好办法:在竹笋根部,也就是粗的那一端切割处抹上少许盐,然后取一个封口带拉链的保鲜袋,把竹笋放进袋中后,挤出空气,拉好拉链,这样空气无法进入。再把装有竹笋的保鲜袋放进冰箱冷藏室,据说可以保鲜二三十天,但我不会放这么久,最多一个星期就吃掉它。

  新鲜竹笋要素吃

  中国人视竹子为文化的象征,吃笋子,相当于吃“文化”,哪能不讲究呢?比如,料理竹笋时,古人告诫说,不能去壳,不能碰铁器(也就是说不能用刀),不能用水洗——那该怎么做?我不觉得这是中国文人矫情,其实,烹调带给人的享受往往正蕴含在琐碎的步骤和细节中。心烦意乱的时候,一个人认真地做着这样简单的体力活,内心不知不觉就静下来了。

  老方法自然不合现代的时宜,不过处理竹笋还是要讲究一些方法,否则吃起来有涩味。有涩味是竹笋所含草酸盐的缘故,草酸盐在人体内难以溶解,对健康不利,所以在烹调竹笋前要先飞水(用水焯),既能去掉草酸盐又能去除涩味。

  竹笋连壳洗干净后,剁去根部约3cm,在壳上用菜刀划出一道纹。锅里倒上足够多的水,放入竹笋,水开后继续煮15分钟,注意时间不到不要掀锅盖。关火,焖20分钟后取出笋,过凉水。这时,笋壳很容易就剥下来了,然后根据菜肴的要求切块、切丝。

  心得:千万别浪费这锅煮过竹笋的水,是味道鲜美的素高汤,放入冰箱,做菜是很好的调味料。

  李渔给新鲜竹笋的美誉为“蔬菜中第一品”,当然就要素吃才能体会出清新的本味了。一般来说,春笋产量高比较便宜,个头也大,多切成滚刀块和肉一齐烧,上海名菜“腌笃鲜”用的便是春笋。冬笋更珍贵些,所以要切丝、切片地伺候。

  四川美食家石光华酷爱笋子,他说竹笋清清白白,很干净,不素吃有辱它的清气。我很认同他的观点,但不敢苟同他放很多四川风格的佐料,什么姜、蒜、花椒面、辣椒油。李渔总结说,吃笋的方法很多,只两点最关键:素宜白水,荤用肥猪。所以我喜欢竹笋分别和香葱、荠菜、雪菜同炒,除了盐、高汤,不放别的调料。

  古意盎然的烤竹笋

  看古代的菜谱,发现他们很喜欢吃烤竹笋。清代有本食谱《养小录》提到:笋子中间挖空,填入肉馅,外面包上竹箬煨烤,烤熟后一人一支剥壳而食。真有意思。在北京,我经常去朝阳公园西门外的一家日本餐馆吃炉端烧。所谓炉端烧,就是在碳炉子上烧烤的食物。这家炉端烧店在春天有烤竹笋,过了季节就没了。烤竹笋用的是刚冒出头的小笋尖,切成块后稍稍烤一下,再刷上日式烧烤酱油烤,反复几次,古代人说的那种煨竹笋就好了。

  烤竹笋口感脆中带韧,只用酱油一味调料,突出了它的鲜、清、甜。如果在家里做,可以只抹点盐巴烤,烤好以后直接吃,或者蘸沙拉酱、日式酱油、辣椒酱都好吃。

  “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画过一幅《春笋图》,图上题诗说:“夜打春雷第一声,满山新笋玉棱棱。买来配煮花猪肉,不问厨娘问老僧。”他要是问佛印和尚,还算问对了人的,换成别的开不起玩笑的人,就麻烦了。对这首诗,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但大家都同意一点,能如此豪爽地配着猪肉吃的,一定是相对价廉的春笋。

  相对金农的小机灵,苏东坡更可爱,既能出世又能入世,看他写的打油诗:“无竹则俗,无肉则瘦;不俗不瘦,竹笋炒肉”,多么豁达宽容。笋子配肉,我吃过腌笃鲜,并不觉得真到了鲜到眉毛都掉下来的境界。烧肉,还是用笋干更好。我曾在成都的超市买到峨眉山特产雪花冷笋干。雪花笋产在200米的高山上,秋天的时候笋农采林下三寸幼笋,就地剥皮、煮熟、烘干,加工成笋干。用温的淘米水发起来后,和红烧肉、猪蹄同烧,或者炖鸡汤、鸭汤,味道才是鲜。

  菜谱1:葱油冬笋片

  原料:冬笋、香葱、盐、山茶油。
  做法:1、冬笋飞水切片,香葱切成末。2、山茶油下锅,油热后,下葱煸炒。放笋片,熟后加盐。
  心得:竹笋本身有极鲜的风味,无需鸡精、味精提味。推而广之,任何蔬菜都有草木的清香,烹调时加味精等化工产品实在是画蛇添足。

  菜谱2:雪花笋干卤猪蹄

  原料:发好的雪花笋干、猪蹄、姜片、葱段、酱油、冰糖、料酒、李锦记卤水汁、水。

  做法:1、雪花笋干切段,猪蹄剁块。2、猪蹄飞水后捞出,浸在少量酱油中。3、锅里放少量油,把猪蹄煎到渗出油脂、肉皮变成金黄,盛出。4、倒掉锅内大部分油,留一点放入冰糖,用小火炒融化呈黄色。放入猪蹄,翻炒,让每一块肉上都沾上糖色。5、倒入酱油翻炒,加姜片、葱段、料酒、李锦记卤水汁、笋干,加温水没过肉。盖上锅盖,水开后转小火炖1小时,肉烂、笋软,就好了。

  心得:可以用大料、桂皮代替李锦记卤水汁,后者更清淡。如果想拌米饭,可以多加些水,成菜时多留些汤汁。没有吃完,第二顿放在面条上,就成了猪手面。烧好的笋干既脆又软,含满了浓香的肉汁,此时哪管俗不俗。每一道菜都精心制做,便是唐宋时人人敬仰的“樱笋厨”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