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放下电话,28岁的导游妍妍有种矛盾心情。每次出差到外地,交往大半年的体贴、温柔又有能力的男友,都会打电话到饭店倾诉相思之情。她确定与男友相爱是自己一直期盼的,却很难解释为什么自己有时感觉甜蜜,有时又感觉非常被束缚。她说:“好像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可以回报他的,又害怕自己沉溺于爱中,越来越依赖,以至于离不开他……好像还是一个人的时候比较无忧无虑。”
矛盾的欲望
今天的我们,一方面希望与另一个人建立亲密关系,一方面又渴慕自由,这两种欲望之间矛盾重重。这种矛盾的欲望在跟父母和孩子相处时会感觉到,有时在跟朋友相处时也有,但是,最让我们害怕“失去自己羽毛”的,是跟伴侣在一起的时候。
想到爱情,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冲动、激情,不顾一切地投入思念的漩涡,一见到他/她就心情愉悦,两个人在一起什么也不干地待上一整天也不会觉得闷,甚至完全忘记了自我和时间的存在……强烈的爱不就是一种迷失和融合的状态吗?
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着这种绝对的,让我们可以迷失其中的爱。精神分析师确信,我们都体验过这样的情感——至少有过一次,那就是在我们生命的初期,与母亲融为一体时。这样的融合是如此具有吸引力,许多人会在爱情当中复制早年的这种融合。
但是,热恋期过后呢,我们还能继续这样爱下去吗?恐怕很难。很多伴侣会开始不自觉地挑对方毛病,觉得你应该这样或那样,想把对方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时候,“两性战争”就开始了。
有人爱到失去自我,有的人却只想逃离
相比男人,女人往往渴望爱得更深,也更容易在爱情当中迷失自己,甚至很多非常独立自信、极有个性的“女强人”也是如此。比如39岁的史彤。恋爱初始全身散发着光彩的她,如今神情黯然:“他觉得我太自我,希望我学会关照别人的感受。我也想改,可是……真的改不过来,我做不到啊,于是会很沮丧很自责。而且改着改着,我就找不着自己了。最难受的是,当你为了爱而改变自己时,他却变得更不爱你,因为你以前闪光的东西也不见了。到现在,连我自己都讨厌自己。改变自己真是太难受了!”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爱一个人就是要做对他/她好的事情,就是最大限度地容忍他/她的错误,尽快地原谅。这样做的确会令关系更加和睦,但是,当一个人总是妥协,总是不能做自己,内心必然充满怨恨,关系也难以达到真正的亲密。
作家曹又芳曾观察到一种典型社会现象:面对亲密关系,男人本能地从事自由保卫战,只想逃跑;而女人恰恰相反,不仅全心投入,而且紧紧攫住。结果会如何?也许如《中国式离婚》里说的,爱情如同手捧沙,握得越紧流失越快。
当然,这个时代并不总是男人在逃跑,“落跑新娘”也越来越多。而主动单身者、各种“更自由的”婚姻形式也不断出现,比如周末夫妻,婚内free day,婚内分居,等等。
心理专家施琪嘉认为,所谓自由是内心的自由,在现实中越是显得自由自在的人,越是说明他/她的内心不那么自由。还有些治疗师认为,那些惧怕承诺的人其实是深知融合之道的人,他们容易一再“潜入”新的融合里,这一点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你的自由,我的自由
爱到底是什么,自由又是什么?难道爱就是把两个相爱的人紧紧绑在一起吗?难道爱,不可能是一种强烈的能量交流,让每个人超越自我,实现自我吗?爱、被爱,难道不是让我们摆脱过去,冲破固有边界,消除自我怀疑?爱中的自由又是什么?像萨特与波伏娃这样的契约式情人?像《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中Samantha那样性自由?“自由”和“爱”这两个词,意味着什么?每个人的理解都可能不同。
艾薇与卢斌非常相爱,也觉得特别有共同语言,比如他们都热爱自由。可是,真的结婚共同生活后,她才发现,他们理解的自由根本不是一回事。艾薇觉得自由是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但是告诉对方自己的所有想法,总是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爱;卢斌却觉得,爱就是在一起感觉快乐,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帮助,但是需要保持思想的自由。于是,艾薇觉得卢斌要的自由太多,让她完全没有安全感;卢斌认为艾薇控制欲太强,让他感觉窒息……
人对爱、自由的理解会变化。我们20岁时需要的爱和自由和40岁时需要的,肯定不一样。
有时,爱情的对象变了,我们对爱与自由的需求也会有变化。魏红的前夫天天不着家,她想要爱;现在的丈夫喜欢什么事都两个人一起去做,可是她却开始逃离,想要自由。
男人女人的理解也往往不同。我们在杂志网站论坛上讨论爱与自由,有这样一段对话——hugo111:“都很重要,为自由我愿舍弃爱情,但我不会为自由舍弃信仰。”三面人:“我正好相反。自由比爱情重要吗?能告诉我为什么吗?你一定是个男性。”施琪嘉认为,恋爱的一方(特别是女方)在获得恋爱感受时,便希望事情变得稳定、理性和可控制。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讲,这和她们希望获得一个能养育孩子的安全氛围的愿望有关。
说出你的意愿
弄清楚自己需要的自由是什么,这是很重要的一步。随后,就应该与伴侣交流,让对方明白。现实的情况却是,我们常常不把愿望说出来——因为认为爱对方就应听从对方的愿望或者认为对方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的意愿——说到爱,人们总是假定自己表达的意愿和别人听见的意思一样,事实常常并非如此。当自己的愿望被忽略,我们就会觉得委屈难过。
“在伴侣关系中,不提要求的习惯会破坏共同的生活。”夫妻关系治疗师所罗门·纳西尔斯基(Salomon Nasielski)说,“每个人都应该界定出自己的自由,而且越具体越好。金钱管理、时间分配,如何度过两个人相处的时间、个人的时间、跟朋友度过的时间、跟双方家人度过的时间……这些都应该商量,清楚地界定,并且定期地讨论。”
他举例说:“当贝尔纳要求每个月有两个周六要去踢球,然后跟球友们度过晚上时光的时候,纳塔莉就可以跟他说‘好的,但是夜里2点之前要回来。如果你回来晚了,我会担心。’这样,他们两个人就订了一个很清楚的约定,一个人的自由不会妨碍另一个人的自由。”
许多人害怕说出自己以及自己的愿望,害怕涉及某些话题会让两个人的关系面临风险。然而,这正是真正的亲密关系的标志之一。黄焕祥与麦基卓在他们合著的《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中,解释人们为什么害怕亲密:由于长久自我保护的习惯,我们多半相信袒露真实自我只会招致批判、拒绝和抛弃,很难相信有人肯接纳我们内在本质里的魔鬼:我们受的伤害、愤怒、嫉妒、恨意、邪恶的欲望和可耻的贪念。我们最好还是当更完美的伴侣,努力讨好别人,更加压抑自己可怕的本质。即使这样做会使我们更沮丧,更加依赖药物和酒精……至少我们不会被抛弃。
在爱中,照见真实的自己
丽莎与秦浩恋爱结婚8年,最终还是分开了。朋友不理解她怎么会放弃秦浩这样的好丈夫:帅气,有经济实力,好脾气,而且很爱她,给她自由真的吗?丽莎苦笑:“他爱的只是一个温顺贤淑的妻子、孝敬老人的儿媳妇,爱的仍是8年前那个单纯的、不知道自己是谁的小女孩丽莎。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我们却越走越远。他没有真的来理解我,我也知道他并不接受真实的我。我不想一直带着面具,带着欺骗和内疚生活下去……我不自由,我想做真正的自己!”
婚姻,可以从某种程度上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和自由。施琪嘉说:“女人最大的自由是在一个安全的家的环境中。在那儿,她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谁不是呢?男性最终也如此。”但是,如果只是把婚姻当作控制对方以获得自我安全感的手段,婚姻就成为枷锁,最终会破坏两个人的关系。
完整的接纳与坦诚的对话也能带来安全感,虽然走这条路将比“控制”之路辛苦得多。如果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的前进方向和事物,得到的只是信任和支持,没有评判,也不会被强行改变;如果我们被当作一个完整自由的人被尊重,就不会担心在爱中会失去自我。在爱中,越被接纳,我们越可以敞开自己与对方坦诚沟通,真正开放地展现自我的全部,做真正的自己——这种感觉,就是自由。同样,只有我们能完整地接纳对方,才能令对方在彼此的关系中感觉真正自由。
在自由之爱中,两个人都可以在自己舒服的节奏中充分施展自我,然而也能适时地彼此相应,形成一种包容差异的完美和谐,创造出属于他们两个人的独特舞蹈——这是现代舞剧《我之深处》带给我的启发。
舞剧的创作者、表演者朱丽叶·比诺什说:“我们能否彼此靠近,终于亲密无间?冲突、畏惧、欲求乃至希望,都可能成为我们需要面对的壁垒。然而,在两人之间还会有第三个存在,那就是两人之间的空间。正是在寻找这第三种存在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真实的自己。”
爱,是支持我们生存的力量;自由,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爱并自由,是值得迎接的挑战。
爱的发展阶段
爱是支持
爱是增加力量
爱是启发
爱是重视人
爱是快乐
爱是认识
爱是脆弱和亲密
爱是接纳
爱是分享
爱是共同创造
爱是永恒
这些发展阶段通常是由上而下进行的,但人的发展各不相同,会依据自己的个性和环境选择爱的表现方式。
《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
作者:黄焕祥、麦基卓
译者:易之新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07-05
定价:2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