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位置-他们在幕后工作

  “找到自己的位置其实就是一个自信慢慢塑造建立起来的过程。”

  霍昕 39岁 编剧,主要作品有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

  我的个性里有非常被动的因素,也许因为是独生女的原因,很多事情父母都会替我安排好了,我就沿着他们给我指的方向走就行,走得还挺顺利,也就没觉得有什么不好。比如说当初考大学,我原本报考的是外语系,可是别人都说你父母都是中戏这圈子的,中戏还是报一个吧,于是我就填了,后来就读了4年的编导系。

  开始的时候真没觉得自己特别适合做编剧这一行,尤其是大学第一年学散文,整一年都在写散文,当时身边的同学都写得特别好,特别有文学味道,我自己好像还停留在中学生的水平上呢。直到第二年开始写小品,写得还不错,我才算找到一点感觉。

  就算这样,毕业之后我还是没有顺理成章地走上编剧这条路,而是做了5年完全和专业没有关系的工作。后来张一白拍《爱情麻辣烫》时需要好几个故事,问我要不要写一个,我想试试就试试吧。这一试,人家还很认可,我心里的某些感觉就又回来了。现在想来,之前那5年基本上都在玩,学来的很多东西也荒废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一毕业就进入这一行,既没有经验也没有经历,也许就达不到这样的状态,所以,应该对生活中的每一段经历都心存感激吧。

  《爱情麻辣烫》之后我斗志昂扬,马不停蹄地开始写《将爱情进行到底》,那是我第一次发自内心想要去做这么一件事,做下来之后,我发现编剧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这个位置很适合我,不用过多曝光,就像画家一样,可以不怎么受别人干扰地开展自己的创作,不像演员需要宣传啊、包装啊,和几乎所有的人打交道,而我喜欢站在幕后,看着别人演绎自己笔下的爱恨情仇,有一种躲在后面的舒适感。

  有人问我一个电视剧红了,观众可能记住了演员和导演,但却不知道幕后的编剧,但其实我选择做编剧是因为我喜欢这个位置,因为喜欢才去做就没关系。我也演过戏,比方说在徐静蕾的片子里我都要客串一个角色……演戏本身挺过瘾的,但我只是不喜欢演员这个职业,其中有太多外在的东西。

  当初看了很多经典的日剧,像《东京爱情故事》那样的,就在想为什么中国不能拍出来呢?编剧做到现在,我慢慢有了一些领会。或许对电影来说,导演最重要,但对电视剧来说,编剧排第一,故事如果不好,演员再好也出不来。我觉得商业与艺术的平衡很重要,不必为艺术拍得只有小部分人看,和大众生活结合起来的东西才有力量。以前的片子票房也不错,也能在国际上获奖,但我很看重和导演的交流,如果拍出来能体现我写的感觉,然后观众反映很好,就是对我编剧工作的肯定。

  《将爱情进行到底》之后,来找我写的都是偶像剧,但我并不想固定在某种风格上。后来写了电影《洗澡》,这让我开始真正认可编剧这个位置。

  因为之前写的大都是和自己生活相关的事,而《洗澡》却是几个大男人在澡堂子里的故事,是我所不曾接触过的,如果我这个都能写,那别的自然不用说了。以后还会尝试惊悚的、心理方面的,也想去描写都市成熟男女的感情。我想,找到自己的位置其实就是自己的自信慢慢确立的过程。虽然无意之中当上了编剧,但结果很好,自己的爱好、生活方式等各方面有了个完美的结合。所以,最适合自己的、让自己有信心的,就是自己最好的位置吧。

  “很多影视或广告作品,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幕后工作者,几乎是没法流传的。”

  胡正军 35岁,配音演员(晨光配音工作室制作总监)

  从2004年开始,我组建了这个配音工作室,形成了一套经营模式。我把自己定位在商业语言类的配音,偶尔也参与一些译制片或给电视台节目配音。“左——向左,当世界向右的时候,向左,左岸工社——少数人的写字楼。”就是我做的商业类配音。我的声音属于男中低音,有磁性,能让人产生信任,也可以有变化,或者青春阳光,或者深沉凝练、大气磅礴,等等。

  我大学学的是播音,后来在电台和电视台工作过,做节目策划或旁白解说。那时候还没有意识到我的声音可以往纵深发展。声音有时候是需要进一步包装的。所有配音演员的声音,都是通过大量实践来塑造的,不是你天生声音好,就可以配得好。配音演员和主持人不一样,主持人的经验是通过很多场主持或直播锻炼出来的,他/她面对镜头的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对于配音演员来讲,拿到稿子以后,要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把内容很好地传达出去,用很合适的声音、语调表达出来。我没有试过出镜,还是认为自己的声音比较有实力。

  专业一点讲,配音演员进行的是二度创作。作者写稿子的时候,有创作动机在里面,我们配音员在读的时候,把作者的东西提升,再创作一遍。前一段时间,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生命的坚强》诗歌朗诵光盘,纪念抗震的。我朗诵了“大爱啊,也许只有一滴”。朗诵的时候,就有我自己的想法在里面。其实我们配音演员,希望别人叫我们配音艺术家。因为我们做的是艺术创作。所有的声音,都是我们用自己想到的技巧,传达出去的,别人听到的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东西,不是随随便便念出来的。

  很多影视或广告作品,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幕后工作者,几乎没法流传。比如一部译制片,如果换了配音,再看的时候会有很大差别。还有那个钻石广告:“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就因为这一句浑厚的男声,才会让人觉得那么有品位。所以,通常情况下,声音或旁白的作用非常大。

  “我们好像医生,书画出了毛病,被送到我们这儿来,我们把它治好,又把它送走。”

  侯杰 30岁 北京某博物馆古代书画修复工作者

  旧书画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装饰,上下左右都有,这不是主体,主体是中间部分,叫做画芯。如果一幅画有破裂,我们就要大修。先把周围的东西都去掉,只留下画芯,处理干净,加固、补全以后,再做装裱。旧画最难做的就是处理画芯。剩下的程序和裱新画是一样的。

  我在文物这个行业的感觉是,要全身心地喜欢这些东西。画芯时间久远,很酥脆,轻轻一碰就掉渣儿,修复时要非常小心,掉一块,这块儿就没有了,就从世界上消失了。真要特别爱护它,因为如果是在你手里它被损坏了,不是自然的原因,你会很难受。

  到我们手里的画都是有点毛病的。我们就是要采取所有方法尽量让这些东西保留更长久一些。第一次见到一张古画或一本古书会想,历史啊,沧桑啊。后来就顾不上了,就想着怎么把它修好。修的过程中去欣赏它,感受里边的东西。修完一幅画有成就感,它来的时候破破烂烂,你把它修好了,至少在近期,如果不经过人为损害,它不会坏了。也稍微有一点点失落,因为它在你手里很长时间,然后又走了。

  我大学学的就是古代书画修复专业,毕业后来到北京的博物馆。这个工作比较适合我,我性格偏慢,比较细心。博物馆的画就是修一辈子也修不完,是很慢的工作,有时候2~3个月修好一幅画。这个工作到现在我还没有完全学会,就像医生,再有经验,也有你没见过的疑难杂症,比如你看了50年病,然后见到一个患者,得了从来没见过的病,你不知道怎么下手,你也要去琢磨。我们的老师傅,岁数再大,也有要研究、商量的时候。

  我们经常自比文物医院,如果书画它好好的,你可以拿去展览,如果它出了毛病,被送到我们这儿来,我们把它治好,又把它送走,继续完成它展览的任务。我们的位置没法儿往前站,就跟大夫一样,永远站不到前边去。要不是这几年文物火了,也没人想起我们。

他们在幕后工作-3-2-金丽红 60岁 资深出版人...

  “我出版的书,读的人越多,我的成就感就越强。”

  金丽红 60岁 资深出版人,长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

  其实我做出版这行非常偶然。我是1988年到华艺出版社的,在这之前当了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记者。到出版社工作,开始我是非常不愿意的,这得实事求是地讲,在电台我基本上是得心应手,还积累了相当的资源,而且中央台当时可比华艺的名气大多了。但我这个年龄的人基本上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服从分配,因为到出版社是领导让去的。

  可能跟对自己的要求有关,我做事不能太敷衍,既然做就要把它做好。1988年的出版业,完全没有市场观念。而我是温州人,似乎天生对市场敏感,觉得做书就得能卖,最终书是要给读者看的,读者越多越好。找市场的感觉是个很漫长的过程,我们至少提前了20年。

  作为一名编辑,必须要意识到:你自己觉得特别好的东西,往往只符合你个人的感受,而读者和你的感觉可能是错位的。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编辑要有很好的品位,但是一名真正的编辑不能不考虑:这个品位和读者的感觉是否对位。比如我们出了一些非常畅销的80后小说,首印100万册,一个月就卖没了,你很难想象它的读者在哪儿?对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这些书里那种幼稚却很纯粹的东西,已是30多年前的模糊记忆了,绝大多数是很难接受的。这里只有一个判断:这个书要不要印,会有多大的市场?我们推出的特别畅销的《狼图腾》,我自己不太喜欢,但不会不出版,因为它太独特了。我个人喜欢的,同时也做得很好的,是15年前出的王朔文集。我们的成长背景比较类似,都是部队大院,平时打架闹事啊,那些话从他笔下写出来,就是那个味儿,再加上一点文学的感觉,我认为非常好。

  时间能最后评定你所做的事究竟有多大价值。四大名著当初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作品,现在成了经典。王朔15年前出文集的时候,我们都被骂死了,现在过了十几年再看,王朔在当代文学史上有他的位置,已没有太多争议。千万不能小看读者的品位,能留下来的东西往往是被大众认可的。

  编辑与作者,只是分工不同,所以作为编辑,并不会让人有多大的失落感。虽然编辑是通过别人的作品被公众认识的,但在出版这个领域,编辑这个位置更有权威,你是内行,作者希望你能把他/她的书出好。我出版的书,读的人越多,我的成就感就越强。

  我从没兴趣自己写一本书。这可能跟性格有关。写书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是对过去的总结。而我习惯于干完一件事迅速向前走,一件接着一件,耽误那么长时间去写一个总结,似乎没多大意思。没有一种动力让我去写书。当你做的事被人认可的时候,你会真正觉得被需要了,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

  Voutch的漫画 你的位置
  译:雪梨
  

  Voutch,法国著名漫画家。著有漫画集《萨王纳草原之王》,《爱情永远辉煌》,《生活的大漩涡》等。他在法国《观点》、《花花公子》和《Madame Figaro》等杂志上发表有大量幽默漫画,其诙谐、冷峻的风格,颇受读者喜爱。

  ——迪欧,我想告诉你件事:我写的那本关于你父亲的书《我丈夫这傻子》,卖了85万册。我的出版商请我考虑再写一本续集,就叫《我儿子这笨蛋》。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