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罚-是否应该惩罚孩子?

  “惩罚是最后一招”

  李中莹,著名NLP培训师,美国职业催眠治疗师,香港专业效能管理学院创始人,著有《亲子关系全面技巧》等书。

  ■ 心理月刊:绝大部分家长都爱孩子,但是也都曾经惩罚过孩子,为什么?

  李中莹:他们以为,爱孩子就应该这样做,所以常有家长说“我爱他/她,才罚他/她”。这往往因为他/她自己就是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长大。他们未必认真想过这个问题:罚孩子是为了什么?假如真的为了孩子,父母是否问过孩子的感受?那些错误信念,让有些父母看不到惩罚的效果、孩子的痛苦,看不到与孩子的关系因此在疏离。家长对孩子唯一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培养出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在爱与罚之外,还有第三种选择:教导——教育、引导。孩子的问题不可以堵,只可以导。惩罚是堵的方式。

  ■ 不惩罚,孩子仍能成长得很好?

  罚是最后一招,是家长失败的证明。当你教孩子如何能得到别人的接受、尊重、爱,他/她也很乐意把焦点放在如何让自己提升,就不会做家长认为不应该做的事情。我做过这么多亲子的个案,还没有碰到过一个个案是孩子的问题。真正可以做出改善、改变的都是父母,而不是孩子。孩子只是用一些方式来迎合父母。

  ■ 哪种惩罚方式对孩子的伤害最大?

  对孩子来说,不理睬的伤害往往比体罚的伤害更大。对孩子来说,不理睬代表“妈妈不要我”,是断了联结啊。我曾经在一个停车场看到一个妈妈在车上,孩子就在车门外哭、求,我心里难受得不得了。这个创伤有可能造成孩子人生很多的心理问题。

  ■ 为什么那么多家长惩罚完孩子会有罪恶感?

  因为惩罚与爱是背道而驰的。他们错误地认为,朝左边(惩罚)走可以到达右边(爱)的目标,可是结果他们发现自己到达了爱的反面。系统传承的动力,是超越道理,超越情绪的,在愤怒情绪下打了孩子,但是系统更深层的动力对这种行为却是否定的。

  ■ 现在已经有很多家长用过“最后一招”了,接下来怎么办呢?

  惩罚对孩子一定有负面效果,但是如果非要用,要注意以下4点,将负面影响降低——首先,如果惩罚是为了改善孩子不良行为,那么你要问问自己:怎么惩罚才会让孩子改善行为?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惩罚就无效,就不应该罚。不如转而去想其他办法,比如引导。

  第二,言出必行,言出必准。尽量不要罚,但是说了要罚就一定要罚。他/她痛你陪他/她一同痛,但是仍要罚。

  第三,惩罚绝对不要太重。惩罚的目的只是告诉孩子他/她错了。假如你对惩罚的轻重没有把握,宁轻勿重。惩罚绝对不要造成孩子后遗性伤害,暗示“爸妈不爱你”的话,或者“你要再这样我就赶你出去,不要你了”这样的话绝对不要说;惩罚不要总是针对一件事——惩罚的不是孩子这个人,而是孩子的某种行为,罚一次就行了。

  第四,保持情绪平衡稳定。惩罚的行为一定不要在情绪里实施,孩子会觉得父母是拿他/她出气,因此学不到应该学的。

  ■ 父母与权威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力量不足的父母才会需要证明自己的权威。父母-孩子-孩子的孩子,生命一级级往下传,这本来就存在着一种天然的权威地位。权威是我给你我能给的全部爱与力量,也因此我要得到你的尊重、绝对的接受。当你拥有权威又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就觉得特别受尊重。所以,当父母愿意与孩子做朋友,孩子总是很快改变过来。

  ● 你是否曾对孩子进行过哪怕是极为轻微的惩罚?

  (上图)绝大多数家长会对孩子进行惩罚,约占92.7%。对于怎样约束孩子的行为,家长们似乎没有太多的好办法。有7.3%的家长从不对孩子进行惩罚,他们当中也许有些人的孩子还没有到需要界限的年龄,也许有人找到了不用惩罚就能见效的方法,也有可能是比较溺爱孩子。

是否应该惩罚孩子-2-2-表2

  ● 通常情况下,你采取以下惩罚措施的频率为

  其他惩罚主要包括:

  指责/大声呵斥/语言上的攻击/批评/怒吼/不理睬/不与其交谈/短时间内不理他/发脾气不理他/强迫孩子去自己房间反省/关阳台/关房子里罚站/不准讲话/用拖鞋打/拧一下胳膊/用树枝抽他的手和脚/做家务活/不准玩电脑/不买玩具

  体罚仍是中国家长最常用的惩罚手段。86.5%的孩子被打过屁股(13.2%经常),85%的孩子被打过一下脸颊、手心或屁股,32.8%的孩子曾被扇耳光。相对来说,取消孩子娱乐享受的惩罚手段使用频率要低很多,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有些选项(看电视、电子游戏机、零花钱)是有些家长本身就不提供的。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家长填写的“其他惩罚”中,指责/不理睬等心理惩罚也很多。

  ● 通常情况下,惩罚完孩子后,你会:

  (上图)其他感受主要包括:很难受/愧疚/内疚/非常难过非常自责/又后悔又心疼/和孩子一样很郁闷/心痛/失落/愤怒/有无法掌控的无助感/有时感到无助

  超过半数的家长在惩罚完孩子以后会有罪恶感,会难过、自责。对于是否应该惩罚孩子这件事,家长们抱着复杂的心情。

  (参与调查的人群中,女性占85.3%,男性占14.7%。)

  “任何以惩罚为目的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小巫,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两个孩子的妈妈,心理月刊网站亲子问题解答专家,著有《和孩子划清界限——成功训育儿童自律的法宝》等书。

  ■ 心理月刊:这组调查中,有哪些数据令你感觉意外吗?

  小巫:我都不吃惊。我接触的家长大部分都会采取一些惩罚措施。可能大部分家长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解决问题。他们自己往往是被父母打大的,不懂得更加民主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也知道打孩子不对,对孩子有负面影响,也会极力克制,但是克制不了。当他们暴怒,往往是即时的反应。知道这样不对但是做了,所以他们会有罪恶感。而感觉放松,有可能是看到惩罚在当时见效了。

  ■ 为何负罪感没能阻止父母们惩罚孩子?

  因为父母的不自信。他们内心有恐惧、焦虑,不相信自己作为父母可以用正面的力量去影响孩子。

  父母常常不理解孩子不同年龄段会出现的正常行为,比如孩子编了个故事会被父母误解为学会撒谎了,被错误地扣上道德的标签。有些父母特别急于让孩子知道世界的真相,尽早成为让社会接纳的人,出人头地。有些父母对自己生存状态不满意,就会特别焦虑:孩子可不要像我这样,于是,就会对孩子不满意。

  ■ 惩罚一定不可取吗?

  体罚肯定是不对的,尤其是扇耳光,这是侮辱性的!关禁闭,越小越不能做,上学以后懂些道理了,可以把他送进屋子平静一会儿——但这不是惩罚。任何以惩罚为目的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那只是滥用家长的权力,并不是孩子在内心服了道理:这是我要做的。

  要孩子自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需要付出更多辛劳,要想更多更巧的办法。可以取消一些孩子的娱乐享受,但应该与孩子的行为有逻辑联系,比如不吃饭就不能吃零食。很多时候,你讲清楚道理,孩子意识到自己错了就行,没必要惩罚。

  ■ 怎样才能把惩罚的伤害减到最小?

  一定要在孩子小时候把亲子关系的基础打好,要不辞辛劳地照料孩子的生活,让他/她感受到你的爱。孩子信任你,本能地就知道“妈妈让我做的事情都是为我好”,就会比较容易听你的。还有,要让孩子明白你为何这样做,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

  受到惩罚的孩子往往会很不高兴,会闹,这时你要留在他/她身边,倾听他/她,但是原则要坚持住。这要求家长有坚强的神经,不能对孩子发脾气。像斥骂、指责、吼叫或者发脾气时控制不住说伤害孩子的侮辱性语言,这些都不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孩子当时的注意力只有你的情绪,却不知道你的情绪与自己的某个行为有关。

  发脾气对当时震慑住孩子可能有效,但是对帮助孩子自律是无效的。脾气发得多,孩子越大就会越叛逆;也有可能孩子被你的情绪控制,压抑自我,导致与他人的交流中,不能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不过,像孩子在大马路上乱跑这样紧急的情况下,父母们偶尔控制不住发了脾气,也不用太内疚,不用因此否定自己作为家长的价值。

  代替惩罚的7个技巧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作者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认为,惩罚孩子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从内心深层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而这个过程非常重要。书中介绍了7个代替惩罚的管束孩子的技巧。

  1、请孩子帮忙
  情境:孩子在超市里到处乱跑,玩商品。
  惩罚:等爸爸回来,有你好受的。
  请孩子帮忙:你来帮我拿3个柠檬。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
  情境:同上。
  惩罚:晚上不许看电视!
  明确表达不同意立场: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

  3、提供选择
  情境:同上。
  惩罚:你再乱跑我就要动手了。
  提供选择:别跑,给你个选择,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在购物车里,你来决定。

  4、采取行动(制止或把东西拿走)
  情境:同上。
  惩罚:打屁股。
  采取行动:(把孩子抱起来,放在购物车里)看来你决定坐在购物车里。

  5、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情境:孩子在超市犯错的第二天。
  妈妈,你去哪儿?买东西。我也想去。
  - 今天不行。为什么?你说为什么。 - 因为我昨天在商店乱跑了。你说对了。
  - 对不起,再给我一次机会吧。   - 会有很多机会的。今天我想自己去。

  6、表明你的期望
  情境:孩子用完工具放在外面,被雨淋生锈。
  明确表达强烈不满:我的新锯子被扔在外面,都被雨淋得生锈了,我非常生气!
  表明你的期望:我希望我的工具借走以后,能完好无损地归还。

  7、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情境:同上。
  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现在需要用钢丝球使劲把上面的锈擦掉。用完以后,用薄布上点儿油,可以起到保护作用,以后接着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