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看见绚丽的广告画面里展示这样的场景:小孩A伸出手,甜美地给小孩B一点糖果或其他的礼物,旁边是为这自然亲切的画面所感动的成年人。
可是,不要说成年人A对成年人B施展善意了,大概彼此给予一个微笑,都会有障碍——我们现实的关系,越来越变成处心积虑的,互相漠视的,或者憎恶式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奉行着“他人即地狱”的信条。
现代中国人更习惯于组织化,或者在某种规范下展示自己的善良。灾区捐款,小区里的邻里相助,或者地方报纸上常见的给白血病的孩子募捐,我们的善意,必须借助某种组织或某个可以信赖的媒介,才能表达出来。与此同时,我们忽略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善意,在善意与冷漠之间,大多数人偏向冷漠。
善意,经常会被当作怀疑的对象。淳朴单纯的善意,就这样被放置在我们心中的某个角落里。
他人的善意,暴露了我们的恐惧感
曾经在宁夏银川采访,我见过一位在法院工作的中年妇女。她穿着一件明显不符合自己年纪的T恤,原来她自己多年不买衣服,为了见我们,特意穿了女儿的衣服。这个女人20年来一直做着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就是为那些住校的孩子筹款买煤。西海固的冬天,住校的孩子没有煤就过不了冬。可是,这种简单的行为,不被周围的同事所理解,他们觉得她是在为自己争取名声——不仅仅是你的善意与我无关,甚至在“你的善良是在谋取利益”的惯性观念下,她的行动颇遭冷眼。这位妇女边说边哭,仅仅因为我们是陌生人,可以听她说些平时不能说的痛苦。我们的倾听,在她看来,就是大善意的表现。
她的故事,最让人思索的,不是她所遭受的环境压力,而是环境压力的来源——周围的人为什么害怕看到她的善意?其实很简单,她的善意,暴露了我们的冷漠,暴露了我们的恐惧感。
善意不仅无回报,甚至有凶险
我们多数人,喜欢把自己拒绝表现善意归结为社会原因。翻开每天的社会新闻,总会有诸如送路边摔倒的陌生人进医院反被敲诈的故事,甚至一位从小就接受佛家教育的女性朋友告诫我,如果要行善,做义工,一定要去她们经常去的孤儿院,在街上看到陌生人受伤,最好打110。“因为你很可能遭遇骗局。”理由是,现在是佛家认为的末法时代,人心险恶。
细想,我们正遭遇着同样的尴尬和难堪:害怕自己的善意碰壁,害怕自己的善意被误解,从深处讲,也害怕自己的善意没有回报。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怕,不自信,没有完整的自我呈现——越在都市,这种害怕越明显。身处都市,周围都是陌生人,这种陌生人的环境,使我们害怕自己受伤,最简单的方式,莫如把自己裹起来,既不作恶,也不行善。
韩少功在他的乡村生活笔记《山南水北》里写道:在乡村,彼此的帮助是非常普遍的,其实理由很简单,你在今天帮助了邻居,你的邻居可能在明天帮助你。在乡村,你要是赞美邻居家菜地里的蔬菜长得好,很可能他/她就会直接喊你进来摘,是因为改日他/她也可以坦然在你的园地里摘菜。空间的狭窄,可以让我们的善良不落单。
城市里却截然不同。善意不仅无回报,甚至有凶险。那么,我们的害怕是不是理由就很充足呢?其实,能否把自己的善意真正展示出来,依靠的不是环境,而是自我。自我的强大与否,是每个个体能否自然而然对他人表达善意的依据。追索那些行善者的本源,多数行善者都是在某一方面强大的人——不是说他们有挣钱的能力,而是说,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帮助人。
大的善意,是敢于面对自己的失落
一个海边的老妇人,自己居住的附近地区海岸上常常有人自杀,她本着自己最简单的善意,多年的使命就是劝人珍惜生命。有记者去采访她,发现她平常之极,可是她相信生命的伟大,更相信自己有改变人的价值观的能力,就是因为这种自我的强大,不少已经放弃生命希望的人也会被她感动,回到日常生活中。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带有善意就好,可是,善意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不是说每天早上带着好心情出门,给陌生人指个路,见到电梯里常见而从不打招呼的人笑一下,到办公室里给自己的竞争对手一点帮助,然后晚上回家就很快乐那么单纯。
更大的善意,是敢于面对自己的失落,抛弃自我安慰系统。每个中国人都熟悉“善有善报”的老话,我们的因果报应系统总是在作怪,不否认,这是很多人行善的原始原因。可是很可能,我们的善意换来的只是冷眼,是某种难堪,甚至是仇视。但是,心比外界的利害判断要强大得多。无论对方是好是坏,都和我无关:我在微笑,是因为我能够微笑;我在帮助人,也是因为我有帮助人的能力。在某种意义上,善意肯定是一个人的个体行为,参加各种公益组织,参加有组织的捐款,说明我们表达善意的途径是有限的。一个独立的个体,能抛弃既定的路线,对各种陌生人,在各种陌生环境中及时表达善意。克服心中的恶意,超越日常喜好。也正因为此,来自陌生人的善意才更显得珍贵。
善不总是换来善,善甚至是空无回报的,可这并不代表着善的失败,善意必须超越,超越环境,超越他人眼光的约束,甚至超越善意本身。
人与人之间的善意究竟是天生还是后天规范?这就像讨论人之初“性善”还是“性恶”一样,不会有答案。不过,也许真有善的基因藏在我们的思维系统中,帮助、给予和宽容,永远会使晚上坐在沙发上休息的我们不由自主地轻松起来——我们不用去反思自己一天做了什么,没做什么,那样太有痕迹感。
河北农民安金磊,在自己家的土地上不施化肥,种植的粮食也不甚照管,给鸟吃或者虫祸害,在他看来,都是应该的,在某种程度上,他是在对自然施展善意,对自己周围的世界在施展善意,越是无心的善意,越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