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咨询吗-我们需要心理医生吗?

  我们见面的餐厅面对着美丽风景,可是裘裘从第一句话就开始说和老板、下属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工作当中无尽的烦恼,说她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放弃这份投入大量心血工作……

  我满怀同情地听着,但不知怎么帮她。于是我说:“为什么不去咨询下心理医生?”她迅速抬头,亮亮的眼睛有点感激地看着我:“好啊,我一直有这想法,你给我推荐一个吧!”

  如果早些年我这样建议,她的反应会是怎样?没准会白我一眼,扔过来一句“你才有病吧”。今天,大家不会再认为精神失常才该看心理医生了。

  “5·12”让人们知道了心理医生还可以做“心理危机干预”;打开电视,他们在解决家庭纠纷;翻开报纸,他们在点评某热点新闻事件;奥运会报道,原来运动员都有心理医生辅导;朋友说起刚参加了个很棒的工作坊,导师是个心理医生;甚至通讯广告也在说“失恋了?去看心理医生吧”。不知何时,心理医生已近在身边。

  一种特殊的支持力量

  为什么心理医生好像突然变多了?因为有需要。73%的受调查者认为,我们需要心理医生。

  有学者认为,从社会-文化转型的角度来看,心理咨询/治疗业之所以出现,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传统大家庭结构解体,来访者找不到人倾诉;第二,生活节奏加快,来访者找到的倾诉对象,没法提供全神贯注的、长期坚持的倾听。

  的确,我们所处的时代变了。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工作竞争、离婚、失业、搬迁……各种压力事件激增。而且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家族的悄然解体,铁饭碗的打破,原本最常见的社会支持系统也随之消失了。内心痛苦时,我们向谁诉说?我们需要支持时,向谁求助?心理医生成为新的选择。

  与我们以往的支持系统相比,我们与心理医生的关系比较特殊。首先它不是无偿的,需要付费;其次,它是一个“专业的倾听和服务”。看过心理医生的宇强说:“心理咨询让我看清楚现象背后的本质,承认自己一直不愿意承认的。在未来的自我调试中,心理医生的一些话语经常会回荡在耳边,这样的监督和提醒的作用可能是非心理医生不能起到的。”

  和以往有了严重心理疾病才看心理医生不同,“更多的人出于成长性需要而来咨询。”中国首位开设私人心理诊所的心理医生苏晓波说,“来访者越来越重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求。躯体化的或者极度压抑者比例减少,心理障碍的类型越来越向发达国家靠近——自恋障碍的比重在增加。”可以说,做心理咨询的越来越多是希望更好地了解自己、掌控自己生活的健康人。沉浸在一段情感中不能自拔时,会想到看心理医生;离婚后不知如何开导孩子,也可以请心理医生提供些具体的建议。

  31岁的叶丛第一次看心理医生是10年前。他说:“现在想想那时真的很轻松,对着他无所顾忌地侃侃而谈,就像是在和老朋友聊天,只不过这位朋友更像是个熟悉的陌生人。很感谢那次就诊,使自己能有机会接触专业心理诊疗。从此后,我学会了进行自我调节和减压。”但是,接受心理治疗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容易。要得到心理医生帮助,正如叶丛所说,“前提是,你首先要有勇气走进医生敞开的门,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艰难的第一步

  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的人想过要看心理医生而没有付诸行动。阻止人们步伐的原因很多,不信任、信息不畅、费用高……然而,更大的阻力其实来自人们内心。

  走出第一步,34岁的玉娥用了两年的时间。“有些话难以启齿,一想到要说出来我心里就很害怕……但是这一次真的很绝望,身边的支持不够,问题只能自己解决,但自己状态很脆弱,又没有能力解决……感觉真是到了绝境。我这才下定决心,就去了。”

  有些人始终很难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能描述内心的矛盾和冲突,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表达。以成功为目的的教育,往往会导致人的精神脆弱被忽视。40岁的黄钢说:“父亲非常消沉而且经常不在家,我作为老大,常常肩负起父亲的角色。感觉不好时,我总是对自己说: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在我看来,向人求助是无能的表现,是一种耻辱……”

  无法理解自己内心的痛苦,拒绝向他人倾诉,这些症状的出现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心理治疗专家卡维·宝乃-艾玛解释说:“有可能是对打破自己建立起来的脆弱平衡的恐惧,有可能是担心即将到来的改变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职业,也有可能是害怕从自己的内心发现一个魔鬼……太多无意识的偏见让人们在心理咨询室门前犹豫不决。”

  这些人内心苦闷,感到遭受禁锢,觉得难受,却又不敢表达,始终焦躁不安。人们寻求心理帮助的原因各不相同,却有着类似的动机:他们无法自行摆脱痛苦的折磨。

  不是唯一的方法

  那么,所有人都需要心理治疗吗?它是解决生活难题的唯一好方法?不。精神分析师菲利浦·格兰贝甚至挑衅地说:“一种好的抗抑郁药,一项体育运动,一次旅游,有时比常年躺在沙发上治疗更有效。不要觉得心理治疗无所不能,同样也不要觉得人们无法自己解决问题。”

  事实上,我们都曾自己努力摆脱痛苦,很多时候我们都成功了。即使去看心理医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仍然是我们自己。心理治疗的本质是关系,是学习。心理医生所做的就是“授人以渔”。正如心理治疗专家张天布所说:“治疗师的强大,在于帮助患者成长的过程中,使患者感到自己的强大、有能力和自信。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的力量。他们是整个治疗的主角,而我们是一个帮助者。”

  曾经以为咨询就是出点子的杨柳,进入咨询之后很快明白:“如果自己没有准备好去解决问题,就什么也不能改变。”我们中的大多数也许不能成为心理医生,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心理医生。

  生活中遭遇困苦,有心理医生、亲朋好友在身边陪伴、鼓励和支持当然很重要,而更关键的是,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努力地走在成长、改变的道路上。我们该问的唯一问题也许是:“现在,我怎么做才能更好?”

  心理医生是什么人?

  本期卷宗提及的心理医生,是专门研究并提供心理帮助的从业人员的统称,主要包括以下人员。

  ■ 心理咨询师:在我国指经过劳动部培训并取得咨询师证书者。虽然培训强度和很多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是仍然有些心理咨询师会为来访者提供高质量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

  ■ 心理治疗师:在我国指通过卫生部组织培训的医疗技术专业人员。一般参加心理治疗师培训的人须具备从事医疗工作的背景,培训地点也只有全国少数几家大型医院。

  ■ 精神分析师:专门进行深层心理探索的人。精神分析师的认定目前在我国尚无统一、权威的标准。只有极少数人获得过符合某些国际组织的精神分析师认定资格。

  ■ 精神科医师:在我国是卫生部和各地卫生局统一注册、管理,一般在各地精神卫生中心和精神病院工作。由于医疗体制等原因,我国只有少部分精神科医生愿意和有能力提供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

  ■ 临床心理科医师、神经科医师、心身医学科医师:一些综合医院会设置“临床心理科”、“心身医学科”等部门,一般是神经科医师或精神科医生承担。工作取向既有以药物治疗为主的,也有心理治疗为主的。

  ■ 心理学家:通常具有心理学较高学位。其中,只有临床心理学家、咨询心理学家才和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有关。往往经常接待来访者的心理学家才具有心理咨询、治疗能力。

  ■ “流行”心理医生:指主要以巡回讲课、接触媒体、出版科普书籍宣传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知识为主的专业工作者。主要工作方向不是个别心理治疗,而是向大众普及专业知识。

  ■ 社会工作者:在我国是指在公益性机构(如心理热线、监狱、居委会等)提供心理服务的人。许多人是自愿者,某些人具有心理咨询师证书,某些机构会提供定期专业培训和指导。

  ■ EAP咨询师:与EAP公司签订合同的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师等专业工作者,会定期接受一些EAP的培训。EAP指“员工援助项目”,是企业请EAP公司为员工提供的以心理援助为主的服务。

  ■ 心理辅导老师:指在高校和中学的心理咨询中心工作的老师们。有些人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有些人获得的是高校内部组织的专业认证。

  “心理医生有什么用?”

  ■ 开始,我认为心理治疗能帮我解决问题。随着治疗的延长,我意识到心理治疗不过是自我的一面镜子,它照出我们拒绝承认的事实。(Nolucky)

  ■ 心理医生就像探险路上的引导者。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片独特的森林。他/她也经历过做病人的过程,知道森林里大概有什么,所以不害怕。他/她和你一起,引导着你走出森林。这过程也需要我们的配合。(杨柳)

  ■ 我把心理医生当作生活中的过客。借用雅克·萨乐美的话说:他是启蒙者。(Hermine)

  ■ 心理医生,是我渴的时候拿到的梨!在我受打击的时候,我会求助于他。想到当我感觉特别不好的时候可以这样,我就很心安。(Sasha)

  ■ 心理医生就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只增加反应的速度,而不改变反应的结果。当反应结束时,心理医生以原形退出。(心理医生张天布)

  本期卷宗调查数据提供: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专注服务于金融、消费品、母婴、IT、汽车等行业,在全国300多个城镇拥有访问能力,数字化调查网络覆盖中国1-6级城市。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