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忠之爱-忠贞的脸悄悄在变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忠贞是什么?如何看待不忠?能否接受不忠?我们的调查显示:在整个社会的变迁中,在生活的磨砺中,我们的情爱观、性价值观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不容忽视的现象

  随口和一帆风顺过上幸福婚姻生活的女友说起,我正在做关于不忠的调查,没想到她也兴致勃勃地要参与,还给我讲了好几个发生在她身边的不忠故事,包括老公和网友的暧昧、她的嫉妒。再看调查数据,21.6%的人承认自己有过不忠行为,超过1/4的男人承认不忠;66.1%的人认为身边认识的人中有不忠行为,在结婚7~15年的人中,这个比例高达82.6%,这可能还不包括许多隐秘的关系。不忠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不断发生,谁能假装它不存在呢?

  主观的标准,模糊的边界

  什么是不忠?过去很长时间里,性是婚姻的基础,进入婚姻才有性的权利,不忠主要是以性接触为标准。今天,我们当然不能把大量的未婚伴侣排除在外,婚姻的基础也越来越倾向于爱。在我们的调查当中,有人认为性出轨是不忠,有人认为精神出轨是不忠,有人认为性和爱加在一起才是不忠,也有人认为应该将身与心的爱全部都给予伴侣,否则就是不忠。每种选项人数都不少,显示出我们这个时代性价值观的多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

  忠贞,本来就是个非常主观的概念:忠贞与不忠的边界在哪儿?有些女人因为老公自慰就觉得他在背叛自己——觉得老公在想象中跟其他女人鬼混。电视剧《金婚》中,男人说“我连她的手都没碰”,女人则说“那你碰她的心了吗”。而对有些男人来说,婚外性关系不是对妻子的不忠。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所做的事算不算不忠?他自己认为那不算。

  忠贞仍是社会主流

  尽管不忠的故事不断发生,绝大部分人(73.5%)还是认为忠贞具有正面意义(美德、道德)的,其中52.1%认为忠贞是必须坚持的原则——法国2000年的调查数据是只有11%的人这样认为。这是否表示我们社会道德的约束还比较严厉?性社会学者方刚认为:“这变化已经很大了。”的确,与20年前相比,这个数字已经显示出社会宽容度的增加。李银河在1980年代末做的一次性调查中,有近90%的人坚决反对婚外性行为。

  虽然我们已经把不忠从“丑闻”改称“绯闻”,但主流社会文化对于不忠仍持批评态度。当朋友对伴侣不忠时,有近一半的人会对他/她进行“批评,劝其改过”,还有13.3%的人会与其“断绝往来或逐渐疏远”。大多数人认为不忠会使伴侣关系更加疏离、不稳定、出现重大危机。可见,不忠者需要面对的舆论压力还会很大,付出的代价也不会小。

  然而,相对于外界惩罚的担心,出轨者更多的不安来自害怕伴侣受伤害和内心的自我批判。道德评判、忠贞观念已根植于人们的超我之中。

  从抗拒到包容

  我们对于忠贞的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会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与时俱进”。调查中,20岁以下者和未婚者持“不是将身与心全部的爱都给予伴侣的就是不忠”这样高标准的最多。而随着年龄越大,认为不忠是“与伴侣以外的人有性行为”的人越多,认为对伴侣关系有负面影响的越少。

  “我们从小就受着浪漫主义情爱观的教育,只知道伴侣应该相爱、忠贞、地老天荒但是后来,随着年龄和情感经历的丰富,人们在生活中逐渐发现,婚姻、不是那么简单,有了不同的生活感悟。”方刚这样解释。

  38岁的卓妍对此深有同感:“刚结婚时,他和女同事稍稍接近一点我都接受不了。到今天,自己也有过小偏差,也更能理解他。允许自己随性点,也就不会再要求对方完美了。”为什么周慧敏最终会接受倪震的不忠?因为她已经不是当年单纯不谙世事的“玉女”了。

  各年龄层中,35~45岁人群,自己有不忠行为的最多,身边的人有不忠的最多,对不忠行为的宽容度也最大。“观念行为是互相影响、互相建构的。”方刚说,“周围人不忠行为发生的越多,或自己有过出轨经历,都会使他们对不忠的态度更宽容。”就像小树说的:“在这个繁华的都市,关于爱,我听见的看见的,都是出轨与背叛。如果不能接受不忠的爱,除非你不去爱!”

  男女趋同,但差别仍在

  “调查数据给我的第一感觉是,男女差异、城乡差异不是很大。这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典型特点——女性角色的改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果在一二十年前,这两组数据的差异会很大。”方刚这样说。

  不过,男女差异仍不可忽视。有过不忠行为的和认为做不到保持忠贞的,男性较多;更多男性因为性的吸引而出轨,女性则更多因为对现有伴侣关系不满足;保持忠贞的原因,更多男性是克制欲望,更多女性因为没有不忠的需要——对性不热衷;自己出轨后,不会感觉不安的男性多,自我批判的女性多;认为忠贞是枷锁的男性更多……种种数据的差异,都很符合我们传统文化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塑造和认识。性观念,很大程度是文化建构的。

  在不忠的影响上,更多女性选择负面影响,更多男性选择正面影响。为什么会这样?方刚认为,这是因为女人更关注爱,出轨后投入情感也更多,自然也认为不忠会对婚姻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很危险。

  我们真的足够了解自己吗?

  有66.2%的人认为自己从今往后能做到一直对伴侣忠贞。选择“不确定”的小梅却说:“我才不信呢!那可能只是一个良好愿望吧。平淡的生活、冷漠的情感、无处不在的诱惑——不忠的挑战往往是出乎意料的。”方刚说:“一种解释是,我们真的不了解自己。受观念影响,没有不忠之前人们总是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但观念行为都是变化的。”

  73.4%的人认为自己不能接受伴侣出轨。不过,面对具体情况时,选择“以上都不能接受”的比例减少到51.5%。不忠发生之前,我们常常会把后果想象得很严重,但是当事情真的发生之后,我们的选择却可能会有不同。茉茉就是这样:“以前设想过。可真的发生之后,我居然是比较冷静地接受了!毕竟,日子总得往下过,如果你爱他,如果你想和他生活在一起。”很多事情经历过后才能知道。我们对人性的理解很大程度来自自我体验。

  有趣的是,20岁以下的人中,有21.2%认为自己不能做到一直对伴侣忠贞,远高于平均比例。这些年轻人最不能接受不忠,同时又因为面临更多不忠的可能(未婚),更多认为自己可能做不到——充满矛盾的年轻人注定要经历更多情感的波澜。

  美德,或是自己的选择

  忠贞,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半数以上的人认为是必须坚持的原则,代表着社会主流;5.5%的少数自由派认为是压抑、扼杀人性的枷锁;21.4%的人认为是值得提倡的美德,同时他们承认人性的复杂性,知道很难做到;还有1/5的人认为,忠贞是一种个人化的选择——方刚“欣慰”地看到这一点,这是他认为比较理想的状态。

  32岁的李然就是这样在生活中和丈夫共同实践着“个人选择”。决定结婚时,他们认真讨论过这件事,并一致认为:忠贞是不能强加于人的,只能是自然而然的给予。4年过去了,他们一直保持着对对方的忠诚。他们以行动在说:“我忠于你,不是为了向你展示我爱你,而只是因为我爱你。”

  1、你认为什么是不忠?

  A、与伴侣以外的人有性行为 28.1%
  B、对伴侣以外的人存有爱意 13.8%
  C、与伴侣以外的人既有爱,又有性 37.5%
  D、不是将身与心的爱全部都给予伴侣 20.6%

  每个选项比例都不少。相对精神出轨,以性行为作为标准的较多。

  2、你身边认识的人中有不忠行为的吗?

  A、有 66.1%
  B、没有 14.4%
  C、不清楚 19.5%

  选择“有”的,20岁以下占48.9%,20~35岁占65.1%,35~45岁的人中占73.5%,45岁以上的人中也有68.9%。

  3、身边的朋友对伴侣不忠,你的态度是?

  A、断绝往来,或逐渐疏远 13.3%
  B、批评,或劝其改过 48.8%
  C、无所谓,正常交往 33.6%
  D、帮助隐瞒或出主意 3.1%
  E、其他 1.30%

  35岁以下的选“批评或劝其改过”的较多;35岁以上的选“无所谓,正常交往”的较多,45岁以上达48.6%。而20岁以下选择正常交往的只有20.1%,选择“断绝往来或逐渐疏远”的占22%。

  4、你是否有过不忠的行为?

  A. 有过 21.6%
  B. 从来没有过 78.4%

  有过不忠行为的人群中,男性(25.8%)比女性(17.3%)多,35~45岁(30.7%)年龄段最多。基本上婚龄越长,有不忠行为的比例越高。未婚者有18.1%,结婚7年以上的有28.5%。

  5-1、你不忠的原因是?(多选)

  A. 性的吸引,对他人欲望强烈 35.9%
  B. 情感已出轨,被爱冲昏头脑 31%
  C. 希望证明自己的魅力 18.1%
  D. 对现有伴侣关系不满足 23%
  E. 自己的需要,与满足与否无关 15.7%
  F. 其他 3.4%

  性的吸引排在第一位,其中婚龄长的较多,男性(50.7%)明显比女性(14.9%)多。因对现有伴侣关系不满足而不忠的女性(29.8%)比男性(18.2%)多。

  20岁以下的人更多因为被爱冲昏头脑;20~35岁的人更多因为证明自己的魅力;35~45岁的人更多因为性的吸引;45岁以上的人更多因为对现在伴侣关系不满足。

  对过失行为的接受度最高。20岁以下的人对一夜情(11.8%)的接受度最高,“以上都不能接受”的(34.8%)也较少,20~35岁者此项比例达54.6%。

  10、自己出轨后,你会感觉内心不安吗?(多选)

  A. 不会 5.1%
  B. 会,因为害怕被发现 28.1%
  C. 会,因为自我批判 43.4%
  D. 会,因为怕伴侣知道后感觉受伤害 44.4%
  E. 说不清楚 12.9%

  大多数人会感觉不安。45岁以上的更多怕被发现,20~45岁更多怕伴侣受伤害,20岁以下更多自我批判。不会不安的人中,男性(7.5%)比女性(2.7%)多;20岁以下(8.7%)最多,20~35岁(4%)最少。

  11、你认为忠贞是:

  A. 道德,是必须坚持的原则 52.1%
  B. 压抑、扼杀人性的枷锁 5.5%
  C. 值得提倡的美德,但是很难做到 21.4%
  D. 一种个人化的选择——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 20.4%
  E. 其他 0.6%

  认为忠贞是原则的,20岁以下(43.5%)最少,20~35岁(53.7%)最多。认为忠贞是枷锁的,大城市(8.3%)较多,男性(7.9%)比女性(3%)多。更多男性(25.5%)认为忠贞是美德,但是很难做到,更多女性(25.5%)持相对中立态度,认为忠贞是一种个人化的选择。

  参与此次调查的4398人中,男女各占50%;20岁以下占7.3%,20~35岁占72.8%,35~45岁占14.90%,45岁以上占5%;未婚的占48.20%,婚龄1~3年的占19.90%,3~7年的占12.80%,7~15年的占12.20%,15年以上的占6.90%;特大型城市占25.70%,省会城市占24.60%,中小型城市占42.60%,还有7.10%选择其他。

  调查数据提供: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专注服务于金融、消费品、母婴、IT、汽车等行业,在全国300多个城镇拥有访问能力,数字化调查网络覆盖中国1~6级城市。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