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作家龙应台曾被读者提出的这个问题难住,她感慨:“这么难的题啊。”
我们在网站论坛请网友分享:自己的家什么样?结果呢,千姿百态。比如庄说自己父母总是把钱挂在嘴边,子女就像是欠父母钱一样。晓棠的经验就不同:“我妈是给钱也不要,但同样不停地唠叨着要你记住养育之恩。”匆匆宝贝觉得家是个真实表达的地方,是解压阀,这里可以重新获得前行的力量。而对不愿回家的雪青色和她弟弟来说,回家好像是必须完成的困难任务,能拖就拖。更多的人对于家的感受和忻生相似:爱恨交织。
你的家庭又如何呢?在你心中,它是宁静的港湾吗?能否给予你足够的支持?还是令你感到不堪负荷?当谈及家庭时,你首先想到的是出生成长的地方,还是自己建立并经营的小窝?你是否在这二者之间感到左右为难?首先出现在你脑海中的答案其实已经给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它反映出你对自己的定位、以及你的参照人群。
生活的支柱,理想
2006年7月,在《心理月刊》“什么是成功的人生”调查中,47.8%的人选择了“满意的家庭生活”。我们仍然迫切地需要拥有归属感。身处的时代已鲜有集体宏大理想,现实生活的压力又步步紧逼,令人们对家庭有了更多的期待。家庭甚至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就像社会学家樊尚·德·戈勒雅克(Vincent de Gaulejac)所说:“在个人主义盛行的今天,家是最后的避难所,是最后一个可以创造个体的集体空间。”
也许,你也像大多数人一样在努力实现自己小小的理想:拥有一个平衡的家庭,它能使家中所有人、特别是你自己获得充分的发展。然而现实却是,许多人痛苦地发现,原来要实现家庭的小小理想,难度丝毫不亚于集体的大理想。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发展一个家庭是世界上最困难也是最复杂的工作。何况今天,我们身边家庭的面貌早已不仅仅像画家张晓刚作品《大家庭》中那样单调一致,家庭当中每个人都可能希望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家庭模式,比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独身家庭,等等。尽管家庭情景剧也是从家庭关系相对简单的《我爱我家》到了更复杂的《家有儿女》,但在同时我们也看到,每种模式的家庭都在努力创建一个充满爱的地方,而在此过程中也总是同时充满各种问题。
强加的命运,谜团
18岁的崇宝有家,可是他却说:“我一直渴望能拥有另一个理想中的家。我希望能感受家的温暖,得到家的支持,可是一直以来我更多感受的是来自家人的压力。我好想从家里逃出来……我真的好想有个家。”
其实,我们从孩提时候起就梦想拥有一个“万事顺意”的家庭。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学家把这种基础幻觉命名为“家庭传奇”。小孩子会对自己说:“我不是这家的孩子。有一天,我的亲生父母(通常是一位国王、皇后或某个名人)会来找我,我们将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无法选择父母、兄妹和其他家人,而这种幻觉是帮助我们承受现实的一种方法,也是减轻命运强加感的一个途径。
上世纪70年代,家庭心理治疗的出现告诉我们,家并不总是能让个体充分发展的空间。作为一个“系统”,家也可能会运转不良。当某些家庭成员的位置不恰当时,当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过于压抑或过于松懈时,某个或某些成员会出现非常严重的不适症状。还可能导致其他“祸患”,比如:代代相传的秘密,不允许表达感情、传承共同价值的交流系统。当一个群体生病时,所有的个体都遭殃。有些人甚至潜意识里承接了家庭中上一代或前几代的“问题模式”、遭遇或命运,被过去所“纠缠”而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
从小时候起,陆西的父母就两地分居,她也跟着居无定所,父母不断闹离婚令她对家是想回又不敢回。家对她来说意味着动荡不定、压抑、痛苦、不安全、恐惧,还有渴望。现在,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还未平复,自己建立的家庭又出了问题。她自问:“好不容易建立的家庭,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去向对方敞开胸怀,却又变成了一种痛苦的轮回吗?”
的确,我们就是在自己独特的家庭中长大,在这里建构了最初的自我。那么,我们能够摆脱这种“家庭命运”吗?家庭心理治疗师李维榕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她也认为,改变需要我们看到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往往也需要家人的互相支持(见××页?)。心理医生玛丽丝·瓦扬(Maryse Vaillant)也认为:“家庭既是现代人感到不适的根源,也是解药。”
必然的限制,基石
原生家庭因为命运强加的血缘关系,让我们无法不得不面对;我们自己组建的家庭里,孩子往往成为联系家庭的重要纽带、基础。玛丽丝·瓦扬说:“孩子是家庭归属感的最后媒介。”那么,有孩子的家庭生活是否就更加容易呢?并不尽然。“尽管你是因为爱和孩子而建立起一个家庭,可你还是得经常和你配偶的父母见面,因为他们是你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你也不得不常常和你的前妻/前夫的父母打交道,因为你的孩子仍然管他们叫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即使是在重组家庭、离异家庭中,某些关系仍然是“无法选择的”。
人们都希望家是充满爱的地方,但是有时候“爱”也会成为束缚。贺鸣说:“我生怕自己有一丁点儿让他们失望的地方,我拼命逃离,却永远逃不出那分爱。”晓棠说:“我们对父母应心存感激,但是我们接受了独立的思想……赫然发现,这爱似乎成了一种负担。亲情似乎让沟通变得不太顺畅,因为我们实在太熟悉了。”
精神分析学提醒我们,无论哪种模式的家庭都仍然且必然建立在一些强制关系的基础之上——比如亲人之间必须要见面走动;绝不可以有乱伦行为的发生……家,总是一个有限制的地方。
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学家都认为,正是这种限制、困难本身构建了个体,并帮助个体成长。如果家人之间只能“同甘”,而不能“共苦”,反而会扼杀“爱”的生长。“家就是一个排练厅。”诗人加里·施耐德(Gary Snyder)总结道。它必然带来冲突和差异。我们正是在家中接受了一些会在将来与之抗争或坚信不疑的价值观念。正是在与无法选择的父母的相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与他人建立联系、学会了爱。我们也通过孩子学会了如何为人父母。樊尚·德·戈勒雅克说:“每个人都力图成为故事的主角,而每个人都是这个故事的产物。在这个个人化的生产过程中,有时,家的‘资源’发挥了作用,可有时,家的‘缺点’也功不可没。”
你知道如何利用家的优点和缺点来酿造自己的蜜吗?
你的家怎么样?
每个人都与自己的家庭有着一种无法割离的关系。对你来说,家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你想拥有怎样的家?在《心理月刊》网站论坛,网友们与大家分享。
■ 家,成长的地方;受伤最多的地方;一直想要挣脱逃离的地方(浙江 爱紫地丁)
■ 成功上演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一个我。 (上海 erinwang)
■ 看到父母的笑脸,是我每天幸福的基础。有时他们也会拌嘴,但我却觉得这像五味中的辣椒面,为生活增加了浓郁的香味。(北京 猫脸)
■ 一路奔波,疲惫、矛盾着,回家是喜也是忧,可是休假还是义无返顾地往家跑。家是港湾,心灵的依靠,最牵挂的人在等着,在想念……(江苏 深蓝)
■ 不论家里怎样不好,在伤心,难过的时候,最先还是想到家。(上海 Kuixize)
■ 对我而言,家是像空气一样的存在。很平凡,很琐碎,但无时无刻不在它的影响之下。家给我的力量,让我的每一步都迈得如此踏实。(上海 Clay)
■ 家就是我们的一个窝,是一个累了可以躺着不起来的地方。(北京 zxp9912)
■ 家是什么?我常对儿子说,只要爸爸妈妈和你在一起,什么地方都是家。家对我来说就是黑夜里那一盏暖暖的灯。让你感觉自由、安全、温暖。(云南 gnandlf)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作者:维吉尼亚·萨提亚
译者:易春丽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定价:3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