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我测出无数个自己

  心理学家丽比阿·古耶设定的三阶段测试,全部做完只需要一个半小时。你可以单独做,也可以和朋友一起做。这个练习让你探索内心的真实愿望,走上通往真正自我的道路。准备好几张纸和一枝笔,同自己的内心对话吧。我们的记者在下文中写下了她做测试时的思考。

  丽比阿.古耶(Rebiha Couillet),心理学家兼心理治疗师。曾攻读交互作用分析(TA),神经语言程式学(NLP)等。兼任知名人力资源培训公司CENTOR IDEP公司的企业咨询顾问。

  第一阶段 构筑自己的价值体系

  1、说出两本让你感动的书。引起你共鸣的人物的特征是什么?以此类推举出两部电影。
  2、说出两个朋友的名字,描述他们让你感动的品质。
  3、举出你崇拜的两位名人(政治人物、演员、精神领袖......他们是男人还是女人),为什么敬仰他们。
  4、假如你必须匆忙离开住处,你会带上哪两样东西?
  5、回忆一下生活中让你受到震撼的两个情景,哪些价值观因之受到触动?
  6、你希望你死后别人说些什么?
  (在身边两个人的帮助下,找出这些经验的共同点。)

  最后,看看你的生活与你的价值观是否吻合:哪些价值观受到尊重,哪些没有?今天,你能做些什么来调整偏差?

  ■ 丽比阿·古耶认为:“个体成长的目标是:摘掉面具,把我们内心深处最激动人心的东西表达出来。”她的第一阶段测试是要揭示人内心深处的愿望,以及为追求完整自我所作出的努力。

  做这个测试很有意思,我需要说出自己喜爱的东西。

  我阅读的书:安妮宝贝的《莲花》,毕淑敏的《女心理师》;
  我喜爱的电影:《疯狂的石头》,《落叶归根》;
  我的朋友:莉红,慷慨大方,对自己却很苛刻,说话直来直去,但总能触动我;
  我喜欢的名人:主持人吴小莉,企业家俞渝。

  第一个共同点跳入我的眼帘:我所列举的都是女人或女人的作品,除了电影。这些女人异常聪明,对自己的事业非常投入。我喜欢的电影也有一个共同点:幽默,并关注社会问题。

  我继续自己的测试。假如我必须匆忙离开住所,我会毫不犹豫地拿走照相机和笔记本电脑——里面还有没写完的稿件。触动我的情境里,我想起了两次感情变故:一次是爱情,另一次是友情。

  我希望别人在我死后说些什么?这个问题让我为难。心中有一个微弱的声音指出我的缺点;另一个声音对我赞美。应该让哪一个出声呢?我想起那些令我敬佩的人,我希望像他们一样,在世上留下同样的足迹。

  做完第一阶段测试,我感到很快乐,看到了点燃我激情的火焰——我决心成为那些我提到的女人。她们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有理想;她们慷慨大度,努力超越自己;她们关心他人,也关心社会——只是我与她们还有差距。

  第二阶段 摒弃限制我的信念

  1、找出在你生活中重复发生的事件。
  2、单独或与他人一起找出这些行为背后的信念。
  3、查找它的根源。
  4、你为这一信念付出过什么代价(金钱的,感情的,工作的或者健康上的)?
  5、给你这种信条的人是榜样人物吗?
  6、想象一下如果5年后你仍然坚持这一信念,这会给你造成哪些后果?你会变成什么样?
  7、找出一些例子说明这些信念不成立,站不住脚。你能用什么样的信念代替它?
  8、看看谁成功地改变了信念,产生了什么结果。
  9、详细描述一个你用得上这个新信念的情境。评估一下这将产生的积极影响。
  10、找出哪种情形能帮助你彻底拥有新的信念。(先在不特别重要的情形下尝试,或者从阅读中去体会。)

  ■ 到第二个测试时,丽比阿·古耶解释说:“这部分要做的是,分辨出那些妨碍我们生命更加灿烂的东西。”

  我找出一件在我的生活中重复出现的事:写稿前总是很焦虑,不到截稿时间绝不交稿。

  记得上学时老师总是给我写下这样的评语:“再接再厉,继续进步。”父母也这么要求我。在我的潜意识中,这句话变成“做得还不够好,还要努力”。每次写作时,这个信条约束着我,我暗自要求自己:要写就写最好的。为此我付出了代价:双眼盯着空白的荧屏,不知从何下笔,浪费了不少时光,并且颈椎疼痛,睡眠紊乱,婚姻不和谐......更可怕的是,我感到自己很无能,情绪常常很坏。

  “想象一下5年后”......我似乎看到自己的样子:一条腿不由自主地抖动,眉头皱得像是头痛,整个人精神紧张。在内心深处,我希望自己摆脱开启电脑时的焦虑感。

  想到了朋友小月。她也是记者,写起东西来毫不费力,和别人谈着话也不耽误操作电脑。她不仅文章产量大,还有时间每天更新博客。她对自己很有自信:“我这样一个人,没有理由做不好。”也许,我用她的信条代替我的那个“永远不够好”,便能完成写作的任务。那么,究竟是什么妨碍我对自己有信心呢?

  第三阶段 我编写的人生剧本

  1、在你家里有没有一句常说的谚语,一句警句或者一个重要的词?它让你想起什么?你感受到什么?
  2、你如何评价父母的生活质量?家里的气氛如何?
  3、你的父母如何谈论你?
  4、在你家里,最重要的禁忌是什么?你认为这些禁忌是不是合 理的,有什么道理吗?
  5、你小时候的梦想是哪些?
  6、你所认同的小说、寓言或童话故事里的英雄是哪个?
  7、假如要你诚实、客观地谈论自己,你会运用哪些形容词?
  8、举出几个词语,用来形容你的母亲、父亲和其他在家庭中有 影响的成年人(比如祖父母、监护人等等)。
  9、到了晚年,当你回首自己的一生时,你希望说些什么?

  ■ 丽比阿·古耶说:“第三阶段测试让你有机会通过追溯过去解开心里的疙瘩。”她请我将自己的经历当成一个迷宫。为了找到出路,我需要返回到道路的岔路口,在这些岔路口,我曾经选择了自己不想走的路。丽比阿·古耶对我说:“孩子很早就开始编写自己的人生剧本。但是,在父母的干预下,他的思路可能中断了。”

  我不想在此谈论那些令我怀念的时刻——小时候父母的样子;他们谈论我的方式......在这个测试里,人们会弄清楚那些相互交织的影响力量。一方面,父母的影响力变成禁令(问题01和04),对孩子的评价(问题03),成为孩子的榜样(问题02和08)。另一方面,从幼年开始就活跃在我们头脑中的理想和兴趣(问题05、06和09)。

  我的症结大约在问题07前后被解开。在试图客观定义自己时,我禁不住做了比较。我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富有创造力;也不像大人要求我的那样理智;更不像我向往的那样自由。

  但是通过测试,我看到自己从小就有表达的需要,也找到了那些有利于我成长或窒息我的方面。成为自己,并不意味着全部抛弃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遗产,而是要把根扎在父母提供的土壤里,让枝桠往外发展。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