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分手、依恋,爱情让我们迷醉,也让我们恐惧。这些都和我们的童年经历有关,是童年恐惧的延伸。让我们来听听爱情专家迪迪耶·劳鲁的解释。
迪迪耶·劳鲁 Didier Lauru
法国精神科医生,精神分析师,研究爱情多年。主要作品有《陷入爱情》,以及《青少年时期父亲的形象》。
《心理月刊》:在您看来,为什么爱情让人如此害怕?
迪迪耶·劳鲁:那是因为,虽然爱情既美妙又让人激动不已,可爱情还有另外一张面孔,它会让人精神混乱,陷入痛苦不能自拔。
从第一次相见开始,分手的幽灵就若隐若现,那被抛弃的恋人仿佛就在眼前,一幅形容枯槁的面容,好似一个活死人。
此外,爱情让人害怕还有一个原因,因为恋爱中的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偏偏爱上这个人,而不是另外一个。这是一个谜团,虽说保持爱情的神秘很有必要,可正因为这个无法解释的谜团,陷入爱河的人一心想要逃跑。
于是,常常出现感情与肉体分离的情况:“我太爱他了,可是无法和他达到性高潮”;“我只能和不爱的人做爱”......这些都源自我们的自我保护:远离爱情,以免受到它的伤害。长久以来,这种身心分离主要发生在男性身上,但慢慢的,越来越多的女性也开始选择她们确信自己不会去依恋的男人作为性伴侣。
今天的男人和女人,是否同样都面对爱情的恐惧呢?
是的。但是由于男人和女人爱的方式不同,他们所害怕的东西并不完全相同。男人想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另一半,分手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被掏空了,什么也不剩。女人更喜欢被爱,所以害怕自尊心受到伤害,害怕被抛弃的感觉。
男人害怕成为女人温顺的小狗,女人的一个物品;女人害怕成为男人性欲的对象。所以说,每个人恐惧爱情的方式更多的是与自己的经历以及内心的状态有关。
为什么很多情侣都对爱情的捉迷藏游戏乐此不疲呢?
那是因为害怕承诺。对方谜一般的欲望已经让人糊涂,现在又要对他/她作出承诺!成为对方的一切,这让人失去行动的自由,不能随心所欲。将来还要被迫继续爱他/她!这就好像小时候,孩子本来是妈妈世界的中心,结果有一天这种地位突然坍塌了,因为孩子发现妈妈同样也爱着其他人。幻觉破灭的感觉至今深印人们心间,于是他们害怕再次经历这可怕的遗弃。
母亲对男性和女性同样重要吗?
是的,弗洛伊德说过,任何爱情关系都以孩子对乳房的需要为原型。爱情让我们重新变回那个脆弱的小孩。恋人就好似强大的母亲,会滥用我们的弱点。他/她是完美的,而我们一无是处。精神分析师会遇见一些病人,他们无法让自己去碰触所爱的女人,因为他们在这个女人身上看到自己神圣母亲的身影。
这种态度很极端
是的,的确如此。但它反映了某种非常普遍的现象。选择一个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做伴侣,是最常见的避免俄狄浦斯欲望的策略之一。虽然说一个人的爱情命运无法预知,但如果他有一个冷冰冰、抑郁的或令人窒息的母亲,他与爱情的关系就会不一样。孩子被母亲爱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将来对待爱情的态度。
精神分析学说,只有被爱过,才能在爱情的国度冒险。为什么呢?
问题不在于是否被爱过。即使是孤儿,长大后也会在某一时刻遇见某个成年人,和他/她产生感情。关键在于,幼年时的环境是否帮助我们培养起自恋和自爱,让我们有安全感。正是“自爱”使我们能够建立爱情关系,把我们的爱给予他人。
父母相爱的方式也很重要。比如,离婚肯定会影响孩子,他们会对分离特别敏感,会做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反应。他/她会向相反的方向努力:“我将来的婚姻一定要圆满。”
这类孩子往往很早就开始一段持久的关系。这样毫不迟疑地投入爱情怀抱,是一种潜意识手段,逃避遗弃和分离带来的恐惧。另外一种情况,他/她拒绝长久的爱情关系:一旦面临婚姻或孩子,就会逃跑。
恐惧到什么程度阻止人去爱?
我觉得爱情比一切都强大。一见钟情就是最好的证明。当它降临时,谁也无法抗拒。不论年纪大小,你都会暂时变成一个婴孩,无法用言语表达,被像“母亲”一样的爱人的目光吸引。不可思议?
这个阶段是过渡性的,爱情不会持续,但在那一刻,它让人无法抵挡。你无法选择是否要陷入爱河,你已经爱上了,因为你身上的某种东西——防御也好,恐惧也好——瓦解了。那时,你想知道的就是,你还要犹豫多久才会开始同他/她在一起。
尽管我们一再告诫自己:“当心!当心!我经历过这个,没好结果的。”可如果我们真的在爱,抗拒的心理不会持续太久的......
偏见的左手找不到右手
文:连岳 选自《我爱问连岳》,本文有删节
连岳 原《南方周末》记者,现为专栏作家。《我爱问连岳》收集了作者最近3年在《上海壹周》中对读者各种感情问题的回复。我们各路饮食男女遇到的情感困扰,都能在连岳这里找到答案。本文节选书中的一篇文章,看看他是怎样解答一个高学历、高收入白领女性的恋爱烦恼的。
读者问连岳:
我是一个被人称作“N高”的女人:学历高、收入高、职位高、要求高,而且还漂亮,工作能力也还可以。只是觉得自己在找老公的问题上有些“白痴”,而且情商方面有待改进。
我遇到了他,一个帅气的、也近而立之年的男人。陶醉的感觉过去以后,我觉得越来越不能接受他。我们阴差阳错地走到一起,真是有点“ridiculous”(可笑)。他是一个大专生,平平庸庸,却觉得有一天可以超过我,承担起养家的重任,但具体到他有什么打算,他的另一面立即暴露了:眼高手低。有一天出差到一个城市,看到伏地乞讨的乞丐,心里有种异样的想法:其实当乞丐也没什么。回来后将这种想法不经意地告诉他(没有告诉他有这种想法的原因),他说:“可不能这样想。”
我们曾经很深入地探讨将来,在我旁敲侧击的“鼓励”下,他也一直保持乐观的态度,并做了详细的婚后计划。凭心而论,对他来讲,已经尽力了。记得一篇文章讲,人对婚姻有四个要求:经济、感情、性、忠诚。难道这些真的不可能在一个男人身上实现?
我十分想结婚。我觉得这种独身状态已经影响到我事业上的信心,正常的商业交往(如老板和客户对我本人的信任),正常的朋友圈的建立,还有很重要的是我未来的人生道路等等。我想,如果我继续独身下去的话,内伤会逐渐演化成外伤,我将面对一个支离破碎的人生。因此,不管他现在怎么样,我喜欢他,他爱我,我相信只要我善待他,他现在和将来能给我感情、忠诚和性,也许不能给我一分经济上的安全感(我其实要的并不是钱,而是那种暖暖的、安全的感觉)。难道,我真的应该勇敢地选择他吗?选择他,意味着付出,如果不是全心全意地付出,我觉得生活也等于虚度。但是,他值得我为他付出吗?
连岳回答:
话题投机,就会一边聊,一边走到路的尽头;谈不来,互道再见,各走各的路。感情的事,不过如此。世上之人,恒河沙数,合适自己的,也就那么一两个。就像一只左手寻找另一只右手,它们相像又有区别,独立又互补。由于目标如此重大,肯定会碰上我们不爱的,或者不爱我们的人。这种错误是我们必须付出的成本,分手就是了,不必伤害他人。分手多少会有些受伤,无意的,还可以谅解;有意为之,我觉得就过于残忍了。
佛说过,不要指责他人,因为你用1个手指点着他人的同时,有4个手指是指着自己的。
不知道佛的这句话你听不听得进去。确实,他有许多缺点,文凭低、收入低、眼高手低,但他尽力了(你说的),可是你把婚姻看成是一种有利于自己的商誉,甚至在心里把他看成乞丐(但愿是我理解错了,但愿是),这些想法恐怕不比他的缺点分量轻,在心里藐视一个人,又想要和他建立家庭,他虽然不知道,可这是最寒冷的伤害,像在西伯利亚的冬天殴打一个病人。
你绝对不是故意的。因为你相信很多感情教条,你是据此作出的判断。
先把这个摆在一边,来谈谈乞丐。
一本书,《诉讼笔录》,勒·克莱齐奥23岁时写的这部小说一直让我喜爱。一个叫亚当.波洛的人离家出走,栖身于一所废弃的屋子里,每天晒太阳、闲逛、无所事事。在海边碰见一只狗,他就让狗当他的导师,“一只狗匆匆从水边走过,亚当紧随其后;他尽可能加快脚步,浴巾围在脖间,一手抓着浴巾的一角;他仿效狗的举动,故意步入齐膝深的水中那动物感到被人跟踪,一时转过身子,投出一束直勾勾的目光,落到了亚当的下巴处就这样,他们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一直走到了尽头。”
比起犬儒学派的哲学,亚当的无所谓更加动人。犬儒的创始人安提斯泰尼,年轻时也是个“白领”,生活在贵族圈子里。上了年纪后,忽然放弃财富与地位,鄙视奢侈与感官快乐,像狗一样生存着。这即所谓的“犬儒”。他们的生存状态与现在的乞丐一样。但却从来都是人类狂热情绪的清醒剂。
说这些,不是让你成为亚当,也不是希望你皈依犬儒。在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多数人,永远都认为当白领比较有成就感。请继续当你的“N高白领”,我的意思是,一个不起眼的词语“乞丐”,可以有天壤之别的定义。
这说明,爱情中所有的定义都可以流动,不必把它们变成混凝土偏见;文凭、收入、单身、婚姻都不要形式主义地刻板执行。尤其是,不要用自己的偏见来伤害你曾经爱过的人,那样,你自己会受更深的内伤——你一辈子都觉得自己在施舍,自己受了委屈。我觉得没有什么爱情悲剧,比这个更“ridiculous”。
实用链接“问连岳”Email至:askoneask@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