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罪感-小孩多大开始有负疚感合适

  父母们在如何教育孩子上有很多担心,不知道怎么教育才算好。他们很怕因为自己的教育而让孩子产生负罪感。这并非没有道理,因为他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从父母那里领教了负罪感这剂毒药的厉害。它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让人把自己当成一个“罪人”,永世不得翻身的“坏人”。

  现在,他们做了父母,担心的只有一件事:不要让孩子经历自己以前经历过的。他们梦想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让自己的后代彻底避开负罪感。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一个精神分析师来说,这个梦想是虚幻的,也是危险的。

  一个虚幻的梦想

  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因为若想不让孩子产生任何负罪感,孩子就应当生活在一个没有法律的世界里(没有规则,也没有违反规则的行为,就不可能“犯错误”);或者,虽然有规则,但他可以任意违反而不觉得有错。

  这两种情况都不可能发生。孩子总会遭遇法律,即使家长是放任型的,孩子也不可能完全摆脱社会的准则,这些准则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为了融入社会,被社会接纳,个人的行为不应当被自身强大的冲动所驱使,做出伤天害理的事。任何社会都不会容忍故意杀人、偷盗或者强奸。此外,父母不能纵容孩子的违规行为,应及时指出孩子的错误,告诉他/她规矩,这样,孩子就会感觉到(至少是在无意识中),自己的行为给大人带来了不快。无论在何处,人身上的“兽性”都应当被限制,人心中的“超我”就是这样构成的。

  没有负罪感的教育不仅是虚幻的,也是危险的,因为这种梦想建立在混淆的概念之上。

  由于不能摆脱童年时的伤痛,父母常会混淆“神经质负罪感”和正常的负罪感。前者的特征在于总是感觉自己有罪却不知道为什么;而后者则是认识到错误而有负罪感。两者是迥然不同的。

  意识到自己伤害了一个人,即使不是故意的,然后感到内疚,这不是神经质。相反,这种体验能够让人学会考虑他人,意识到别人的存在,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加倍小心。由此产生的负罪感可以算作“为学习付出的代价”。这和无休无止、漫无边际的神经质负罪感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因为这种负罪感是基于一个真实而具体的事实。因此,我们可以为自己开脱说:“下不为例,我做得确实不对,但不是故意的,以后知道该怎么做了。”

  过错意识不能少

  在孩子的心理建构中,过错意识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这说明孩子理解并接受了限制和法律。但是,孩子并不能独自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成人的帮助。成人要告诉孩子,他的哪些行为违背了规则,并借机会让孩子学习规则,认识规则的重要性。比如:“你比那个孩子大,你就利用自己的优势去抢人家的东西,这是不可以的。”

  基于上面已经提到的原因,当今的很多家长不能完成这一任务。在咨询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两方面的情况是令人震惊的:

  性教育方面 由于担心给孩子留下“创伤”,有些父母不敢用人类普遍的性准则来要求孩子。由此导致一些不合规则甚至不道德的行为。

  爱护财产和尊重他人 为了不让孩子产生负罪感,父母尽量淡化孩子行为的后果,甚至放宽限制,让孩子不觉得有过错。孩子没有可以参照的行为准则,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是:孩子无法意识到其行为会给别人和自己带来多大的危险。

  制定明确的规则

  如何让孩子知道什么是错的,是不可逾越的界限,又不产生负罪感呢?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

  ● “人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有罪,但永远不会因为自己的欲望和思想而有罪。”让孩子懂得,他/她有权在脑子里有最可怕的思想和愿望,这不是“恶”,这是正常的事情,人人都有这类念头。但是不能把这些想法变成行动——因为人可以什么都想,什么都说,但是不能什么都做。

  ● 如果违反了一项自己不知道的禁令,是无罪的:禁令和其他所有东西一样,需要学习才能掌握。但是,如果明知禁令存在,却继续违反,便是有罪的。

  ● 不能把人等同于他的行为。我们可以(也应该)向孩子说明不能在超市偷东西,如果孩子做了,可以训斥;如果再次违反,就要惩罚。但不能把孩子当成小偷,不能因此证明孩子灵魂里有阴暗的东西。应该谴责的是行为,不是人;惩罚的是错误而不是犯错误的人。

  ● 不要利用感情要挟孩子。没有必要用爱或尊重当筹码:“你让我很痛苦”,“你让我失望”,等等。这么做既愚蠢又让孩子感到内疚:没有人是因为害怕警察哭才在红灯前停车。父母好比警察,孩子才不会害怕父母被气得哭呢。

  ● 限制的好处数不胜数。很多家长不敢限制孩子,怕孩子产生负罪感。其实,与他们的想法相反,神经质负罪感恰恰是因为缺乏限制而导致的。

  如果有了明确的规则,如果孩子知道父母会公正地惩罚违规行为,孩子的内心就会是平静的——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有错,什么时候没错,也知道为什么。

  假如从未有明确的规则,一切都可以是“罪恶”的。那么,孩子怎么会不感到处处犯错呢?除了什么都不做,还有什么办法逃避负罪感呢?

  只有帮助孩子树立正常的“负罪感”,也就是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觉悟后产生的负罪感,教育才算是成功的。

  那些每天出现在报纸社会版里的男人和女人,他们受到法律的制裁,以各种各样的理由伤人害己,他们缺少的正是这样的“负罪感”——他们内心非人性的躁动常常让他们显得像魔鬼。其实,他们只是一些不幸的没有成熟的人,因缺乏“教育”而未被“人性化”。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