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罪感-伍迪·艾伦:理想的罪犯

  伍迪·艾伦部分电影作品

  ·1969年 《傻瓜入狱记》(Take the Money and Run)
  ·1972年 《性爱宝典》(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 But Were Afraid to Ask)
  ·1977年 《安妮·霍尔》(Annie Hall)
  ·1989年 《大都会传奇》(New York Stories)
  ·1995年 《非强力春药》(Mighty Aphrodite)
  ·1996年 《人人都说我爱你》(Everyone Says I Love You)
  ·1997年 《解构爱情狂》(Deconstructing Harry)

  “出生就是一个错误。”

  对伍迪·艾伦来说,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他的脑袋里装满自卑情结,服从于他强大的母亲,幻想自己有病。他是典型的神经症患者。而他的电影,就是他的人生。尽管他否认这点,但他电影中的人物是他本人的延伸:他们都有罪——吃抗抑郁症药、害怕蜘蛛、自私自利、犹太人、找不到停车位、达不到标准这些都是有罪的理由。

  伍迪·艾伦甚至会因为感受到负罪感而有罪。他说:“在我心中占第一位的负罪感,是我平安度过(二战)战争时期,而几百万人却被屠杀”纳粹的阴影笼罩着他,变成他的噩梦:“我梦见自己搂着一个可爱的女孩,可她却长着戈林的脸”[赫尔曼·戈林,纳粹德国空军部长、法西斯主要战犯之一。]

  宇宙和人类,这是一个不断胀大的错误

  伍迪·艾伦总能想出办法让自己产生负罪感。在电影《安妮·霍尔》中,他的爱情接二连三地失败,那是因为他自己笨拙无能;在电影《傻瓜入狱记》中,他的父母都带着格劳乔·马克斯[美国著名喜剧演员]式的面具,那是因为他们为有这样一个儿子而感到耻辱。

  伍迪·艾伦拍了三四十部电影。关于宇宙和人类,他给出一个令人满意但滑稽的解释:这是一个错误,一个不断胀大的错误。负罪感让他的生活极其复杂。在电影《非强力春药》中,他收养了一个孩子,试图去寻找孩子的生母,费尽力气向孩子灌输对上帝的信仰(“我们都不知道不用宗教怎么培养孩子”)。他内心的神秘世界都依托在负罪感之上。他总结这种感受:“你不必因为是犹太人而有创伤,但这会有所帮助。”

  被负罪感影响的个人生活

  这种负罪感甚至影响到伍迪·艾伦的个人生活。他的父亲93岁接受采访时说,他的儿子本可以做一份正经的工作,比如医生什么的。伍迪·艾伦坐在对面,低着头。当他因为儿子的抚养权走上法庭时(那时他被判定每月只能和儿子Satchel见面几个小时),他为自己的权利抗议,却并没有对这个不公正的判决表现出震惊。

  回忆自己的喜剧生涯时,他说:“如果你不知道我是个喜剧演员,你一定以为,我就是活生生的忧伤的写照。我的眼睛下垂,肩膀也是。恨自己是这么容易”为了惩罚自己,他甚至像梵高那样割掉耳朵,只是他用的是电动剃须刀

  幽默和负罪感的完美结合

  显然,伍迪·艾伦感到的各种痛苦都出自他的想象。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本名叫艾伦·斯图尔特·康尼格斯伯格(Allen Stewart Knigsberg),童年时上的都是好学校,后来又成为好的电影院的常客。“我想成为一名了不起的运动员,但是我天生不是那块料。我的伙伴们忘不了提醒我这一点,我也要尊重事实。后来,我找到了补偿的方式”小艾伦既瘦弱,学习又不怎么样,很快发现笑是他最好的武器。可是怎么将幽默和负罪感结合在一起呢?伍迪·艾伦找到了完美的混合办法:受虐狂。

  他创造的角色总是在“自我鞭打”。这个人物在《大都会传奇》中,受到母亲灵魂的骚扰;在《性爱宝典》中,面对的是一个严苛的犹太教士;在《安妮·霍尔》中,又变成喜欢诉苦的哲学家(“生活就是一系列不幸、痛苦和灾难,而且它结束得太早”)。伍迪·艾伦认为自己是一个永远的牺牲品,一个宇宙的受难者。他的生活中,什么都转不起来,不管是强盗(《傻瓜入狱记》)还是自杀的艺术家(《人人都说我爱你》),或者从周围人身上获得灵感的作家(《解构爱情狂》)。他的肩膀承担起全世界的错误——在上帝的审判庭前,他是个理想的罪犯,那个逃不脱惩罚的人。

  伍迪·艾伦的风格介于卡夫卡和格劳乔·马克斯之间,混合了作为上帝选民的傲慢以及作为人类的羞耻心,这也正是纽约犹太人幽默的特点之一。因无法协调好这两种特性,他躲进无休止的负罪感中。他曾在一部喜剧小品中扮演过上帝。他说:“上帝是盛气凌人的,小气又庸俗。而人类则只是罪人。”

  因为什么有罪?当我们问他这个问题时,他抬起双眼,不无伤感地微笑着,说:“因为我们会死,是糟糕的失败者。”

  《伍迪·艾伦的电影人生》

  这本书不仅纵览伍迪·艾伦的电影之路,更有作者、美国资深影评人席克尔与伍迪·艾伦的长篇访谈。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伍迪·艾伦对于电影的激情来自何处,他是如何拍电影的,又如何以电影来探讨其所痴迷和执著的论题:道德、信仰、两性战争、现实与梦幻的冲突......

  作者:(美)理查德·席克尔
  译者:伍芳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定价:18.00元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