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你是蝉还是蚂蚁

  蝉和蚂蚁的故事

  拉封丹寓言中说: 有一只蝉,整个夏天,都在尽情玩耍、唱歌。寒冬来临时,才发现没有储存的食物,被冻得瑟瑟发抖,肚子饿得咕咕叫。于是到终年劳作的蚂蚁家,想借一点谷物充饥,等待来年春天。

  它对蚂蚁说:“我会在8月丰收之前连本带利还给你!” 蚂蚁不想借,故意问:“天气好的时候你干什么去了?”“我日夜都在对着路人唱歌。”“你那时候在唱歌?好极了!现在,你该去跳舞啊!”蚂蚁说。

  在我们周围,你虽然听不到有人说“钱是万能的”,却常常听到“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尤其是在“全民炒股”的今天,“钱”仿佛一块巨大的磁铁,唤醒无数人的发财梦,左右着人们的喜怒哀乐。赚钱、花钱、攒钱、缺钱,不管哪种情形,钱都处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中心。

  股市、楼市,到处都是赚钱的机会,有人一下投入几十万,有人却连一万也拿不出,真是“钱到用时方恨少”。为什么有的人能省吃俭用,把剩下的钱存起来,而有的人却入不敷出,月月花光?为什么有人记得住猪肉和蔬菜的价格,还能货比三家,而有的人却从来不把这些小钱放在眼里,不会斤斤计较?

  常言说“有钱的人更吝啬,没钱的人穷大方”,那么,我们是否注定要和钱维持一种不恰当的关系呢?在心理学家看来,我们花钱的方式通常与收入无关,从我们对金钱的态度倒是能看出我们是怎样的人。不管我们是吝啬鬼,还是大手大脚,或者蔑视金钱,这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动机。

  守财奴人格

  惠芬开着一家服装店,生意还不错,但她从来不告诉别人赚了多少钱,连她的丈夫都不知道。相反,一提起各种花销,她就滔滔不绝:该打点的地方可太多了,房租、水电费还总在涨价。她就是想让别人相信她很穷。如果有朋友在她面前说自己经济上遇到了困难,她会装作没听见:她可不能借钱给任何人。她机灵的头脑还用来算银行的利息,哪怕涨了几厘钱,她都会跑趟银行转存。她向周围人传达的“真知灼见”是:“吃不穷,花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她的乐趣就是看着银行的存款日日增加。

  善于攒钱的人都会处心积虑地保护自己的财产,比如吝啬鬼或守财奴这类人。心理专家认为,这些人相信金钱是权力的象征,以为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他们最大的愿望是掌控世界,或者从心理上控制自己的家人、朋友或雇员(如果他们是老板)。他们时时刻刻担心钱不够多,于是乎十分依赖钱,变成钱的奴隶。仔细观察他们的行为,我们还可以发现,他们从一遍遍的数钱中得到巨大的快乐:每攒下一分钱都是一次胜利。

  一心想着积攒钱财,这可能是因为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对自己没有信心,金钱就成了指引生活方向的路标。

  挥霍的性格

  雅妮感觉压抑时,就会大量购物,猛刷信用卡:“这能让我平静下来。以前,我是个贪吃的人,只有吃东西能平复我的情绪。”心理学家认为:很多挥霍金钱的人心中都有焦虑。他们并不是购物狂,但在失落或焦虑时,都会一头扎进商场。把钱花出去似乎就减轻了压在身上的负担,比如内心的痛苦,对未来的焦虑。

  有一类“蝉”是盲目花钱,他们根本无视自己花钱如流水般的行为。如果让雅妮理智一点,攒下些钱,她会说:“算账?那可不是我的强项。再说,我也不想知道我的收支是否平衡。”很多“蝉”表现出无忧无虑的样子,他们的“潇洒”甚至令人羡慕。但是,在心理学家看来,他们潜意识中都有一种愿望,就是让自己盲目行事,什么都不要知道,因为他们害怕未来。不去考虑自己的花销,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竿子打死一船人”。有些“蝉”还是清醒的,知道自己大方花钱,为的就是尽情享受物质生活带来的快乐。琳娜认为:“我的快乐最重要,生命只有一次,应该好好享受。”如果说花钱超过收入是种幼稚的表现,那么,有理智地让自己快乐则是成熟的证明了。

  有才华的穷人

  戴菲坚信“金钱是万恶之源”,“君子耻于利”。看到社会上人们给予金钱如此重要的地位,她很愤怒。她认为每个人最大的财富存在于自己心中。不过,通过观察她对金钱的蔑视态度,我们还是可以隐隐看出,她其实是不敢投入到残酷的职场竞争中,害怕挣钱,并不是对拜金主义有多么厌恶。如戴菲一样的人有不少,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他们被称为“有才华的穷人”。他们让自己穷困潦倒,处于社会边缘地位,并引以为荣,同时对别人进行道德上的指责。在心理学家看来,他们的行为表明他们不想长大成人,拒绝承担改造社会的责任,又不愿接受“世界的本来面目”。害怕钱,就是害怕长大。

  金钱带来的负罪感让清规戒律多的人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渴望有钱,另一方面又因为羞耻感而不能得到钱。他们无法让自己富裕,甚至不敢向老板提出加薪要求,不敢开口要回借给别人的钱,等等。只要一过得开心,就会感到内疚。为了宽慰自己,他们只好自欺欺人,声称自己不想有钱,克己奉献才是最高的快乐境界。

  不过,这种心态可能让他们付出很大代价。索娅总是买便宜货,她说:“即使买得起,我也绝不会花500块钱给自己买一条裙子。可走出商场时,我发现一点也没省钱。没舍得买那条漂亮裙子,却买了3条不太喜欢的便宜的,结果花了更多的钱。”

  厌恶金钱的症结就在这里。这些人深受潜意识里负罪感的折磨,只好进行自我惩罚:拒绝给自己想要的快乐,但同时仍然“支付了代价”。最终,舍不得给自己花钱,反而要比预期花更多的钱。

  懂得享受金钱

  心理学家认为,若想与金钱建立一种健康而成熟的关系,就要充分地自我评价,挣钱并不羞耻,花钱也不犯罪,还要允许自己享受那些不起眼的快乐。

  一个家庭主妇,偶尔给家人做一顿简单的饭菜,用节省下来的钱买一束鲜花或去看场电影,她比那些愁眉苦脸、一心都奉献给家庭的女人们要健康和幸福得多。入不敷出?过超出自身财力的生活?这有什么不好!最可怕的态度是剥夺自己享受的权利。

  剥夺自己就是逃避生活,逃避快乐。与金钱的健康关系意味着我们首先要和自己建立健康的关系。

  见证:你买股票了吗?

  在“全民皆股”的时代,我们采访了周围的朋友。透过炒股,看看他们对待金钱的态度。

  ◆ 老股民

  鱼小姐 30岁 
  我妈是老股民,去年从西安来北京,住在我家。苦于找不到乐子,我就让她用我的账户玩玩。我早就开户了,自己一直没什么兴趣。老太太来了才算开始。她是个大福星,带给我好运。钱是有用的东西,是好东西。但我永远不会为它做我不喜欢的事情。谢天谢地,我现在也有能力按照我的想法生活,过不被钱左右的生活。

  李先生 33岁 
  说我对钱的看法?没钱怎么活啊!钱少也感觉不幸福。我的看法很平庸,我越来越看清自己,是个平庸的人。几年前开始炒股。每天用来炒股的时间不多,都是晚上。现在人人都赚。我赚得不是很多,用来补贴家用吧。一部分买车,很便宜的车啊,一部分用来再投资。这让我特别高兴,感觉特别好。

  车女士 50岁 
  我早就办了提前退休,用家里的闲钱炒股,有十来年了,今年挣了不少钱。钱多当然是好事,我们想用股市上赚来的钱给儿子买一套好点的房子。我没用全部家底炒股,我的心理素质不错吧。股市对我来说是投资,不是投机,是理财的一种方式。此外,我还买了基金和国债,钱多的时候,应该分散投资。

  ◆ 新股民

  王先生 26岁 
  五一后买了点基金。当时有两个朋友恰巧同时说到一种基金,我就下了决心。其实买卖基金很方便,在网上银行交易就行。每天上网看看涨了一毛、两毛,挺好玩。就算股市崩盘了,我这点钱全赔了也不要紧,首先学会了炒股。现在中国经济这么好,你顺水行舟,一点不累。多方投资让你有财务自由,不用仅仅依靠工资生活。

  朱女士 40岁 
  春节前买了一些股票,不太多。买股票的人都想挣钱啊。我看到大势不错,也有可信性,就进去了。风险肯定有,不过现在还挣着钱呢。钱当然是越多越好,有什么挣钱的机会都不应该放弃。

  林女士 43岁 
  我是春节后买的股票。有朋友帮我炒,挣了钱他拿走一点佣金。每个月他给我算挣了多少,把挣的钱给我,本金还留在股市里。有一个月挣了3万元!这种情形可能要持续到奥运会以后吧。我投的只是一点小钱。那些拿家底炒股的人,可要冒很大风险啊。

  ◆ 没买股票的

  康先生 31岁 
  没买股票,因为不懂。再说,那是种投机行为,自己又不懂,为什么要投这个机呢?我对钱的看法是:比够用多一点点是最自由的状态。够用不够用都是相对的。与我生活中、工作中理想的东西相比,钱就没有那么重要。比如见到本书,别人认为太贵,而我只要喜欢,多贵我都不在乎,都要买。

  金女士 44岁 
  没有本钱,也没有时间。老爸、妹妹都在做。不过看到别人挣钱心里怪痒的。我们这些挣工资的人,每天要忙着许多事情,还有家务事,没功夫跟潮流。钱是不能没有的,但不是万能的。有钱还得会享受,能享受。

  章女士 60岁 
  我不买。我妈妈在旧上海生活过,她看到过炒股跳楼的,她告诉我永远不能炒股。我也不让儿子炒股。我对钱没有那么大的兴趣,生活也用不了多少。我退休了,每年都和老伴到杭州去住一个星期,来回坐火车,也不贵。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