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人生:他们尊重的人生

  我们依据美丽、才智、金钱、职业、名望,选择了五个人。五个人的人生故事梳理下来,我们却在他们的表达和选择中,发现了惊人相同的字眼:那就是不甘于平庸,不断地挑战自己,充满激情地活着,忠于自己的梦想。你可以说,美丽、才智、金钱、职业、名望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都不算重要。因为,这些因素虽然给人设了一个起点,但他将走向什么样的终点,决定性的力量却不关乎这些。

  马艳丽:毅力比容貌更重要

  马艳丽,1990~1993年是河南省皮划艇运动员。1995年上海首届国际时装模特大赛冠军。1997~2000年就读于中国纺织大学服装设计专业。2002年成立亚星玛丽时装公司,任公司董事长、艺术总监。

  21岁,马艳丽,在首届上海国际时装模特大赛中一举夺冠。

  此前,她用了四年时间练习皮划艇,到大赛时,她却因皮划艇被撞翻,腰部受了伤,黯然退役。刚到上海,她就遇上了模特大赛。运动员的心态帮了她,“练过运动的人都有一种很好胜好强的心态,心理承受力又强。她是愿意去拼的,愿意去当第一的,死活不愿意当第二,死活不愿意被落在后面的。”

  初次参赛,她并不自信。那时的她有点胖,听不懂上海话,又穿不惯高跟鞋。但她把时间全部花在了练功房。“我很有毅力,最残忍的时候一个月就减掉了20多斤。”她也不和别人比。“一个乡下来的穷孩子,怎么去和大城市的女孩子比?没什么好比的,我只要跟自己比就好了,相信自己,坚持自己的感受和判断。其实有时候想起来,是自己跟自己较劲得更多。”

  马艳丽一直认为,毅力比容貌更重要,如果一个人还在乎自己能否做一些事情的话。1996年,马艳丽再次拿到冠军。但她已开始转型学服装设计。她有极大的优势。她的身材是黄金比例,她可以直接去感觉那些服装。更重要的是,她有机会和许多国际上的大设计师接触。1998年,马艳丽创立品牌MARYMA DESIGN。当她以设计师的身份在北京国际时装周上开发布会时,她觉得自己比当上模特冠军时还要激动。“漂亮并不代表你能掌控所有的事情,没人会仅仅因为一个漂亮的长相就无限制地迁就你。”“我喜欢带有挑战性、刺激性的东西。有人认为个性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我就不希望仅仅是那种满足于平淡生活的人,我希望不断跨越新的高度。”

  无论是她的作品,还是在生活中,马艳丽的宗旨只有两个词:简单、舒适。为此,她刻意躲开那些不喜欢的事。“这当然也很矛盾,你会失去很多的机会,得罪很多人。但是我相信,总有真正有修养的人会欣赏你的价值,总有最真实的朋友会支持你。对我来说,这就是很幸福的事情。”

  吕植:我追求的是内心的满意

  吕植,1965年出生,甘肃兰州人。1981年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现为北大生命科学院保护生物学教授。1990年著《秦岭—大熊猫的庇护所》。1998年当选为第九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5年获“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奖金十万。吕植以此设立“明日中国生态学家”奖学金。

  吕植16岁考上北大生物系,一直没有离开北大。2005年她被评为“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有人说,她的成功,得益于才智上的杰出,而她说,在于坚持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人一辈子很不容易,如果总是在做自己不知道喜不喜欢的事情,那还是有点浪费。”

  吕植考上北大后,对生物系的所学很失望。她是带着对达尔文、珍尼·古道尔的野外科考的想象来的。大二暑假,她遇到了“大熊猫之父”潘文石教授。在野外实习中,她找到了自己的喜好,研究生时她便改学了“保护生物学”专业,“那以后同学们就说我好像一下子静下来了,不再那么烦躁了。”

  20岁后的吕植,有11年时间就是在四川秦岭监测大熊猫。她成了一个传奇。怕人的野生大熊猫见到她,竟会从树上爬下来搂住她。长年在野外,生活单一,环境艰苦,但吕植说:“我去的时候把困难打算得比我想象中的还要严重。去了就发现,哎,很容易嘛。” 吕植说过,“在做选择的时候是要考虑利弊,但要把利弊放在第二步考虑,首先要考虑自己的兴趣所在。”这就是她理想和现实间的激情。

  11年后,科学家吕植转型做了保护国际(CI)的中国项目代表。她的智慧更多被用到管理上。“必须团结更多的人来做”,吕植说。她知道,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地研究动物,她会很快乐,这个快乐也来得很容易。但当她在做研究时,看到野生动物栖息地锐减,思索什么是真正有效的保护,就成了她更迫切的课题。于是,她要求自己学会和当地官员打交道,跟不同价值观、不同利益群体打交道,她把快乐标准改变了。

  这快乐不太容易。但吕植清楚,这件事不仅对这个世界有用,也让自己满意。“喜欢一件事情才能坚持,才能克服困难,才能得到成功。所谓成功往往是社会的一种认可。但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满意。这也是我们能够坚持下去的动力。”

  罗红:金钱只是上帝交给我保管的

  罗红,1967年生于四川。最早在中国本土设计、制作艺术蛋糕。1992年创建的好利来连锁饼店,成为中国最大的烘焙连锁品牌。他从事风光和动物摄影将近20年。

  “他梦想太多,一段时间一个梦,永远没有尽头。”罗红的妻子这样说他。其实,到目前为止,罗红只专注于两件事:开蛋糕房,玩摄影。当你看到北京地铁站里漂亮的非洲动物照时,你不会想到,这个首位受邀到联合国举办个展的摄影家,是中国的“蛋糕大王”,他的连锁店有600家之多。

  成就罗红的,是什么?是财富?没有钱,他不可能远赴非洲十次。为了寻找到好的拍摄地点,他总是一大早四五点钟就出发,连身体很棒的非洲司机也被拖垮了,他的小费只能从200元加到400,400加到600,600加到800。如今,他还要玩航拍。他激情洋溢。

  但钱可能被罗红看得最淡。14年前,25岁的罗红决定避开富饶的四川,前往兰州开店。一年的租金七万,这正是他卖掉的老家雅安的全部家当。他的店铺刚装修好,房子的承重墙就塌了。这几乎是致命一击,他最先想的却是工人受伤没有。1999年,挺进东北的好利来,遭遇了“99”不过生日的大气氛,销售严重下滑。罗红被迫裁员800人。想到员工衣食无着,罗红泪流满面,他承诺离职员工每月仍可领取150元的生活费。

  到2004年,罗红才总结出自己的成功铁律——品德重于才华。这句话,一直在他的实践中。做生意如此:早年由于对市场估计错误,月饼只卖掉一半。大多商家会把月饼放进冷库来年再卖,他却把足足3车的月饼,倒进了黄河。待人接物也是如此:他太替别人着想,在电梯里,他永远是让别人先走出来;开会时,他总是去坐那个被阳光暴晒的地方。

  父亲对他影响至深,“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要给人留下好印象,不要走一片,黑一片。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罗红相信付出努力本身就是幸福,迟早会有回报。今天,面对巨额的资产,罗红说:“金钱只是上帝交给我保管的。我保管得好,上帝就会让我多保管一些时候,保管不好,就会收回去。”

  徐俐:我愿意活得比现在更精彩

  徐俐,生于湖南长沙。1978年进入长沙人民广播电台。1992年调入中央电视台,在中文国际频道任新闻播音员。她的主持风格独树一帜。2005年的《直播新疆》是她主持生涯中的一个高峰。2006年出版她的第一部个人随笔《女人是一种态度》(中信出版社)。

  “我一直说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尽管我今年45岁,我想我应该比今天做得再好点。”这就是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的主持人—徐俐。永不服输的徐俐。

  人到中年的女主播,要面对的困难有两个:外形和年龄。一个大她五岁的同行,40岁以后体态发福,一下子就像涨出两张脸。而这时,新生代又赶上来了,她只能退到幕后。

  “这个过程,就是自信心不断受打击的过程。在国外,40岁的主持人正当年华。可在中央台,40岁以后,仍在一线的,并光彩夺目的,确实很少。为什么?有的人首先是从外形上垮下来。我38岁的时候也有发福的趋势,我马上就进了健身房。”“在中国文化中,女人40岁以后,社会放弃她,她也放弃自己。我作为一个女性,会变老,但我不要老得难看。”

  一直是这个劲,让徐俐走到了今天。17岁时,文革刚结束,徐俐是第一批被长沙人民广播电台录取的播音员。当时一个台有一个台的味儿,省、市级台都有自己的怪味儿。徐俐就是不服气:凭什么市级台就非得是市级台的味儿?所以一天到晚她只听中央台的广播,要求自己味儿一定要正。80年代末,在长沙市电视台工作几年后,把所有能做的节目都做了,她感觉平台太小,便进了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我不愿意把自己描述成事业型的人,我的想法很简单:做电视,平台对你来说非常重要。”做了14年中央台的新闻主播后,她又在想,在国外,新闻主播会跨栏目,主播的形象是非常立体的,而现在只有半小时的新闻播报,自己的平台又在哪里?

  “我总是有这么一种自我期许。我就老觉得还有一件什么事儿没趟开,没去做。”徐俐说,如果生活可以重过,她愿意活得比现在更精彩,“但人生不可以重来。所以在过程当中,你要认真、用心,你还要学习、校正,让自己走得更加顺畅,富有成效。我肯定自己的一点是:坚持原则,走自己的路。”

  王石: 生命的意义在于质量

  王石,1951年出生。当过兵、工人、工程技术员、外贸翻译。1984年创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1988年公司更名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王石任公司董事长。业余爱好极限运动、探险旅行及摄影。到2005年成功登顶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并到达南极点和北极点。

  他是一个毫不低调的人。奔放,张扬,特立独行。

  作为一个有11000多名员工的企业老板,王石只拿着200万年薪。“我没走发家致富这条路,我一直给自己定位为中产阶级”。王石相信,突然的暴发、突然的财富累积都会带来问题,造成损害。80年代暴富的农民,经常干的三件事就是赌博、修坟、娶小老婆;城市里的居民暴富了以后又干了什么?王石的逻辑是,太有钱了,将会隔断你和以往的种种关系:亲情、友情。他不要冒这个险。很多年来,王石还时刻警醒自己,在中国这个特殊年代,名利往往不能兼得。

  如今的王石,知名度和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他拥有的物质。在企业界,王石总说,做企业要“做简单而不是复杂,做透明而不是封闭,做规范而不是权谋,做责任而不是暴利”。他不断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为万科建立了一个现代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并影响了中国一批新生的企业家。

  他还有另一面。王石登山已近十年。2003年,52岁的他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别人说他做秀,瞎冒险,但此中乐趣,他不必求别人明白。越是在恶劣的环境里,他越是体会到顽强地生存和健康地生活的意义,而“人生的放弃与得到,在登山中越发清晰。”是在登山中,很多次死亡的逼近,才会让一个人不得不去思考生命,才会真正明白自己的需要。“登山带给我的感受恰恰不是冒险,而是要更珍惜,更加踏实地走第一步,因为危险处处都存在。无论生命长短,你都要离开,生命的意义在于质量,在于活的时候你怎么活得更好。”

  王石一直向往着做个天涯行者,四处看,四处玩。2006年他给自己的定位是“超越自己,感悟生命,感悟大自然”。但我们不妨这样理解,一个越是渴望无拘无束、自由行走的人,加诸在他身上的自由越少、责任越大,这是王石作为一个企业公民的责任,他很早就义无反顾地背负了起来。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